热点素材多维解读

2016-05-09 00:45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蒿素

为地铁“渣男”被打叫好不是正义的入口

2015年10月17日早上9点半左右,在上海地铁8号线上,一名男子在车厢内因随地吐痰遭几位女士指责,他不但不知悔改,还不断用污言秽语咒骂其他乘客,并不顾及坐在他身边的老人和小孩。该男子的言行激起众怒,最终被一名壮汉出手教训。

说实话,对这般低劣行径,任谁都看不下去。所以,当有壮汉出手教训他时,多数人拍手叫好,“这样的男人,揍一顿就乖了”“要是我,我也上去揍他”。

打人当然不对,更不值得提倡,因为这于法不容。可在诸多围观者的眼中,当没有更好的方式制止这种“公共秩序污染”时,出手教训该“渣男”,或许就是当时最有效的办法。说白了,人们之所以为打人者点赞,是因为这是一次“正义的打人”。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对不文明行为的纠偏,当道义指责已经无效时,诉诸轻微的暴力,能否成为将不文明行为导入文明轨道的一个选择?应看到,出手教训“渣男”,不同于流氓式的暴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定纷止争,维持正义,而且,也往往立竿见影。

多维解读

1.所有暴力都是反文明的。教训“渣男”,虽然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公共秩序,可本质上,不管是哪种暴力,又都是反文明的。所以,靠这种裹挟正义色彩的暴力来提升文明水平,又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一不小心还可能博弈失控,导致更大的冲突。

2.保持清醒头脑,防止民粹情绪。人们需要一个“渣男”被教训的事实来满足心中的正义幻象,但实质上这相当片面,也是一种民粹情绪的冲动。不管怎样,我们必须秉持一个底线共识:在一个法制社会,维护文明与秩序,应尽量避免暴力,哪怕它看起来是正义的。

整顿整容乱象须先纠偏“颜值热”

“一些美发师、美甲师、美容师,仅通过几天报班培训即上岗冒充微整形专家。”业内人士称,目前中国仅有一万名左右的医师具备整形美容的资质,其余的十几万名医师全属于无资质、非法从业人员。

乱象丛生的整容业折射出了相关监管的乏力。按卫生部规定,只有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整形机构才可实施手术。但现实中,许多仅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普通美容院都在打擦边球,超范围经营。整顿整容乱象,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多维解读

1.价值失范:“颜值热”。尽管当前主流的价值观不提倡“以貌取人”,但现实中人们总会有意无意“看颜”。“颜值高”的俊男美女不仅在情场上春风得意,在职场上也是顺风顺水。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往往会忽略:端庄的气质、良好的修养、优雅的举止、充实的内心要比表面容貌更有吸引力。

2.加强制度保障。立法部门应研究制定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条款,并将外貌歧视纳入其中,便于劳动者依法维权,终结为求职而整形的社会病态。

谁是屠呦呦的伯乐?

谁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伯乐?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新华社记者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另一位推手是米勒同一实验室同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华裔研究员苏新专。

他们和屠呦呦素不相识,但米勒本人是一位研究疟疾的专家,对疟疾研究成果极为关注。早在2007年,米勒就对青蒿素这一科研成果抱有浓厚兴趣。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每年都从诺贝尔奖评委会收到推荐表格,而懂中文的华人科学家苏新专的任务是帮他寻找推荐的人选。后来,苏新专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疟疾专家李国桥推荐,从屠呦呦那里获得了当年实施青蒿素研究的“523”计划的原始资料。最终,米勒决定推荐屠呦呦作为诺奖的候选人。

多维解读

1.诺贝尔精神:为人类做贡献。屠呦呦获诺奖,唯一的依据是青蒿素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诺贝尔精神,不问英雄出处,只论成就大小;不问屠呦呦是否有院士称号或是否获取过博士学位,只看青蒿素药用价值的大小。

2.当代伯乐:慧眼识珠。米勒的推荐没有任何私念,他研究了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新药的全过程,赞赏她自己试用青蒿素,从而排除了对屠呦呦各种不公平的非议和争论。米勒慧眼识珠,将屠呦呦及青蒿素引荐于全人类的视野中。

400万护古树,护的是乡愁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友谊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现场,方圆130亩的工地中间的一方土丘上,拱立着一棵20多米高的大楸树。为了保护这棵有323年树龄的大楸树,在开发这块土地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向下挖掘20多米,打了91根保护桩。襄阳市还在大楸树的外围打桩、浇筑水泥、植草,防止大楸树周围水土流失,把保护区占地扩大到近3000平方米,花费400多万元。

城市要持续发展,大拆大建不可避免,但关键看怎么拆,如何建。对于历史彻底否定,对老旧的东西一概不留,只盲目追求高楼大厦,这样的拆和建肯定不可取。

襄阳市在旧城改造当中,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居然不惜花费400多万元,拆建过程中尊重历史和乡愁,无疑是做出了典范,树立了标杆。

多维解读

1.400万护古树,护的是乡愁。保护古树的行为,传递出了城市建设的理念,挽救了众多岌岌可危的历史记忆。留住了记忆和乡愁,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根和魂,留住了市民对城市的感知和爱。

2.巨资护树显长视。与襄阳市的巨资护树相比,一些城市则要短视得多。城市发展中只瞄准“高大上”,只奔着眼前的利益冲,不仅古建被破坏殆尽,一棵几十年的古树都难寻。这样的城市看上去年轻有活力,其实却根基不稳,市民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欺凌新人是种粗劣带毒“文化”

近日,一条“昆明航空空姐被塞入机舱行李架”的消息,在网络热传。据称,该公司很多新入职的空乘人员都曾有过这种经历,但公司内部却视之为惯例。10月12日,昆明航空回应称,该事情为个人行为,未影响航班安全,将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2015年10月13日上午,昆航官微又称,放行李架的行为是工作之余相互开玩笑的行为,并不存在“恶意行为”,也并非陋习,还说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完全扭曲事实。

显然,昆明航空前后回应是有反差的,到底哪种情况更真实,我们姑且不论。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每当加入到一个新的群体,都要吃一些“苦头”,比如上学时候可能会遭受师兄师姐的调侃,工作后会被要求请老员工吃饭。这些行为,从情感上都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凭什么新人就得被欺负或者讨好老人?但是,很多人似乎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文化。

社会学家把这叫作“贬降仪式”,这种仪式常常发生在封闭的管制机构里,例如军营、监狱、修道院、寄宿学校等。组织里原有的成员通过这个仪式,剥掉新人之前的个人身份,然后强行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组织纪律、合作意识、自我约束。

多维解读

1.“贬降仪式”不应无孔不入。理论上讲,“贬降仪式”的存在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封闭的管制机制,二是去个性化的需要。为了飞行安全,一个紧密团结的团队有利于实现内部自律;封闭管理也是为了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只不过,“塞进行李架”这种让人不快的举动,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重视企业文化,构建行业文明。企业培训新人时的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一种更加合理、文明的方式,既能让人逐步体会组织生活,又能在互动中讲授企业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标准化的要求。

“标题党”要当心玩火自焚

《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豪门浪子啊,却为真爱遁入空门》……看到这两个标题,你能想到它们指的分别是《水浒传》和《红楼梦》么?然而,让我们颇感无奈的是,这种典型的“标题党”做派,如今在网上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有不少网站编辑都喜欢在标题中加入色情、凶杀、阴谋、犯罪、性暗示的元素,以为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点击量。

通常来说,“标题党”惯用的手法,包括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剪辑放大、移花接木等。在一些网络编辑看来,网友都喜欢那些低俗、刺激的内容,对正襟危坐的严肃讨论不感兴趣。于是,哪怕夸张、失真、歪曲事实,他们也要将内容尽可能地与性、犯罪、八卦、心灵鸡汤扯上关系。

不得不承认,“标题党”在提高新闻点击率上确实有一定效果——同样一则新闻,如果炮制一个惊悚猎奇的标题,点击率确实有可能会增加。究其因,浅阅读是网络时代的主流,网友很难认真、完全地阅读一篇长文章,如果没有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有些文章估计没人会点开看。在“点击就是经济”的网络媒体环境中,有些网站将点击量与考核挂钩,也助长了“标题党”乱象。

多维解读

1.“标题党”无益于媒体生态。“标题党”片面追求耸人听闻的标题,无视标题与文章、标题与事实的关系,既有违媒体的基本操守,也是不可持续的。如今很多人将“标题党”称为“新闻怪胎”,就是因为这种操作手法完全不符合新闻规范,与客观、真实的原则背道而驰。长此以往,“标题党”终将破坏媒体行业的总体生态。

2.“标题党”:社会责任何在?“标题党”利用网友猎奇心理而舍弃社会责任的行为,是缺乏道德良知的。没有底线地“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撕裂社会共识,还会传递一种扭曲的价值观,造成社会认知混乱等多种恶果。

纪念草婴,也是在呼唤一个时代

或许你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他翻译的作品。内行读书人,选书是挑版本的,如果是读托尔斯泰,一定会选他的译本。2015年10月24日,这位93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他就是草婴。

文字翻译,本身就是幕后英雄,而草婴又如此低调,由名字就可见一斑。看他的经历,更让人肃然起敬:他拒绝当领导,只为一心一意搞翻译,举一人之力翻译了托尔斯泰全集;几十年来,他每天只翻译一千来字,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献出一部部经典。

纪念这位老人,就是在纪念一个时代。

多维解读

1.经典燃烧,魅力无限。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那些文学史版图上的一座座地标性建筑,一个个闪光的伟大名字,充实着我们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寒冬里记得花香,在巨压下挺直脊梁,在奔波劳碌中还拥有诗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世人皆醉我独醒。草婴的逝世不禁让人想到一批坚守精神圣地的人,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格非、王蒙、苏童这些老面孔令人感动。他们始终驻扎在生活的现场,不曾停止对生命的探索。时代在变,文学也在变,变的是多元化的形式和技法,不变的是读者对于精品的渴求以及作家应有的定力。

猜你喜欢
青蒿素
屠呦呦: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重整”青蒿素“再战”疟原虫
屠呦呦团队发佈重大科研新突破
“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再获突破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屠呦呦、青蒿素与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