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迎:事业心和孝心一肩挑的完美女人

2016-05-09 17:21张威彭程
工会博览 2016年35期
关键词:配线姥姥母亲

□本刊记者 张威/文 彭程/摄

王红迎:事业心和孝心一肩挑的完美女人

□本刊记者 张威/文 彭程/摄

2016年8月王红迎与儿子一同陪妈妈锻炼

幸福的晚年莫过于家庭和睦和儿孙孝顺。在中铁六局电务公司,有一个和睦幸福的五代同堂家庭,年近百岁的寿星,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为工友津津乐道。孝老爱亲的美丽音符填满了王红迎幸福的家。

11月底的一天,记者通过多方打听,在北京丰台西站附近的北京灯塔电气有限公司联系到了“中国中铁最美家庭”获得者王红迎。今年7月才刚刚调任北京工作的她说:“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但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与她的谈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王红迎肩上,不仅仅肩负着工作,还有着家庭、孩子、老人的重担。无论多苦、再难,她从没有退缩过,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名优秀党员的形象,在平凡岗位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自己的一份孝心,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诠释着最简单的幸福是什么。

谈事业心黑白颠倒抢工期,再难也要克服

谈到事业,王红迎告诉记者,在走上管理岗位之前,她是中铁六局电务公司太原分公司电务器材部预配班的一名工班长。在工程部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天地里,预配班是一个普通的工班,更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说它特殊,是因为所有职工全部是女性,其中一半更是双职工家庭。“可能正是因为是双职工,才更能理解铁路建设一线职工的辛苦与不易吧!”王红迎说。

京津城际动车组开行至滨海新区塘沽站信号改造工程、大秦线湖东站道岔溶雪系统工程、大同西站峰尾信号工程室内施工以及石太客运专线等多项重点工程,王红迎都曾经参与其中。

京津城际动车组开行至滨海新区塘沽站信号改造工程是奥运工程,具有不同一般的政治意义,不仅是铁道部和北京铁路局高度关注的工程,更是中铁六局的生命工程、形象工程。这项工程只有短短3个月的工期,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标准高,质量要求严,建设工期紧,施工难度大。

为了赶工期,王红迎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六点开始工作,晚上干到八点多,手都磨出了泡,可她毫无怨言。进入室内作业后,正值天津地区持续高温天气,信号楼内十分闷热,在室内配线就像蒸桑那浴。面对室内极大的工作量,而且部分移屏柜还未到现场,给放线、配线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大家只能凭经验来判断预留放线位置。

“谁都知道,室内配线工作繁琐复杂,一个柜子上要接插500多根线,一根线配错了,就会影响试验进度、影响正点开通。”王红迎和预配班女工们充分发挥女性心灵手巧、细致耐心的特长和平日练就的过硬技术,配线准确无误率100%!为工程的顺利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太客运专线z11标段太原东站和太原站信号工程是山西省重点工程。尤其是在开通前期试验阶段,由于这两站是客货运枢纽站,每天给的调试点都是从晚上10点到凌晨4点之间。王红迎参与试验的同伴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在试验的十余天中,她们每天只是白天睡几个小时,晚上通宵达旦地干。几天下来,她们个个熬得又黑又瘦,有的累病了,白天输液,晚上上岗接着干。旧站改新,线路繁琐复杂,新旧交替带来许多操作困难,但这些没有难倒王红迎。她们细致麻利的工作和出色的技术在工程的顺利开通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

面对施工中的困难,王红迎从不会被吓倒,但有一个问题却时时困扰着王红迎和那些双职工家庭的女职工。为了支持同在一线忙碌的丈夫,王红迎一个人照料上学的孩子、骨折住院的母亲,自己累得病倒在岗位上。“谁都知道,在预配班女职工面前不能多提孩子,我们心里有着太多苦处、太多不易、太多内疚!提到孩子经常是一个哭、两个哭,最后是一起哭。”这就是工作中的王红迎,她作为公司的一名职工之外,更是一个女儿,一个母亲。

谈孝心2年6本护理笔记,记录照顾老人点点滴滴

“女儿,女儿,来来,料料你妈来来;铁儿,铁儿,来来,料料姥姥来来……”说到这首儿歌,可别以为是唱给小朋友听的,其实这首自创的儿歌是王红迎唱给两位老人听的。一个是98岁的姥姥,一个是78岁的妈妈。作为小女儿的王红迎为了让两位老人多动脑勤思考,自己编了这首有家族特点的儿歌,“姥姥会高兴地应和,母亲会站在旁边安静地听呢!”

介绍起自己的母亲,王红迎有些激动,“三年前是我妈照顾姥姥!这一伺候就是30多年,在这个屋子里母亲送走了患病8年卧床4年的姥爷,送走了我的父亲,在2008年,母亲张罗着给姥姥过了90大寿……”在王红迎的印象中,以前的妈妈武桂梅是忙碌健谈的,现在却不怎么和人说话。“我妈常说她最幸福,因为她有妈妈陪伴着。可在2014年,母亲慢慢地开始记不住事情。她总是一出门就忘了要干什么,有时候已经买了面包还要再买一次,也不怎么和邻居说话了……”那一年,武桂梅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她记得的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前几天趁我们没注意又自己出去了,还是邻居把她送回来的。”

如今,不管工作多忙,每周五王红迎雷打不动都会从北京坐动车回太原,周日再回北京。“平时上班没时间,都是我哥我姐照顾。当初调任北京时,我犹豫过,是哥哥的支持才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和姥姥,王红迎建立了《家庭大记事本》和《姥姥每日护理记录》,便于兄弟姐妹替换时,详细了解妈妈和姥姥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这些都是从2014年4月姥姥摔了腿以后开始做的记录,足足有6大本。”

翻开护理记录,上面详细记录了老人的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变化,其中一页这样记录:

2016年7月 31日 0∶05 换尿垫、翻身;2∶50换尿垫、翻身;5∶30 洗屁股、换尿垫、整理床铺、洗脸洗手;5∶40 喂姥姥淡盐水一小碗,并服用中药小碗;6∶30喂姥姥小米南瓜粥、碎馒头、菜汤,另加颗蛋黄;6∶50 喂姥姥温开水、漱口;8∶20 喂水、换尿垫、翻身;10∶00翻身、换尿垫、喝水;11∶30 喝水、吃饭……

“无论谁值班我们都会做记录,最重要的是能看出姥姥有啥变化。”王红迎记得有一次姥姥半夜突然拉肚子,“翻开记录一看姥姥上午没喝完榨下的橘子汁,大姐下午就又喂了一次,结果姥姥拉肚子了。老人就像婴儿,得吃新鲜的。如果没有这个记录本,我们就找不到原因。”

害怕母亲走失,王红迎给母亲做了爱心救助卡,上面有老人的照片、姓名、年龄、家庭地址以及紧急联系方式等等,“时刻都挂在母亲胸前,还买了电话手表。母亲和姥姥就是我们家的宝,现在我们陪她们是福气。”“知道姥姥爱吃清和园的头脑和烧麦,一到秋冬季,大哥每周必定给母亲和姥姥买两次;想吃油饼和老豆腐,大哥起大早就买回来,怕凉还用毛巾捂着;我大姐也很好,离母亲最近,经常下楼照顾母亲和姥姥,姥姥洗澡不方便,她就帮着擦身子。知道姥姥爱听戏,他们就买轮椅,天好的时候就推着姥姥去公园听戏……”说到这些,王红迎很愧疚因为自己离家远,把照顾母亲和姥姥的责任大部分留给了大哥和大姐。

幸福是什么?在王红迎眼中,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位老人健康平安就是幸福。能听到老母亲叫自己一声“女儿”就是幸福;有人疼,有人守护就是幸福。

猜你喜欢
配线姥姥母亲
关于无配线车站码序设计方案优化研究
ZD6型道岔转辙机配线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雪姥姥
八旬姥姥活得美
给母亲的信
50Hz轨道电路配线测试工装技术探讨
设配线的地铁车站隧道风机起动时电压下降计算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