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比较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研究*

2016-05-09 00:44康学梅
关键词:人才管理人才引进文化产业

康学梅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州 350007)



省域比较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研究*

康学梅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在文化产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相关人才政策显得尤为关键。基于省域比较的角度,梳理四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从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存在政策体制、政策对象和人才服务管理三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人才政策; 人才发展规划; 人才引进; 人才管理; 人才服务

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完善,文化的经济属性、政治功能不断增强[1]。在文化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国内各地文化产业依靠自身能力和政府推行的人才政策争夺人才资源,完善文化产业的人才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人才政策研究可从3个角度把握:一是研究对象。大部分文献对中国、英美德等个别国家和国内个别省份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研究,省域间或区域间的政策比较甚少,如戴俊骋、王佳(2011)等选取6个国内重点城市多角度剖析北京文化产业政策的优劣势[2];鞠炜、刘宁(2013)选取北京、上海等5个发达地区为样本[3];李思屈、李义杰(2012)选取国内8大动漫游戏基地的产业政策为分析对象[4]。二是研究内容。已有文献专门研究文化产业领域人才政策的较少,涉及到的主要有高层次人才政策、人才培养开发、人才现状等[5-8]。三是研究方法,多数学者专家进行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则主要针对具体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如宁甜甜、张再生(2014)基于扎根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单一指导性政策文本进行分析[9];崔颖(201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构建矩阵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和环境的关系[10];张廷君(2013)基于访谈资料,通过两个政策间的比较分析省份具体政策的运行现状[11]。

本文通过对京、闽、浙、粤四地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的比较,从宏观的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的人才引进、人才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进建议。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的总体情况

文化产业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即文化人才的实力竞争,本文选取北京、福建、浙江、广东四个省(市)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比较分析。

1. 样本选取说明

北京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集优秀人才和先进科研于一身,是全国各地制定政策的学习样本。2013年出炉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表明,北京雄踞2011年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省域十强的首位。福建与其他东部沿海城市相对经济发展较快,据2011年《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福建省在年度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省份中排名第八。浙江属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国内著名的吴越文化之乡、江南鱼米之乡,是文化人才荟萃之地,如《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所示,浙江的人才实力名列前五。广东属经济发达、文化开放的省份,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人才潜力深厚,与浙江一同跻身2011年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省份的五强。

2. 分析资料来源

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指的是在文化产业的领域内,为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的人才引进、管理的相关意见、方案、办法、规划、决定等。本文资料主要来自四地政府门户网站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网站,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北京文化创意网、福建文化产业网、浙江文化创意网、广东文化网等。

3. 四地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政策总体情况

从政策的颁布主体来看,一是四地均有省委或省政府出台的宏观指导层面的规划性文件,如四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是四地均有数个政府部门联合颁布的意见、办法、通知等,表明一项人才政策关系到经济、文化、科技、人事、劳动等领域,其出台、落地需要各部门整合优势资源、联手高效运作;三是各地市均有印发、颁布响应本省市人才政策的意见、办法、规划、规定等,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盛亚、孙津(2013)关于政策力度评判标准的研究可知,政策颁布主体颁布的政策力度不同[12]。

从政策对象来看,四地均偏好优秀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综合观察政策文本发现,北京偏好高端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优质学者专家;福建偏好留学归国人员、青年专业人才,重在建设海西英才、吸引台湾高层次人才;浙江和广东偏好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注重人才技术和技能。

从政策内容来说,针对人才引进和管理的动态过程,四地的政策均包含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虽政策数量不等、文本篇幅不一,但仍可看出四地均注重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福建和浙江还侧重人才的国(境)外研修,以提升本省人才质量、促进国内、国际的人才交流。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方面的政策包含人才落户及住房问题、人才资格认定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高地建设等内容,并有贯穿于其他文化产业政策中的优惠扶持政策。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的分类比较

从共同的宏观人才发展规划——各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具体的人才引进计划和综合性人才管理政策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四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存在差异。

1. 人才规划政策比较——以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例

2010年,中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地基本按照中央《纲要》思想,结合区域实际,于同年先后出台区域规划纲要。北京率先出台《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紧随其后,浙江、广东亦结合本省省情出台政策。四地在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上则体现出省域特色(见表1)。

表1 京、闽、浙、粤四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比较

从各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可见,四地共同关注医疗卫生人才、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农业人才等工程的建设。四地中仅福建、浙江罗列出重大人才政策,两地政策内容主要围绕人才流动、人才培养与人才激励三方面:人才流动上,两地均重视人才引进和流动,福建省注重人才素质,提倡人才智力引进,关注闽台地区人才交流和农村基层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浙江省则注重人才引进方式,强调柔性引进与使用,鼓励基层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人才培养上,福建省关注三大群体,即科技人员、华人和留学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浙江省则关注创新型科技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人才。人才激励上,两地均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扶持人才创业、投资的政策措施,福建省重视人才公共服务,浙江省重视人才保障工作。

四地均开展了12~15项不等的人才工程,共同点在于均关注医疗卫生人才、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农业人才等工程的建设。北京、福建、广东均关注名师名家、社会工作人才、党政人才等工程的发展,其他方面则开展具有四地特色的人才工程建设。北京看重科技、环保、人文,并偏好这三方面高端人才的开发、培养,有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工程。福建重视三个空间中的人才流动,闽台港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重视教育人才、旅游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三种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广东注重珠江、南粤两个地区的人才引进培养,重视老龄人才发展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重视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浙江关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关注欠发达区域的人才开发。

可见,北京和浙江凭借优越的文化环境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在较高的发展阶段上更关注人才素质,而福建、广东区位特征显著,借助天然的地理优势,注重人才交流,以区位优势为依据开展特色人才工程。

2. 人才引进政策比较——以人才引进计划为例

近年来,北京、福建、浙江、广东及其各地市均实行不同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见表2)。

表2 京、闽、浙、粤四地代表性的人才引进计划

数据来源:根据“千人计划网”整理。

由表2可见,四地人才引进计划的主要差异如下:

(1) 引进对象差异。四地中北京和广东最早启动人才引进计划,北京、福建、广东三省(市)省级人才计划兼顾创业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北京将团队定位为研发团队、创业团队,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是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是四地中唯一提到打造创新创业基地的。福建并未对团队进行细分,而是重点将人才定位为2个类别:海外(含台港澳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和国内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广东由政府牵头着力打造创新科研团队,将团队按水平分为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或国际先进、国内先进3类。2014年启动的广东特支计划将所培养的人才分为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3个层次。浙江省级层面政策强调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偏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业人才、国外引智项目、外籍专家等几类。可见,四地人才引进的覆盖对象存在一定差异,北京、广东的政策对象更加全面一些。

(2) 引进成果差异。引进成果差异集中体现在早期的人才引进计划中。截至2013年,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计划共有437名高层次人才入选,亦有902名入选中央的“千人计划”*资料来源:http://epaper.gmw.cn/gmrb/htm.。2010年至今,福建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共计227名、创新团队共计36个*资料来源: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3/31/c_1110026609.htm.。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统计,2009年至今浙江省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千人计划”共引进人才939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33名,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4。从2009年开始,广东引进4个批次91个创新创业团队和69位领军人才,目前汇聚了750多位高层次人才*资料来源: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4/1028/c1008-25925940.htm.。

3. 人才管理政策比较

人才引进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管理,而人才管理有赖于人才基本生活保障和人才工作保障,四地均从人才激励政策和人才高地建设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关于人才高地建设,北京先后出台操作性政策《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京发〔2011〕5号)和指导性政策《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京发〔2011〕8号)等,着力将中关村打造成北京人才特区,并采取相关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惠条件。

福建省人才福利性政策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并重。在住房福利方面,通过对省政府和省公务员局相关政策的不完全统计,近4年内共出台6项住房福利政策,为福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紧缺人才提供生活保障。此外,由政府牵头、具体部门负责使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引智人才活动平台打造、海西人才高地建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浙江从2011年开始建造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区、人才特区并侧重高技能人才的福利保障。根据对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及其他官方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06—2013年共有10项政策出台,涵盖高技能人才专业资格认定、专业队伍建设、国(境)外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

与浙江相似,广东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粤组通〔2012〕46号)纲领性政策指导下,结合具体省情对外来人才技能的资格认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和外来人才入户问题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明文规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各省市在人才管理方面差异性不大,且均对人才高地建设予以重视;在人才福利政策上,政策对象和政策内容有一定差异。

ROC是以FPR为横坐标,TPR为纵坐标的曲线,可以用于评价一个分类器。ROC曲线的优点是当测试集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变换的时候,ROC曲线能够保持不变。ROC曲线有以下2个特点: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的问题分析

1. 人才政策体系仍不完备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方面,政策力度虽存在梯度差异,政策文本类型虽涵盖了稳定性高的指导性文件和对应的意见、方案、办法、通知,但事实上指导性文件的规定仍较为模糊,仅从宏观层面指出方向,缺少实际可操作性,一旦缺少配套措施,政策的可落实性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而意见、方案、办法、通知等稳定性不强、权威性不够,对文化产业的人才发展指导和规范作用不大,需要实践检验并在政策运行中逐渐形成体系,从而上升为权威而稳定的政策。

2. 人才政策失衡现象仍有存在

重引进、轻管理,重个人、轻团队的现象仍然存在。从四地的人才政策来看,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比重要高于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人才管理政策的比重,四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都有涉及,但从现有包括现行政策来看,人才引进政策的规范性更高。四地的人才引进计划都涉及团队和个人,从现行政策来看,占据主要比例的还是关于人才个人的规定,关于人才团队的政策则贯穿在关于个人的政策中,鲜有专门规定。

3. 人才服务和管理仍有不足

四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均将人才流动提上议事日程,但就现有政策来看,关于人才出国(境)交流、人才国内流转的政策较少。四地中浙江、广东关于人才培训的政策相对较多,但人才培训占人才政策的比重仍很小,仅有的政策也仅仅局限于公共项目培训,人才的再教育亟需改善,这影响到各地人才质量和我国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制约着我国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对一个地区的人才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四地虽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建设、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政策,但创业创新环境建设是一个重要而缓慢的过程,仍需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予以支持。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的改进建议

1. 加快出台不同政策力度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

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有赖于政策推动,国家和各省市对高技术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政策支持是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基础工作。从四地现有人才政策来看,不同政策力度的人才政策比重不齐。应出台对口的、指导性强的宏观政策和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通过各级部门的层层配合形成规范的人才政策体系。应通过政策的倾斜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向文化产业,缓和该领域人才紧缺的局面,人尽其才,使海内外人才在合适而正确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用。

四地基于实际出台的不同政策力度的文化人才政策在政策精神、政策方针、政策目标等方面大同小异,仍有彼此相通、可相互学习之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政策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而福建、浙江、广东作为沿海相对发达的城市,其地域特色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把国内各省份看作一个整体,从全局出发,借鉴临近代表性省份和其他先进省份的经验,完善各省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

2. 尽力平衡政策对象中的两对关系

重引进、轻管理,重个人、轻团队的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各省(市)的人才发展。四地应做到人才引进与人才管理并举,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激励,在相应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协调好创业创新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的关系,更加注重团队建设。

通过四地比较可知,广东在创新团队管理上值得其他省市加以借鉴。以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为例,按科技水平将团队分为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层次,对团队进行层级发展。其他省市可基于省情和实际需求,大力借鉴广东经验。

3. 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环境

满足海内外人才的需求,是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关键,可以免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应加快人才高地建设的步伐,为人才聚集、带动区域发展、提高整体人才质量、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应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供便利,精简行政手续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应重视人才的省内流动、省际流动、国际流动,保证省内不同政策力度的政策具有延续性、可操作性,在具体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省际间政策有共性之处,应尽可能满足人才多样的合理需求,使国内和国外人才政策达到相近标准,使得人才走得出去、引得进来,为人才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目前,各省市已有千人计划网、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窗口等具体项目的门户网站,为人才发展提供即时而迅速的政策咨询、资源共享等便捷服务。为谋求共同发展,北京、福建等地可积极借鉴浙江、广东在人才培训方面的相关政策,北京关于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亦值得其他省份学习。

参考文献:

[1]姜晓秋.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7-99.

[2]戴俊骋,王佳,高中灵.北京与国内重点城市文化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J].北京社会科学,2011(5):4-10.

[3]鞠炜,刘宁.京沪浙粤苏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87-92.

[4]李思屈,李义杰.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基于国家八大动漫游戏基地(园区)政策调研的实证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41-146.

[5]林剑,张向前.闽台创意人才开发合作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39-43.

[6]魏然.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初探 [J].台湾研究,2010(3):50-54.

[7]谭菲.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与策略 [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127-131.

[8]郑代良,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 [J].科研管理,2012(9):130-137.

[9]宁甜甜,张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人才政策分析 [J].中国行政管理,2014(4):82-86.

[10]崔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环境评价研究:来自河南省的数据 [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83-87.

[11]张廷君.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政策的运行现状及改进:以福建省为例 [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5):30-35.

[12]盛亚,孙津.我国区域创新政策比较:基于浙、粤、苏、京、沪5省(市)的比较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93-96.

Study on talent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provincial comparison

KANG Xue-m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t is especially essential to perfect the talent policy. From perspective of provincial comparison, talent policies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in four regions.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talent management. Three problems of talent policy are pointed out in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orresponding improving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based on it.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talent policy;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talent introduction; talent management; talent service

中图分类号:C 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2-0170-05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2.12

作者简介:康学梅(1990-),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GL055)。

收稿日期:2015-05-01

(责任编辑:郭晓亮)

*本文已于2015-11-04 17∶0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1104.1702.008.html

猜你喜欢
人才管理人才引进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铁路局站段青年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瓶颈研究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激发煤炭企业人才活力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试论企业海归人才的管理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