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X为中心”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016-05-09 09:47时洋洋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摘 要:“以X为中心”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能够充当“X”的主要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表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中心方位”的构式义。在现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被大量使用,能够充当“X”的不仅可以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而且可以是抽象名词,其表示的构式义也有所扩大: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方位,把“X”作为主要部分,把“X”作为主体地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

关键词:以X为中心 方位隐喻 对比焦点

“以……为……”在古代汉语中已经大量存在,并且沿用至今。汉语学界对此结构的研究颇多,但是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以此结构构成的“以X为中心”这一构式。本文试通过对比“以X为中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发现“以X为中心”的发展变化,并解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文中所有用例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下文中不再标注出处。

一、古代汉语中的“以X为中心”

笔者在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检索时发现,在古代汉语中,“以X为中”使用的较多,“以X为中心”使用的较少,只有4例,最早出现于唐朝。本文排除“以X为中”的用例,只分析“以X为中心”的用例。如:

(1)庭燎所作,以慕容所为,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唐)

(2)其交游活动,也是以杭州为中心。(元)

(3)庚辰就取出五粒惊神香来,以文命所住营帐为中心先烧了一料丸。(民国)

除了以上三例,还有在“中心”一词之后加上中心语的结构。如:

(4)仙长迈步转树,以柏树为中心地点,童林随在后面,一连转了三个弯儿。(民国)

可以看到,在古代汉语中,不变项“X”主要是由处所名词充当的,如例(2)中的“杭州”,例(3)中的“文命所住营帐”。即便不是处所名词,也是由具体名词充当,表示某种方位或地点,如例(1)表示把“苇”作为中心方位,用“布”围绕“苇”这一中心方位进行缠绕;例(4)表示把“柏树”作为中心地点。围绕着“柏树”这一中心地点进行转弯。因此,在古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的构式义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中心方位。

在古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的句法功能也比较单一,可以作表语、状语,还可以以小句的形式出现,用在其他的两个小句中间。

二、现代汉语中的“以X为中心”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以X为中心”这一构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可以充当“X”的成分更加复杂,“以X为中心”的构式义更加多样,其句法功能也更加丰富。

(一)可变项“X”的分析

(5)城市道路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加上环城线,形成蛛网布局。

(6)整个徽记是一幅以北极点为中心、方位角等距离的平面投影世界地图。

(7)因此,公共政策以物为中心的问题取向,是制约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8)依据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界定为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

(9)不过F1、F2等等虽然各是一个数据,却代表以它为中心的一小批频率成分。

(10)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取消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11)地方政府注重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忽视了劳工权益的保护,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市场营销观念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按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由上述例句可知,在现代汉语中,充当“X”的成分可以是处所名词,如“天府广场”“北极点”;可以是具体名词,如“物”“人”;也可以是代词,如“它”;还可以是抽象名词,如“儒学”。充当“X”的成分既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短语,如“经济建设”“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这与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是不同的。

(二)“以X为中心”的构式义

现代汉语中的“以X为中心”的构式义不像其在古代汉语中那么单一,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表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中心方位”

(13)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到旧金山湾、向南到美国——墨西哥边界的太平洋沿岸。

(14)海洋地质调查表明,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早的岩石,海底岩石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二侧依次对称变老。

例(13)表示“把洛杉矶作为中心地点”,例(14)中的“洋中脊”虽然不是处所名词,但是却表示方位,“以洋中脊为中心”表示“把洋中脊作为中心方位”。表示这一构式义的还有例(5)和例(6)。

2.表示“把X作为主要部分”

(15)本书以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为在中心,描写了贫穷的山东郯城从生态到农民艰苦生活的情况。

(16)网络探究型教学模式虽然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以自我探索为中心,但鼓励学习者利用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进行交流协作。

例(15)表示“把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作为本书内容的主要部分”,例(16)表示“把自我探索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要部分”。

3.表示“把X作为主体地位”

(17)后期象征主义从法国遍及欧美,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几乎是同时兴起的品种。

(18)天主教会以牧师为中心,新教徒单独面对上帝——新教的结合度较低。

例(17)中的“X”虽然也是由处所名词充当,但是在整个句子中,“以德国为中心”表示“把德国作为表现主义的主体地区”,突出了德国的主体地位,例(17)中的其他结构类同。例(18)表示“把牧师作为天主教会的主体人物”,同样是突出牧师的主体地位。在“以X为中心”这一构式中,属于此种构式义的有很多,例(10)、例(11)、例(12)都是如此。

(三)“以X为中心”的句法功能

“以X为中心”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比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要丰富得多,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到,“以X为中心”可以充当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此外它还可以作主语、表语,有时以小句的形式出现在其他小句的中间或后面。

(19)对客户关系来讲,以客户为中心非常重要。

(20)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跃进,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

(21)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本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

(22)于一元论相对应的是利益一体型的劳资关系,其特点在于强调劳资双方的一致性,并以企业或雇主为中心。

三、“以X为中心”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认知因素

“以X”为中心的发展变化和“中心”一词的语义有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中心”一词的解释有四种:①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②事物的主要部分;③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④设备、技术力量等比较完备的机构和单位。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们往往借助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来表达抽象概念,其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就可以用方位隐喻来解释。赵艳芳指出,“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中心”一词最基本的义项为方位词,所以在古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发展的还不完备,进入这一构式的“X”只能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用来表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方位”的构式义。后来,随着“中心”词义的发展,人们用“中心地点或方位”这一能够被人们直接感受的具体的空间概念来表达“主要部分”和“主体地位”这样抽象的概念。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被大量的使用,能够进入这一构式的“X”除了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还可以是抽象名词或短语。由于“X”的变化,“以X为中心”的语义也扩展了,可以表示“把X作为主要部分”和“把X作为主体地位”这样抽象的构式义。

(二)社会因素

罗主宾(2010)指出,“以A为B”经常被用在标题中,其中所调查的情况中包括“以A为中心”,本文借鉴他的观点,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了“以X为中心”在报纸标题中的用例。如:

(23)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动员大会

(24)以审判为中心构建“诉前会议”制度

(25)互联网金融创新应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

由此可见,“以X为中心”在报纸标题中大量使用,并且可以表达上述的三种语义。报纸、网络等社会媒体对语言的传播和使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标题语言因其明确简洁、一目了然的特点,能够让读者对相关的语言印象深刻,从而推动相关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以X为中心”常用作标题,并且结构简单、语义丰富,这一用法和特点推动了其自身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词语能够进入到“以X为中心”这一构式中。

(三)语用因素

刘丹青、徐烈炯(1998)根据是否具有突出和对比的性质把焦点分为三种: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其中,对比焦点具有[+突出]、[+对比]的特征,“它是本小句中最被突出的信息”,并且“有跟句外的背景对象对比的作用”“对比焦点总是借助语言中的一些特定手段来表示”。在“以X为中心”这一构式中,“X”就是焦点所在,它能够和其他背景对象形成对比,并且能够突出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构式本身就是突出焦点“X”的手段。

(26)各种关系的形成都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展开。

在例(26)中,除了“旅游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就是背景对象,“旅游活动”就是焦点所在,它跟其他活动形成对比,即以这些活动为背景,强调中心是旅游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

“以X为中心”这一构式能够突出焦点信息,使听话者能够很快捕捉到重点,了解中心是“X”而不是其他信息。这种语用功能就能够吸纳更多需要突出并要形成对比的信息进入这一结构中,从而使能够充当“X”的成分更加复杂,“以X为中心”的语义更加多样。

四、结语

从“以X为中心”的历时演变中可以发现,能够充当“X”的成分变得更加复杂,构式义更加丰富,其句法功能也更加多样。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首先,人类认知的方位隐喻思维是造成“以X为中心”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次,“以X为中心”常作标题出现在社会媒体上,社会媒体对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最后,“以X为中心”能够标记对比焦点“X”的语用功能,也推动了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8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07.

[3]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0.

[4]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

语文,1998,(4).

(时洋洋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