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流行语“宝宝”探析

2016-05-09 09:47万晓玥李治平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宝宝

万晓玥 李治平

摘 要: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榜单,“宝宝”名列其中。本文主要探析“宝宝”的语义、语用特征以及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宝宝 语义泛化 语用价值 流行原因

一、引言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标识着人的身份地位,也是对社会文化特性的反映。”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称谓语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变异,既“亲”“哥”“美女”“帅哥”等称谓语之后,掀起了一场全民卖萌的“宝宝”体热潮。“宝宝”体的流行源于网络潮语“吓死宝宝了”。关于该句的来源,网络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一种是:“吓死宝宝了”是YY语音频道当红主播的口头禅,这句话先在动漫、游戏爱好者中流行起来,后来成为微博的万能回复语,最后被金星老师表情包发扬光大。

作为2015年最新流行语,“宝宝”体尚缺乏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利用互联网语料,探究称谓语“宝宝”的语义语用特征,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

二、“宝宝”的语义泛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宝宝”一词的解释是:“名词,对小孩儿的爱称。”②这是“宝宝”的基本义,也是最原始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称谓语的“宝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语义和用法也有了新的变化,“宝宝”一词不再专指婴幼儿,还可指称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大孩子,但这样的称呼还是以母亲对女儿的称呼为主。除此之外,“宝宝”还可指称其他对象。

(一)指称所有的新生命

(1)动物园的母虎带着刚刚满月的虎宝宝走出产房散步。

(2)这株兰花宝宝真好看。

除了指人,“宝宝”还用于指动植物等新生命体。例(1)中的“宝宝”指老虎幼崽,例(2)中的“宝宝”指兰花幼苗。由指人扩大到指物,是以相似性为条件的隐喻机制造成的词义的引申。

(二)对恋人、爱人的称呼

(3)宝宝,想我了吗?

(4)宝宝,不要生气了好吗?

例(3)和例(4)中的“宝宝”均用于情侣之间相互称呼,表示关系亲密。

(三)女性闺蜜之间的称呼

(5)宝宝,周末一起去逛街吧。

(6)宝宝,你的新发型不错嘛。

“宝宝”常用于关系亲密的女性朋友之间。例(5)和例(6)中的“宝宝”就是女性闺蜜之间的称呼。

(四)对陌生人的称呼

(7)宝宝,这场游戏咱们联手一起打吧。

(8)感谢宝宝的光顾,记得给小店五星好评哟。

“宝宝”在网络交友社区、游戏社区、网购平台被广泛使用,用于一般关系。交际双方在虚拟的空间里,使用这种亲密的称呼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从而快速进入轻松、随意的聊天状态。例(7)中的“宝宝”是对陌生游戏玩家的称呼,说话者有意拉近与对方的关系,以便一起进行游戏。例(8)中的“宝宝”是淘宝店家对顾客的称呼,既热情又亲切,拉近了卖家与买家之间的距离。

(五)对自我的称呼

(9)大半夜的敷面膜,你真是吓死宝宝了。

(10)期末挂科了,宝宝不开心。

(11)本宝宝我姓肖,有什么事儿冲我来。

(12)本宝宝我只想静静,谁都别打扰我。

在目前网络虚拟交流和现实言语交际中,有时也用第三人称“宝宝”借指第一人称“我”。“宝宝”流行之初多被女性用在受到惊吓时的自称,随着“吓死宝宝了”在网络中的走红,男女老少都开始以“宝宝”自称。

“宝宝”的词义是在其逐渐流行的过程中慢慢发生泛化的。刘大为在《流行语的语义泛化及其社会功能》中指出,“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只有流行语的语义泛化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比其他词语快。”③通过对“宝宝”泛化语义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通过摹仿和类推加速了“宝宝”的流行。随着“吓死宝宝了”一句走红网络,“气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想死宝宝了”等一系列“宝宝”体由此产生。网络交流大背景下的“宝宝”,指称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语义逐渐泛化。

三、“宝宝”的语用特征

(一)使用语域宽泛化

“宝宝”的使用语域处在不断泛化和扩展的过程中。目前,其使用语域涉及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以及日常口语。因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口语风格和较强的娱乐气质,“宝宝”主要出现在非正式场合。

互联网与流行语之间关系十分紧密。网络不仅是无数“宝宝”体的发源地,也是其应用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起初,“论坛、贴吧、游戏聊天区、YY语音频道以及弹幕网站”都是“宝宝”应用的主要阵地。在网络的影响与冲击下,电视中也经常出现“宝宝”的身影,主要表现在新闻节目对热点新闻事件及人物的相关报道中,以及综艺、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和明星的故意搞笑调侃。比如: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王宝强说了一句“吓死宝宝了”,被观众们纷纷模仿。随着“宝宝”体的迅速走红与广泛使用,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也卷入了“宝宝”体热潮,将“宝宝”用于新闻标题中。例如:“吓死宝宝了!女子拔牙回家后喝水能从鼻子漏出来。”这是一则网页新闻的标题,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宝宝”,除了新鲜、新颖、易于读者接受外,也正符合了新闻标题需要博得眼球的要求。通过各种媒介、渠道的使用与传播,网络流行语“宝宝”已经悄然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作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人对于新信息和新事物的接受、吸收能力较强,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年轻群体逐渐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宝宝”成为年轻人私下聊天中卖萌和调侃的工具。

(二)情感内涵丰富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宝宝”对语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广大网民用其表达亲昵、喜爱、骄傲、卖萌等多种情感意义。例如:

(13)宝宝,明天我还会来看你的直播。

来自“YY语音直播间”观众和主播的对话,表示观众对主播的喜爱,以及套近乎心理。

(14)宝宝,欢迎光顾小店。

来自淘宝客服与顾客的聊天,表达说话人刻意拉近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15)宝宝们都期盼今年“悟空”上春晚。

来自微博网友评论,带有一丝撒娇、委屈的味道。

(16)本宝宝不开心。

来自微博网友,这里的“宝宝”带有撒娇、卖萌的意思。

(17)现在无论别人跟我说一句怎样的话,我就只想回他一句——吓死宝宝了。

著名媒体人刘同曾在微博上发过的声明,包含了说话者对所听内容的不屑,略带夸张的语气里隐含了说话者的骄傲。

“宝宝”的本义是对小孩儿的爱称,此称谓表达人们对小孩儿的一种珍惜、疼爱的感情。作为流行语的“宝宝”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有刻意拉近心理距离之义,有喜爱怜惜之义,也有撒娇卖萌、骄傲冷漠之义。

四、“宝宝”体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分化的结果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三种不同情况,语言的分化结果也有三种,即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从语言分化的角度来看,“宝宝”属于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段、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④社会方言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网络言语社团逐渐形成,而网络言语社团的主体就是网民。在网络言语社团里,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词句用法。一旦某种语言的创新得到网民们的广泛认可,就会在网上流传开来。“宝宝”就是年轻一代的网民在网络言语社团中形成的一种被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流行用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宝宝”流行于网络,并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

(二)社会心理需求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情感心理变化和社会认知。“宝宝”之所以得以流行,与交际主体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分不开的。

首先,“宝宝”的流行反映了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宝宝”的语义泛化,给人一种颠覆传统、耳目一新的感觉,恰好符合人们追求个性的心理。其次,“宝宝”的流行满足了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尤其是年轻一代人,来自学业、工作、婚姻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消遣和娱乐方式。“宝宝”体的流行恰好以其简单风趣的特点,成为人们宣泄负情绪的工具。再者,“宝宝”的流行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丰子恺曾说:“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宝宝”这一流行语带有纯粹的童趣、童稚的美,包含可爱、纯真、轻松的意义,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流行开来,成为一种语言时尚。

(三)“萌”文化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萝莉”“小正太”“萌宝”“萌娃”等带有萌属性的新词走红网络,“卖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潮流,“萌文化”似乎也随着大众媒介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宝宝”则是在这种“萌”文化下兴起的带有“萌”属性的流行语。“宝宝”本义是指对小孩儿的爱称,表示可爱、纯真。无论从内容上、用法上还是形式上看,“宝宝”都具有儿童言语的特点。“宝宝”体即是成人模仿儿童言语的表现,使用这种语言的以女性居多。王燕在《城市青年女性的语言变异特征》一文中解释了成人一反常规,有意识地模仿儿童言语的原因:“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儿童年龄小、能力弱、纯真可爱、被帮助、被宠爱、被包容、被原谅。成人的言语童稚化使其语言表现为幼稚不成熟,从而刻画塑造了一个儿童形象。同时,也相当于设计了一个儿童环境或母婴环境。成人言语的童稚化通过所刻画塑造的年轻稚嫩可爱的人际形象——准儿童形象,意欲得到包容、宽谅、照顾或喜爱。”⑤经过模仿的儿童言语“宝宝”在使用中带有“萌”属性,其语义也逐渐泛化,最后发展成“萌”系流行语似乎也是必然趋势。

杨文全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⑥某个词、短语或句子要想成为流行语,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宝宝“则是在当今社会“萌”文化的影响下从年轻一代人群中兴起的旧词新用类流行语。

五、结语

2015年流行语“宝宝”属于旧词新用,在语言与社会共变的机制下,“宝宝”的指称范围扩大,其使用语域范围、语义内涵及感情内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本文在梳理“宝宝”语义泛化特点和语用特征的情况下,从语言分化、社会心理、“萌”文化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宝宝”流行的根本原因。“宝宝”的语义泛化和流行是语言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产物。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时代称谓语“宝宝”的变异不是独立存在的个案,与之语义演变和功能性质类似的还有“亲”“帝”“哥”“爹”“爷”“小伙伴”等。通过“宝宝”这一系列称谓语的变异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广大群众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语言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宝宝”及其他称谓语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演化与变异,其今后的发展和走向需要我们持续研究探讨。

注释:

①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③刘大为.流行语的语义泛化及其社会功能[A].语言文字学刊(第

一辑)[C].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88.

④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⑤王燕.城市青年女性的语言变异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

(12).

⑥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2).

参考文献:

[1]邹晓玲.网络新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赵荣霞.语义泛化和语用空间的扩展[J].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1,(2).

[3]蒋兆雷,叶兵.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

究,2010,(3).

[4]洪滔.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12).

[5]邝霞.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2008,

(8).

[6]张彦.小议称呼语“宝贝”[J].科教文汇,2008,(12).

(万晓玥 李治平 湖北黄石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435002)

猜你喜欢
宝宝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宝宝照相本
可爱宝宝超级秀
可爱宝宝超级秀
可爱宝宝生日秀
可爱宝宝生日秀
可爱的宝宝生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