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批评视野下的科马克?麦卡锡小说

2016-05-09 13:10唐珍珍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麦卡锡

摘  要:《血色子午线》是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无论是从文学表达方式还是对未来生活价值的探讨都远远的超过了同题材的小说,本文主要从生态主义批评视野角度下评析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

关键词:生态主义批评视野;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

作者简介:唐珍珍,女,1988年2月出生,籍贯:湖南省邵阳市,工作单位:邵阳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1

科马克·麦卡锡是梅尔维尔和福克纳杰出的继承者,有评论家认为再没有人比科马克·麦卡锡更了解这种生与死的较量。想要了解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首先要了解这个作家的成长环境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才可以更顺畅的研读作者的文学创作。本文主要从生态主义批评视野下分析科马克·麦卡锡小说。

一、《血色子午线》的创作背景

麦卡锡出生于美国经济危机的末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作为主要参战国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之后美国又投入到了越南战争之中,最后以失利告终,其中美国军人损失惨重,大家的生存观和价值观一度被抹消。这就是麦卡锡创作的大的历史背景,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他创作的主题了。同时从科马克·麦卡锡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看,他的前半生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动荡和漂流之中,不管是他的感情还是说居所,他的游历为小说积攒了很多的素材,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这种不安定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在后期都反应在了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这些在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中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在书中作者把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一切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心底的疑问和期盼全都糅杂在一起呈现给读者。《血色子午线》无论是从文学表达方式还是对未来生活价值的探讨都远远的超过了同题材的小说,甚至因为《血色子午线》的出版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白鲸记》和《我弥留之际》,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荣耀。

二、赏析文章中生态环境的描写

马特·斯特拉纳奇评价《血色子午线》是一本让人震惊的书,同时它写的像散文诗一样优美。最初粗略翻读时实在是不能体会其优美在何处,满目看到的都是各种的暴力描写,从一开始的拳打脚踢到后来的兵戎相见,老弱妇孺皆不放过,以及文中那个始终给人以压抑感的法官,这些都让人喘不过气来。到后来带着问题以及觉察的目的再次阅读时,开始逐渐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渐渐揣摩作者的心迹。

故事的开始作者为我们介绍了那孩子离家出走的背景,他在十四岁的时候离开家,向西游荡,如平原上的孤旅人,黑人在田间劳作,瘦小而佝偻,棉花中的手指如同蛛爪,一些身影迎着下沉的夕阳,走在沉缓的黄昏中,穿过纸一样的地平线,一名孤单的黑人农夫沿着雨打过的洼地步入夜色。这也是文中为数不多的没有暴力场景下的人与自然的相处,行文一开始的设定,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生活艰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自然中平静的生活,一切都维持着平衡。

随着故事的进展,作者也为我们铺开了另外一幅画圈,那孩子一直向西走,开始了乞讨以及偷窃的日子,他离开了长满松木的土地,前方的夕阳在一片无边无际的低湿地之外下沉,黑夜霹雳般落下,寒风令杂草咬牙切齿。这一切已经预示着故事的向前发展,孩子渐渐卷入了另外一个进程之中,自然也开始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了,这里已经逐渐趋向于荒凉,远离了生态平衡,似乎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统治一切的,但是生态也随时在抗议,让这种恶劣环境愈加卑劣,使生存变得更加艰辛。

在遇到卑劣的隐居者之后作者加快了行文的进程:孩子抬头看天时,夕阳刚落,西方飘着暗礁般的血红云朵,云朵上方飞出小小的沙漠夜鹰,仿佛地球末日里大火中的逃生者。起初对这些表达并无任何的感情,只觉得是对于天气的描写,但是渐渐的不得不开始重视作者笔下类似的描写,因为这已经是在进一步的表达生态的变化了,尤其在沙漠中,人们无休止地破坏,自然的负面力量正在一步步的增强,这里是自然恶魔的天堂却是人类的地狱,在这里随时都可能丧命,倘若人们一意孤行的话,最终就只能在末日的大火中逃生。

三、生态批评的根源在于人类利益之下的暴力掠夺

国内的读者一般很少阅读《血色子午线》,很多人认为太暴力了。一方面文中确实是有很多的暴力描写,准确的说应该是暴力描写贯穿于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但是从生态批判主义视野角度我们看到这并不仅仅是暴力描写,虽然作者以决然的态度把暴力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暴力,但是从中我们亦有所收获和震动。我们看到人们绝对统治下暴力的原始性,看到了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打着文明与公正的幌子摧残同类,破坏环境。这一切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遏制这种状态,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改变这种绝对人治的状态,把生态批评主义纳入正常的文学创作以及生活中来。

四、结语

生态主义思想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其社会现实和历史的依据;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不能停留在某种思想理念或感性倾向上而不去深入把握其思想根源,不能只看到非人的自然而忽略人类社会。把握生态思想和生态危机的现实根源、制度原因,从而引发人们进行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的反思,激励人们积极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调整实践的尺度

参考文献:

[1]高明玉.  记忆与虚构——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历史叙事[J]. 学术界. 2012(04)

[2]崔倩倩.  中国西部电影的传播方式流变探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3]裴亚莉.  美国西部影像与文字——论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和电影的关系[J]. 外国文学评论. 2010(03)

[4]南方.  走入困境的鹿皮靴——20世纪美国西部小说发展初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猜你喜欢
麦卡锡
国会山混战数日,麦卡锡尴尬上位
麦卡锡为何不受坚定保守派待见?
麦卡锡有望任美国众议长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麦卡锡:只有左手也可以成为钢琴家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麦卡锡的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