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盗墓笔记》对英雄情结的满足与解构

2016-05-09 16:01许楠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英雄

摘  要:《盗墓笔记》继承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其塑造的英雄形象,满足了读者对于英雄行为、英雄性格、狭义精神的期待;其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契合了中国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小说在重现英雄的同时,也对传统英雄进行了解构。小说对英雄神圣行为动机的反叛,对传统人物组合模式的改换,都迎合了现代读者反神圣、反宿命、反传统的心态。

关键词:《盗墓笔记》;英雄;反神圣;平凡人的成功

作者简介:许楠(1993-),女,浙江宁波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自2006年起,我国小说界刮起了一股以《鬼吹灯》为起点的“盗墓小说”风潮,《盗墓笔记》就是其中的一例。对盗墓小说被热炒的现象,许多评论都将其归因于背后的营销策略和商业运作模式。然而,仅仅将关注点投射在这些外部的研究中,得出的只能是一个毫无嘘头的商业套路,这不仅无助于指引作家的辛勤耕耘,甚至误导作家在商业投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如果从作品的内部看,我们发现《盗墓》通过对中国传统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解构,使读者在心理上恰如其分地找到了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契合点。

一、对英雄梦的满足

文学是满足人类潜在欲望的手段。弗洛伊德曾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高雅文学因其主导的是教化功能,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较大。而纯文学主导审美功能,故其多流行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高雅文学和纯文学在培养高尚艺术情趣上发挥着正面的作用,于是相应而生的俗文学就成了人类情感的宣泄口。这就是为什么在“诗庄”之后有“词媚”,在“词媚”之后还有“曲俚俗”。在竞争、压力、欲望空前碰撞的今天,俗文学成为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最好的、也是最安全的通道。

1. 英雄行为

盗墓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自古以来的志怪小说,神鬼都是来到人间,故事都是发生在“地面以上”。而那个死尸所寄身的“地下世界”,一直以来都是鲜有人涉及的禁区。能穿过机关重重、鬼怪出没的墓道,抵达墓室,并能从死尸身上扒走财物的“摸金校尉”,真是胆艺超群,非传奇式人物不可担当。这些故事只在部分小众中隐隐晦晦地、断断续续地流传着,获得故事的渠道狭窄而不通畅;故事基本都被讲述者和听众默认为真人真事。这一切都刺激着读者们对那猎奇而隐秘的渴望。于是盗墓系列剧一旦出笼,就如同引燃的导火索,瞬间引爆了潜在的阅读市场。其实,阅读是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最安全途径。

2. 性格因素

现实生活中,我们囿于人际交往的小圈子,许多情绪和个性得不到施展和宣泄的机会,而在小说中,“侠”的爱恨情仇却向我们提供了释放压抑的渠道。同时,不同人物多样化的性格,也弥补了人际交往的局限性。

在整个故事中,“闷油瓶”可以说是最酷的人物。他平时几乎不说话,但一开口说话,紧接着的就是危险的降临。他常常不顾及团队精神,说走就走,却在每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搭救队友。他来无影去无踪,不留情面,甚至可以在别人舍身相救自己之后,决绝离你而去。他没有姓名,没有身世,无牵无挂。这个人物,可以说是真正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游侠”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盗窃七星棺”场景的描写,又让我们看到了闷油瓶性格里面所隐藏的干脆、帅气和冷艳。这些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玩命的人,却保持了一种乐天知命的精神,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在乎死亡,而是面对生死,他们多了一份常人羡慕的嘲弄和洒脱。

3. 侠义精神

《盗墓笔记》中的“地下江湖”,继承了传统意义上以“侠义”为核心的武侠精神。在这群人中,每个人的心里都怀有一个武侠梦,表现为和现代社会游戏规则的割裂和不合作。但这种意气用事,往往会受到传统社会道德的谴责,或者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这种根植于人类童年时代的幻想,只能通过英雄故事来满足。那种两肋插刀的英雄豪气,奋不顾身的赤忱义气,怒发冲冠的孤身胆气,恰好是现代文明社会所最缺乏的。小说对于侠肝义胆的幻想和描写,成为缓解现实社会冷漠的麻醉剂,也成为温暖现代人心的最后一片净土,以减轻现代人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感。

二、对传统英雄的解构

如果《盗墓》仅仅是具备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精神内核,那么就无法解释其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能引起年轻读者的追捧。其实,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现代阅读群体的信仰更加趋向于琐碎的日常关照。民间文学已被利用为解构神圣和宏大的工具,与官方意识形态形成抗衡。

1.解构英雄神圣的行为动机

小说塑造的所谓英雄,既不是《水浒》中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也不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一般的民族英雄;既不是劫富济贫的江洋大盗,也不是手刃仇人的刺客剑侠,而只是几个盗墓贼。在传统文学形象中,盗墓贼是被世人所唾弃,注定要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但《盗墓》小说却赋予了这群人以传奇色彩,甚至被提升到了侠客的精神层面。这是对儒家传统伦理观的一次颠覆,却是对墨家的游侠精神从对象上进行的一次拓展。

这些“盗墓英雄”的理想非常简单,他们中大部分的终极追求就是发财,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英雄主义的“保家卫国”的高尚道德追求。亡命天涯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养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命观;追求刺激的经历,让他们对生命能够淡然处之。这正与现代社会思维相对应——永恒的信仰已被遗弃,人们只关注当下。

2.重新设置人物组合模式

《盗墓笔记》三人组合的人物模式,在中国的小说中是非常新鲜的。中国传统小说塑造英雄人物的方式,多以英雄群像的展示(如《水浒》,《三侠五义传》),即使在几个章节中有集中描写,也只是重点突出一个英雄,而其他人都是围绕着中心人物来描写的。但《盗墓》中的三人组,并没有为塑造某个人物而弱化其他人。小说的组织单位是情节,而不是塑造人物。小说旨在把三个人作为一个团体来描写,展现他们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下各尽所长、相互协助。所以几乎在每个重要场景,小说对三个人的着墨不分彼此。

《盗墓》的男主角究竟是谁,已无关紧要。实际上,这个盗墓团队“三人组”分别代表着一个探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几种能力:胖子乐观而理性;吴邪身边总是伴随着各种转机和好运气;闷油瓶是经验丰富的实力派。在性格上,这三个人则分别代表着人性的三个层面:吴邪重情重义,却忧郁不决;吴邪冷静,却过于冷漠,又缺乏团队意识;胖子见钱眼开,爱开玩笑,但粗中有细。作者把这些特质分散在不同的几个人身上,让他们构成互补的关系,从而使每个人物形象趋于真实。相比较而言,《福尔摩斯探案集》所塑造的主人公,就因为他具备了太多优秀品质而显得过于神化,所以只能作为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圆形人物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吴邪这一形象,他虽然承载着先天的英雄命运,却突破了传统“英雄异质”的特征,降身为一个普通人。这种人物模式,恰恰在一些好莱坞电影中被经常使用。比如《黑客帝国》中的Nieo,他作为城市里一个普通的市民,平淡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被选中去执行一项任务。尽管他一再拒绝,但周围的人还是不停地告诉他:“You are the one.”(你就是救世主)。最后他真的完成了任务,瓦解了矩阵。这种以美国的“凡人英雄梦”为代表的乌托邦模式,所体现的正是普通人心目中“机会均等”,渴望成功的普世心态。

《盗墓笔记》的走红,是小说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一次成功的范例,是庙堂文化与大众亚文化的一次良好对接,是民族认同感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契合。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A].

[2][德]伽尔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阐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04.

[3]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2004,05.

[4] 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J]. 中国文化研究.1998,08,28.

[5]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J]作家.2000,第3期.

[6] 姚摩/一次历史小说的颠覆性探险.文艺报.2011,04,04.

[7] 腾晓鹏.话剧《盗墓笔记》商业运作模式探.当代戏剧.2014,11,15.

猜你喜欢
英雄
英雄犬
英雄保重
寻找英雄
致敬平凡英雄
平凡的英雄
小小的“超级英雄”
新英雄
能一个人做饭的人,都是英雄
英雄相惜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