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

2016-05-09 16:08哈那张云涛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转向人类学文学

哈那+张云涛

摘  要: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有从方法论、认识论的文学创作方法对当代文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有从文学观念对当代文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对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变进行分析,分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为:人类学的”隐形”转向、人类学的”常规”转向、人类学的“显性” 转向。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转向

作者简介:

哈那(1978.7-),男,蒙古族,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诒学院。

张云涛(1979.7-),女,汉族,中学语文,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

人类学是人文、自然、社科三位一体的科学,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反思性、理论联系实际性强等特点。在人类学的民族志写作层面,人类学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从文体角度研究的文献依然比较少。大部分是从方法论、认识论、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等方面着手。文体作为文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文献比较稀少。因此,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进行分析。

一、人类学“隐形”转向

自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以来,中国主流文坛开始流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法则,而现实主义法则对当代文学的主要影响是高大上的人物形象以及因果循环的情节结构。自80年代以来,作家和读者都无法再对现实主义法则产生兴趣。因此,小说成为一种流行形式,但文体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作家。于是一批作家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文体形式。

具有人类学”隐形”转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九月寓言》、《万物花开》、《檀香刑》等。《九月寓言》共有七章,每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体”显性”小村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从表面的文本结构看,该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每章节使用的是中篇模式,章节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在肌理的构成十分巧妙。《九月寓言》是人类学与历史的结合,讲述人类发展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对立思考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因果循环的情节结构被打破之后,半因果叙事、零因果叙事等模式逐渐登上文坛。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具有历史主义与人类学的复调结构。而新时期较多作品的文体结构也有人类学的痕迹和影响,比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余华的《一九八六》等,打破了过去文本中“高大上”的人物形象,并且对人类中心主义、反观原始、反观文明进行反思。

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除了在文体的视角、结构等方面有人类学的痕迹几影响之外,在美学方面也有人类学的影响及痕迹。比如《日光流年》、《狂人日记》、《月牙儿》、《人到中年》等。除以上叙述的几个方面之外,当代文学中有一批文体形式非常具有人类学意味的作品,比较最典型的是以韩少功《马桥词典》为代表的一类词典体小说。

二、人类学“常规”转向

人类学的“常规”文本中已经出现民族志的痕迹,以范稳的《悲悯大地》为例,《悲悯大地》的主题主要体现藏族文化、生活、宗教等方面。而小说的整体结构分成五大部分进行叙述,分别是缘起、因卷、果卷、缘卷、尾声。整体结构不仅十分具有人类学意味,每章节的安排也特别巧妙,特别是在小说中安插的“田野调查笔记”,增添了小说的艺术特色。类似这种写法的还有《如意高地》、《长恨歌》、《木楼人家》、《伤心篱笆》等。

三、人类学“显性”的转向

民族志标志着人类学“显性”的转向。由于民族志是在“表述的危机”的背景下成长,逐渐走向小说化和文学化。而且民族志的文体逐渐多样化,民族志与文学的区别也逐渐模糊。笔者所指的民族志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所描述的标准民族志。具有人类学“显性”转向的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心灵史》、《上塘书》、《妇女闲聊志》、《地方性知识》等。其中藿香结出版的《地方性知识》使民族志的文体达到了极致。作者在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汤厝的村落进行描述和记录。作者有意使用方志体,详细、认真、科学地介绍了汤厝村落的地貌、地物、地产、语言习惯、民间信仰、婚丧嫁娶等。 在具体语体的选择方面,《地方性知识》含有两种语体结构:真理性质的公式、教义语体和夹叙夹议的田野调查笔记。在文体结构方面,与之前介绍的作品相比,《地方性知识》的内在审美追求、表现方式、架构、语言风格等都是对民族志的极端化书写,可以说是标准的人类学著作。

四、结束语

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不仅是主题、内容层面的转向,文体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文体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文学创作方法、文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文学发展转向的过程中,出现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美学追求等多个方面的人类学的追求对中国作品的质量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当具有极端书写化的民族志出现时,由于学术化特征、反故事特征等而失去较多的读者。在当代如此盛行的极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转向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必须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否则所有的理论假设和推演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禺.论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3,02:17-20.

[2]唐启翠.从方法论到认识论:文学人类学转向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4-16.

[3]叶舒宪.“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三论当代文学观的人类学转向[J].中国比较文学,2011,04:1-9.

猜你喜欢
转向人类学文学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与具体策略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