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版本鉴定》与《古籍版本学》之对比研究

2016-05-09 16:25王静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王静

摘  要:古籍版本学,对于文献专业来说是一门核心的专业,对于古籍整理尤其重要。古籍整理就是为了更好的梳理古籍源流,追本溯源。古籍版本知识是我们研究整理古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界有许多专著对于我们学习古籍版本鉴定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就《古籍版本学》与《古书版本鉴定》两本书做简单的对比。

关键词: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版本学;李致忠;黄永年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

古籍版本学,对于文献专业来说是一门核心的专业,对于古籍整理尤其重要。古籍整理,我们是尽可能还原古籍的本来面目,而掌握和研究版本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为研究古代科学文化并为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提供真实可靠、完善优良的图书文献,所以比较、辨别、确定版本优劣是整个版本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梳理古籍源流,追本溯源。许多学者将自己所知总结成理论,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供我们学习了解,比如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时永乐《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高举红《版本学浅说》等。笔者现就《古籍版本学》与《古书版本鉴定》两本书做简单的对比。

首先,从语言风格来说,笔者觉得两书最大的优点都在于言辞亲切、可读。《古籍版本学》本来也是黄永年先生讲稿,所以语言更近口语化。比如P113在谈到明前期刻本的时候说:“但看这《水心集》、《欧集》、《盐铁论》都还刻得很不差,想来差的已然淘汰了”。李致忠先生就他自己在书后序跋中所说:“先者出版,是出版社愿意出,我自己愿意写,‘书籍买卖读者听,自己内心没有太大压力。”正是因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写的书更不会那么过于正式化,语言也会更加亲切可爱。正因为这两本书的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对笔者读来说,更是一种愉快的经历,笔者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吸收、掌握版本学知识。

其次,两书都收录了许多图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版本知识。正因为这两本书都是两位先生的经验之谈,所以他们尽可能把自己所见到的书作成书影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李致忠先生,因为是就职于国家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可以利用,所用书影好多都是国图所藏善本,使我们不仅能更加真实得了解作者所说。

通读两书,两书许多共同点或者说优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位先生在论述的过程中虽然引用了很多相同的书证,但是因为角度不同,所以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各自的不同看法在书中也是随地可拾的。

首先,关于版本问题的论述

黄先生对不同版本是按时期和地域进行论述,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黄先生将宋辽金时期的刻本按地域划分成宋浙本和浙本系统、宋建本、宋蜀本、辽本和金平水本,将元代刻本分为元浙本、元建本和元平水本,而明清刻本则按时间分成几个时期,与此同时,将汲古阁本、清殿本、局本等提出来单独论述,加上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等其他版本类型,使得版本鉴定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合理。

李致忠先生在版本编罗列了39个版本名称并对其下了定义。虽然这有罗列知识点的嫌疑,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于各种版本概念的掌握仍是大有裨益的。而对于各个时期的版本李致忠先生在鉴定编进行论述。按照各个朝代的版本特点进行版本鉴定。

其次,关于古书版本鉴定

古籍版本学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版本史;一个是版本鉴定。但是黄永年先生只注重目鉴版本,但是这种目鉴法并不适用于初学者。仍然需要目鉴法与理攻法相结合。黄永年先生在“怎样构造体系”中把版本鉴定归纳为:看版本字体、版式、纸张、以及一些特殊的现象。在每个时期的版本论述中对版本鉴定,黄永年先生也是贯彻这几点。

然而李致忠先生对于版本鉴定的方法归纳提出了十五点方法:依据风格特点初步鉴定版本、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依据书牌木记鉴定版本、依据后人题跋识语鉴定版本、依据原书刻工鉴定版本、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依据地理建置沿革鉴定版本、依据机构职官变迁鉴定版本、依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依据书名冠词称谓鉴定版本、依据卷端上下题名鉴定版本、依据卷数变迁鉴定版本、依据 藏书印记间接鉴定版本、依据著录鉴定版本、依据原书内容鉴定版本。

李致忠先生这十五点版本鉴定的方法相较于黄永年先生的目鉴法来说更为详细,系统,合理。正如李志清先生说的,目鉴法和理攻法都不可偏废的。目鉴法只能鉴定个大概,对于需要准确的一个数字或者说要求尽善尽美的学术界来说,目鉴法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考订作者、年代地点,仍然需要回到书本身以及其他文献共同来进行考订得出结论。

以上便是笔者对与《古书版本鉴定》与《古籍版本学》的论述,对于两书的优点缺点,共同点不同点进行了阐述,谈了下自己的看法。因为笔者学识有限,论述浅薄,定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且两位学者都是学界公认的大家,笔者愚钝,说法定也是有错,望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时永乐.古籍整理教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

[3]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 [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