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2666》

2016-05-09 16:31王曦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小说

摘  要:《2666》是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五部分构成,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虽然此书厚达1页左右,似乎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事实却是自从其在海外和中国市场初一现身即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评论界对它也是赞誉一片。通读全书之后给人带来的不是畅快淋漓,而是心里反增加了无数困惑。本文作者旨在从作者、书名和正文(故事)部分分析《2666》的卓越之处,分析其在全球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故事内容

作者简介:王曦(1981-),女,硕士,四川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手中捧着《2666》,心里不免泛起一丝感慨——我有多久没有认真拜读过如此厚重的一本书籍了?是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厚重”就是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这是一本极有分量的书,它的厚度(中文译本,由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翻译,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联合出版发行)高达872页,捧在手里就像是托着一块砖头。但是更不可忽视的是,“厚重”不仅仅指它的重量,更是指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所获得的声誉和受到的追捧,那才是真正不得不让人咋舌的地方。《2666》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超越了《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在美国,《2666》的英译本登上了畅销书榜,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图书批评家奖”(该奖以前从未颁给过翻译作品和已故作家),《时代周刊》将此书评为“2008年度最佳小说”,《纽约时报》也将此书列为年度十佳图书之首,《洛杉矶时报》将其称为年度最佳小说。它在短短时间内便斩获了2009年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等奖项。可以说,评论界对《2666》的评价几乎是一片倒的赞誉。

在《2666》面世之初,出版社只先行制作了50本快样本提供给媒体一试,可当时有文化版面或阅读副刊的报纸几乎都登载了这个从伦敦到纽约“千呼万唤始出来,人人都爱波拉尼奥”的消息。翻阅众多文化报道,评论皆称其为一部“伟大作品”,但是缘何“伟大”?读者却很难寻觅解释其所以然的文字,这不免令人心中起疑。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发表一二拙解。

一、关于作者

《2666》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为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却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50岁。提到作者,就不得不提到他堪称传奇的人生经历。波拉尼奥的童年是在智利的很多落后小镇度过的。她的父亲莱昂·波拉尼奥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维多利亚·阿瓦诺斯在学校教数学和统计。1968 年,波拉尼奥举家迁到墨西哥城。对波拉尼奥来说,他的青春就是从那里开始的。他经常逃学,就是为了读自己喜欢的书和写东西,甚至还经常偷书,暗中跟踪自己钦佩的作家。其实通过查阅波拉尼奥的生平简历可发现,他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年轻时曾在墨西哥和好友一起发起名为“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o)的地下诗歌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真正开始小说的创作时他已经40岁了,但那并不妨碍他丰富作品的问世(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而且在他过世后所获得的赞誉不断。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明镜周刊》则评论他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胆大的作家”。

《2666》是波拉尼奥身前最后一本小说,虽然写作过程历时5年,然而在波拉尼奥离世前最终都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作品,或者说没有润色到位。通读《2666》,不免产生一种在迷宫中行走的感觉。整本书的写作手法颠覆传统,结构奇特,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把波拉尼奥离经叛道的个人特色展露无遗。作者缘何会创作如此大部头的一部作品呢?他独特的风格从何而来呢?波拉尼奥自己曾说:“我们是牺牲的一代。我们个个都想写出大师之作,都想超越前辈作家”。《2666》的译者赵德明认为,波拉尼奥所说的“牺牲的一代”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共同经历了70年代的战乱、独裁和贫困的岁月,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做出了牺牲,心灵都有政治运动造成的创伤。正是波拉尼奥成长生活的背景使他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完成了创作一部宏大作品所需要的素材积累。可以说,波拉尼奥自身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伟大小说家的所有条件:他有超凡的语言天赋(诗人出身);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历过足够多的折磨和痛苦);他有一个中型图书馆的阅读量(他有一句名言: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他唯一的故乡就是书店)。这所有因素的并存很难让人否认他身后所取得的巨大荣耀。

二、关于书名

通读《2666》这样一本“超级大部头”作品(西语原版有1000多页,英文版900页,中文版也接近900页)却发现“2666”这一数字在书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波拉尼奥本人也没有说明,这就不免令人费解。作者缘何会以这样一个感觉与全书不着边际的数字为标题呢?有些专家认为那样做只是为了故弄玄虚,尽管“2666”在波拉尼奥此前另外两部小说《护身符》(Amuleto)和《荒野侦探》(Los Detectives Salvajes)中也曾出现过。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觉得用“2666”作为书名的原因还是能窥探一二的。

中国小说家孔亚雷在其文章《2666:一篇书评》中曾写道自己在阅读后对题目的理解——“如果我们要用更直接更具体的词来代替隐喻性的‘2666,那么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我们每个人——以及这整个世界——都必将面对的词:死亡。”

而且,作者波拉尼奥生前好友和指定咨询文学问题的最佳人选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在其《初版附言》中写道“重读《附身符》可以看到2666这个日期给出的清晰线索”。《附身符》中的女主角奥西里奥(《荒野侦探》的人物化身)是这样说的:“这时格雷罗居民区特别像墓地,但不像1974年的公墓,也不像1968年的陵园,也不像1975年的坟场(奥西里奥故事里发布的日期),而是像2666年的丧墓之地——一个遗忘在死者或未降生之人眼皮底下的公墓,一个想忘却一点什么,结果却遗忘了一切的死亡眼皮底下的公墓。”

《2666》的译者赵德明在其文章《<2666>初探》中也表达了认同的意见——“2666这个数字的意义,就是预言人类会在2666年自我毁灭”。那么作者波拉尼奥以“2666”作为全书标题的初衷应该是希望人类能有所警惕和找出应对的措施,努力避免人类的自相残杀和毁灭吧。当然,关于这一猜疑还需要对原作进行更多更仔细的研读来寻求答案,一时也将继续成为一个谜题供读者探讨。

三、关于正文

《2666》由相对独立但彼此呼应的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标题都极其直白(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第三部分:法特;第四部分:罪行;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与直白的题目相对的是,《2666》的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情节也显得亦真亦伪,中间还不时夹杂着不断反复的叙述,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故事的复杂程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就对其有着一条非常贴切的描述,称之为“令人激动至极的文学迷宫”。

如果从文学创作方式的角度来看《2666》,它的叙述艺术“既是对20世纪下半叶各类小说技巧的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这种创作的理论说法叫做‘全景式长篇小说”(赵德明《<2666>初探》)。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故事中包含的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让丰富的事实说话。《2666》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全书主要人物多达近百人,各自有着其独特的身份背景,主要来自从拉美到欧洲的八个不同国家,时间跨度覆盖了20世纪百年和21世纪初,涉及到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也牵扯到众多学术领域。这一切都使得阅读《2666》的困难性增加,但同时也彰显出作者波拉尼奥对其笔下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也许借用波拉尼奥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本《2666》非常贴切:“这是一部伟大但并不完美、如急流般气势磅礴、把读者引向未知之处的小说。”

依笔者的看后感觉,可说《2666》太好看,同时也太难看懂。在小说的5个部分里,充满了大量的离体情节。虽然如此,波拉尼奥的文字还是让人觉得如流水般晓畅,讲述的风格也是轻松随意的。但是在小说故事中又不难发现经常是出现一个人物后就开始絮絮叨叨地叙述关于这个人物的一切,10页20页之后可能才会回到正题,而接下去的人物依旧这样。读过之后脑中有些模糊,不能说出小说到底在描写什么,似乎什么都描写,似乎每一个人物都占有相等的重量。也许这就是波拉尼奥眼中的世界——破败、失落、颓废、消沉。活着的人都被无休无止又毫无目标的生活消磨着自己仅存的意志,一种无可救药的没落感充盈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一个人都试图去拯救身边的人,然而拯救自己却比拯救他人更难。

合上书本,每个人的脑中应该都有着自己对《2666》的勾画。它会让一部分读者兴奋不已、奔走相告;也会让另一批人皱起眉头、不以为然。其实笔者愚以为对于读者而言,实在不必纠结于整部作品的思想意义,找到自己的阅读感受即可。对于笔者而言,虽然觉得整部作品有些晦涩难懂,但可以清晰地感知出作者在创作其最后这一部作品时的坚韧。波拉尼奥始终抱着一种纯粹的文学不朽的理念,他相信文学能做到还原世界本身。他的生活就是文学本身,他的小说就是他的世界。虽然波拉尼奥的生命最终被死亡夺去,英年早逝,但他的文字是可以战胜时间的,拉美文学史上将新添一个耀眼的名字——罗伯托·波拉尼奥。

参考文献:

[1] 丁歌.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J].人物, 2012(3).

[2] 康慨.《2666》与波拉尼奥:毒品、谎言和新经典[J].中国新闻周刊, 2011(11).

[3] 孔亚雷.2666:一篇书评[J].作家, 2012(4).

[4] 罗伯托·波拉尼奥.2666[M].2012年1月第1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5] 思郁.波拉尼奥:他的小说就是他的世界[N].文汇报, 2013年6月15日(7).

[6] 杨小洲.谁读懂了《2666》[N].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14日(11).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