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中的身份与记忆艺术

2016-05-09 16:40周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遗忘身份记忆

周舟

摘  要: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迅速获得了国内的高度关注。他的中篇小说《缓刑》以一个男童的视角讲述了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孩子成长中飘忽不定的身份和记忆与遗忘的相互纠缠而导致孩子的成长遭受影响。也反应出德占时期,法国社会的现状。

关键词:身份;记忆;遗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一、引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在2014年10月9日19时,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缓刑》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198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作者通过一个十岁男孩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主人公对过去的种种回忆都体现了法国人民在占领时期的动荡不安以及法国人民生活的状态。

二、身份的找寻

个人身份追寻因父母而失败。主人公的父母一直不在身边,他和弟弟被母亲寄养在巴黎郊区的朋友家里。“新家”里的阿妮和和小埃莱娜对他们俩都很照顾,接送两兄弟上下学,带他们出去玩。两兄弟的父亲是犹太人,喜欢讲荒废的别墅的故事给他们听。父亲曾两度入狱,却又被人释放,究其缘由,无人可知。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对身份的认同应当是来自父母。童年时期父母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身份变得飘忽不定。就连主人公上学,都是母亲的朋友假装是他的母亲才得以入学。偶尔出现的父亲也只是经常讲述那个没有人居住的别墅的故事。而阿妮,小埃莱娜和她们的朋友后来全都因为一些事情全部逃走了。个人身份界定的失败,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主人公能做的就是逃离过去和自己的身份,在放逐中找到自己。

国家身份因战争而丧失。在德国占领法国的时期,犹太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仿佛全世界的犹太人都不应当有家园,未来和后代。犹太人注定要四处漂泊。纳粹强迫犹太人带上“黄色六角星”,从此一个有深刻内涵的民族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这个黄色的符号,一个象征死亡和耻辱的符号。主人公的父亲第一次入狱是因为犹太人不允许在20点后还在公共场所逗留。一个国家的身份都因此沦陷,深处在其中的人民还能完好的保留自己的身份吗?答案是否定的。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法国在丧失主权之后,被德国纳粹控制的结果,被流浪和放逐,身体和心灵都因为国家身份的丧失,更加难以建构。

身份的找寻也可叫寻根,一个人的根如果找不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麻烦。虽然生活在法国,却不是一个合法的公民,找到自己的根和自己的归属是能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不然身份的缺失和差异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骚动,甚至导致人性扭曲。

三、记忆与遗忘

记忆是对过去的回望,但是却一直萦绕在心间。莫迪亚诺笔下的人物总是不知疲倦的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似乎只有了解过去才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在了解自我后才能追寻未来。但在时间的流逝中,记忆往往会变得模糊,想要在记忆里搜寻些东西,却似乎再也找不到了。在《缓刑》中,阿妮每天都会开车到巴黎去,她回来的很晚,有时候还带着许多朋友回家来。有开美国汽车的,有带奇特手表的,而这些朋友总会在兄弟俩睡后聚集到一起。主人公对这些事情回忆了一次又一次,因为他始终不明白阿妮的朋友是来做什么的?为什么之后会一起消失了?这样个人的记忆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说明了在德占时期的法国,法国的年轻人们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战争给法国年轻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遗忘是与生俱来的形式,却不能把记忆消除的一干二净。记忆是有两面性的,只要人活着,记忆会一直存在于心间。可是,记忆又是短暂而易逝的。所以我们不能完整的记得所有的东西,却又无法完全清除记忆。当阿妮和她的朋友都消失了之后,家里来了许多警察进行搜查,原因是她们都被捕了。具体是因为什么,没有人告诉兄弟俩。对于这样的一对兄弟,早年父母的不在场,亲情的缺失,被临时寄养在别人家里,这样异于正常人的生活。本来记忆就不稳定,但回忆起来都是那些不能解释并且被遗忘的记忆碎片。那些部分被遗忘的记忆,让读者隐隐约约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

在记忆与遗忘的过程中,叙述者的“回忆强迫症”一方面强化某些记忆片段,揭示人物被痛苦记忆纠缠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以这些记忆反衬出更多被遗忘的“暗物质”,揭示记忆不可修复的必然性(姜海佳,2015:129)。

四、结语

综上所述,身份的找寻,记忆与遗忘是莫迪亚诺在《缓刑》中体现的两大主题,这是为了揭示人类生存的困境,父母以及亲情的缺失,自己国家在战争中的沦陷是主人公无法找寻到自己的身份,在恍惚中长大。而在长大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童年的回忆,和在回忆与遗忘中纠缠,为了摆脱这萦绕于心的记忆和飘忽不定的身份长大,又为了逃离这种困境而不断努力。

而在本书的最后,警察盘问兄弟俩,父母在哪里,他却回答说父母已经死了。警察也觉得这两个孩子是这个时期的受害者,所以才没有把他们抓起来,而是让他们到花园里玩一会。所以他们才得到了缓刑。也就是说在兄弟俩成长的阶段都是缓刑期,如果成长顺利那最好,如果像阿妮和他父亲一样,则同样要入狱坐牢。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 严胜男 译. 《缓刑》[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2]姜海佳 张新木. 莫迪亚诺笔下的生存困境与记忆艺术. [J] 当代外国文学. 2105(1):121-29.

猜你喜欢
遗忘身份记忆
跟踪导练(三)(5)
记忆中的他们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