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写作的“常”与“变”

2016-05-10 05:23王洪所



新媒体写作的“常”与“变”

Usually and Change of New Media Writing

王洪所

WANG Hong-suo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ChuzhouUniversity,ChuzhouAnhuiChina239000)

[摘要]与传统写作相比,新媒体写作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这是新媒体写作的“常”。但在“谁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写什么”和“怎样写”等问题上,不断地涌现出巨大的变化,如作家的低龄化、作者身份的复杂化、标题党、写作动机的私人化和功利化、为自己写作、碎片化写作、写作题材的突破与限制、网络文体泛滥、超文本结构、文学创作类型化等,新媒体写作表现出“变”的特质。对此,写作教学应该积极面对,把新媒体写作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加强申论思维训练,积极转向写作教练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写作;常;变;申论思维;写作教练模式

新媒体写作方兴未艾,传统写作者纷纷转向新媒体,大批的年轻人甚至少年不断加入新媒体写作大军,而新媒体写作的研究者也日益增多。在“百度一下”页面输入关键词“新媒体写作”进行搜索,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3,010,000个,由相关博客、文库文档、百度作业帮、百度知道和相关论著信息组成,其中百度学术搜集到1170篇相关论文。但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以篇名“新媒体写作”进行搜索,只找到72篇论文,时间跨度从2004年到2015年;转以全文搜索则找到 467,056 条结果,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16年,显然不精确;主题搜索找到1,758 条结果,时间跨度为1994~2015年。这说明研究文字不少,但真正有价值的文字并不多。这就给写作教学者和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该如何看待新媒体写作?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加以引导学生的新媒体写作?

本文拟从新媒体写作的本质入手,具体探讨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异同,为写作研究者和教学者们提供一份简明的思路。

一、新媒体写作的内涵与外延

新媒体写作是相对于传统写作而言的,具体着眼点在于写作的工具。传统写作的工具就是纸和笔,而新媒体写作的工具则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鼠标和键盘,有时候也可使用手写板或语音输入代替鼠标和键盘。对于所有的人类劳动而言,工具的变革,不一定能改变劳动的本质和价值,但必然会带来一些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时候是渐进的、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进一步而言,某一种人类劳动的变化,可以带动其他人类劳动的变化并最终可以带来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的相应变革。因此,给予新媒体写作以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新媒体写作的本质和价值、新媒体写作的受体、载体、题材和方法,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或学术研究的问题,而是关于人类发展取向的探讨。

目前关于新媒体写作的定义很多,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揭示出来的内涵和外延则大同小异。有的侧重于相关概念的整合,有的侧重于新媒体写作的题材、体裁和载体,也有的侧重于新媒体写作的传播途径和审查制度。总结出来的关于新媒体写作的特点大致有“展示性、宣泄性、理解性、游戏性、互动性”[1]或“交互性、加工性、自由性、共享性、互动性、创造性、匿名性 、随意性和无功利色彩性、虚拟性、平等性、集体性”[2]等。新媒体写作的体裁则有博客、微博、网络日志、网络新闻、网络影视音像、空间说说、手机短信、微信、手机影视音像等。个人认为,上述各种特点和体裁都可存论,但也有待商榷。

新媒体写作的特点多种多样,难以尽述。但我们所要探讨的,应该是新媒体写作有别于传统写作的新特点,有别于人类其他劳动的独特个性。笔者在《写作特性理论的破与立》一文中,把写作的特性界定为“独立表情达意的文字性”[3],但对于写作的本质未予定论,后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把写作的本质定性为“利用文字独立地表达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愿望的实践方式”[4]。因此,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新媒体写作就是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组合的方式独立地表情达意的实践方式,是一种利用电脑网络和手机表达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愿望的实践方式。单纯的图片或音像,不能称之为写作,自然也不应包含在新媒体写作之内。

二、新媒体写作的“常”

新媒体写作和传统写作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称之为新媒体写作的“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写作的本质没变。无论是传统写作还是新媒体写作,都是人类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方式之一。只不过,传统写作侧重处理和变革的主要是宏观的、普遍的关系,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关系,人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家人、亲朋好友或陌生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基于人类共同情志模式的身心关系;而新媒体写作在继续处理和变革这些宏观而普遍的四种关系之上,更加侧重于微观的、个性化的关系,也就是把上述四种关系日益细化、精准化而已。

第二,写作的基本宗旨没变。要想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首先得认识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写作,无论是传统写作还是新媒体写作,都必须不断地提供关于世界和人自身的新信息,以求得解除外部威胁使人类(国家、民族、社区、家族和个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一点现在没变,将来也不会变,也不能变。

第三,写作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没变。无论传统写作还是新媒体写作,都要求写作主体具备基本的素养,有自己的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如基本素质方面的性别、种族、民族、年龄、气质等;修养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修养等;写作的特殊能力如文字表达能力、材料定向取舍能力、篇章的组织结构能力等以及体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这些都没变。

第四,写作题材的方面和限制没变。传统写作和新媒体写作在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基本方面,也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是不能突破的,比如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是不能写的。传统写作的内容审查工作主要靠人力,漏洞很多,新媒体写作的内容审查不仅靠人力,更主要的是靠各种各样的软件程序,基本上可以杜绝审查漏洞。在题材的基本方面,传统写作和新媒体写作都是八个:本质、表现、影响、趋势、原因、借鉴、方案和评价。

第五,写作的基本方法没变。基本词汇、语法、修辞和表达方式没变;传统写作所采用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没变;哲学意义上的分解与组合、强调、排序、删除与补充、变形等构造世界的方式没变。

当然,我们说新媒体写作在很多方面都保持了与传统写作的一致性,主要是因为写作的本质并没有因为工具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但这不是说,新媒体写作和传统写作没有差别。量变还是有的,在上述几个方面,“常”与“变”是对立统一的。

三、新媒体写作的“变”

我准备换个说法来讨论新媒体写作的“变”。上述几个方面,我把除写作本质之外的几点换成“谁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写什么”和“怎么写”等几个问题,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新媒体语境下“谁写作”的问题。

首先,作家低龄化。与传统写作相比,新媒体写作对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使得写作主体的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传统写作主体,因为缺乏新媒体写作所要求的媒介素养,对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认识与知识不足、利用新媒体的动机不强、批判理解不同媒体的意义以及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匮乏等,往往选择固守传统写作方式。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传统写作主体,积极学习并努力适应新变化,纷纷转向新媒体写作,把传统写作和新媒体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加快速地把自己推广给大范围的更多受众。更为重要的是,年青一代甚至有些还是孩子的写作主体,用极大的热情,娴熟地掌握了新媒体的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写作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如果说以前的传统写作语境下,成为作家的往往都是年龄较大的人,那么,新媒体语境下,成为作家的越来越低龄化。

其次,人人都可能写作。传统写作的成本较高,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书的发布,往往需要数千到数万元钱,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慢慢积累深厚的文体修养和辞章修养,很多经济不独立的人被排除在发布作品者行列之外,失去了话语权。写作面前,人们并不平等。传统写作的主体大多是政府官员、大学教师、新闻记者、杂志编辑、军警人员等高薪收入人群。而新媒体写作的成本低下,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承担得了。即使经济不独立的未成年人,只要家庭、学校能提供一定的支持,有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投身到新媒体写作中去。话语霸权被打破,写作民主充分发展起来。更多的商人、自由职业者、工人、农民、无职业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加入新媒体写作大军。随着教育的普及,文盲将最终消失,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新媒体写作者。

再次,新媒体写作者的身份更加复杂化。传统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往往就是写作者一种身份。新媒体写作者的身份则更加复杂化,除了担当写作者之外,还充当着阅读者、编校者、传播者、策划者、销售者和售后服务者等各种身份,或者说集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于一体[5]。尤其是自媒体写作者,身份必然具有多重性。此外,也有相当多的写作者,身兼传统作者和新媒体作者的双重身份;也不乏兼具官员或学者、专家、记者、律师、警察、军人、民工等与写作者的多重身份的人;当然,还有身兼新闻、学术、文学跨界身份的写作者,或者是身兼小说、诗词、散文、戏剧跨文体的写作者。

最后,说一说标题党的问题。标题党是互联网上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以达到各种目的一小撮网站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其主要行为简而言之即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

标题党中,大部分网友是出于无聊、好玩或者追求精神刺激的目的,意图捉弄其他网友;而一些极少数的标题党成员是出于招揽网友增加本网站、论坛、博客或者个人帖子的访问量。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良性标题党,他们往往是有很强的幽默性和娱乐性、大部分时间是空闲的网友,乐于看到并分享新鲜事。良性标题党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娱乐了大众。

但也有不少标题党为了某些不便告人的目的,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隐私信息以不当获利等,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而欺骗广大网友,被人不无厌恶地称之为“飙蹄党”。他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浪费网友的时间,欺骗网友的感情;会使网友因为受过欺骗,而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大量使用“性爱”“暴力”“罪恶”等字眼,严重污染版面,令人厌恶。

第二,“为什么写作”的问题。

新媒体写作动机私人化和功利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传统写作讲究的是抒发情志、阐宏道理、铭功纪德,强调的是宏大叙事体制下利国利民的公心。王禹偁的“传道明心,不得以而为之”,可算是传统写作的经典动机理论。

即使是一向被视为高大上的学术写作,为了职称评定、拉项目捞钱的目的,不也昭然若揭吗?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一稿多投、隔年重投的现象比比皆是,项目资助文章铺天盖地,谁能说这样的写作,其动机不是私人化和功利化的呢?

第三,“为谁写作”的问题

首先,是为自己写作。传统写作讲究的是为政党、为国家、为大众、为人民、为民族或者为阶级、为阶层写作的宏大叙事,即使是为历史、为审美、为游戏而写作,也强调宏观视角。一部分张扬个性的所谓个性化、私人化写作,多被精英写作者嗤之以鼻。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写作者们可以无视精英们的嘲弄,大玩“圈子写作”,为了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甚至仅仅为了自己而写作,日益成为新媒体写作者坚持的无悔追求。即使有宏大视角的,也不再是堂而皇之的为意识形态写作,而是悄悄地兴起了为职业、为年龄、为性别、为社区、为版块写作的风潮。越来越多的写作者明目张胆地宣称:我为我自己写作。百度搜索“为自己写作”,找到相关结果约13,300,000个,包括“百度学术”相关论文52805篇。朱国忠在一篇文章的摘要里说的话颇具代表性:

目前的学生写作承载了太多的世俗功利、霸权钳制。为了迎合教师口味与完成任务,为了征文活动与刊登发表,为了应对考试与取悦家长,在为他人作嫁衣的痛苦感觉中,我们的学生身不由己地从事着无病呻吟的造假运动。……作文教学的价值旨趣发生了可怕的异化,走进了反人性的歧途,对症下药,我们只有舍弃功利;返璞归真,写作教学才能迷途知返……[6]

内心情思的勃发、个性表露的喷涌,本我表达的吁求,这些显然带有私人化色彩的写作动机,不仅存在,而且越来越成为年轻学子新媒体写作者的坚守。

目前方兴未艾的创意写作,强调的是“直面真实,自由表达”,更是从理论上响亮地喊出了写作动机私人化的口号。所谓的“真实”,是写作个体身处其中的真实;所谓“自由”,是张扬写作个性的自由。宏观的不完美的世界固然陷入困境,需要写作的拯救;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更需要写作的自救。只有每个人通过写作自救了,我们才能合力拯救这个不完美的世界[7]。

当然,写作的商业化浪潮中,同样是为自己写作,有的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有的是宣泄内心情思,有的是为了获得粉丝拥戴,或者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帮助,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也不能排除出于网络管控的所谓官方动机,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政权的正当性和政绩的有效性而写作,也是很普遍的,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看出官方的个人性特征: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不同执政者的干预下,写作风格的大相径庭,正是新媒体写作动机的私人化色彩的很好注脚。

其次,碎片化写作。“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所谓的碎片化写作,指的是打破媒体垄断,分化受众并精准满足他们精神消费需要的写作。

事实上,创新的基因一直在凤凰新华印务人的血液里流淌。按需印刷在国内刚起步时,凤凰新华印务就敢为人先,率先布局数字化战略,引进数码印刷生产线,成为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的先行企业。而今又特立独行,将个性化和创意结合,将加工与设计融合,推出一系列个性化的文创产品,并在营销模式上大胆创新,与上游出版社紧密合作,采用搭售等形式销售“凤凰定制”具有独立品牌的文创产品。

碎片化写作的成因主要有三个: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受众的品牌消费与媒介接触、写作者“信息权威”的坍塌与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物质消费形态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消费方面,精神消费形态的“碎片化”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媒介接触上。电视频道日益增多,广播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版面无限扩张,专业杂志层出不穷,互联网的速度更是一日三秋,迅速浩大的媒介发展将消费者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打破。新兴的媒介管道只有谋求与印刷、电子媒介相融合一途。碎片化写作象征着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版图的瓦解,同时还显示出社会凝聚的瓦解。

第四,“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的问题就是题材问题。传统写作强调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素材的搜集不容易超越个体经历。新媒体语境下,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素材的搜集变得十分容易并随时随地可得,时空界限和个体局限被打破,即使是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搜罗殆尽。从来没去过巴厘岛的人,可以对着网络音像,写出亲历的感觉来;历史、地理考试不及格的人,可以依靠网络素材写出架空和穿越的历史小说来。新媒体写作者们只要愿意,就没有他们不熟悉的题材了。

题材决定论成为老皇历。举凡人类生活中的关系和问题,打开任何一个大型网站,应有尽有,文章写的是风生水起。为了简便起见,我使用一些网站的截图做个直观的说明:

新浪网首页导航栏截图

起点中文网首页导航栏

题材禁区凸显。韩寒曾经说:我已经算是一个自我限制很少的**(同志)了,但是在我落笔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警察不能写、领导不能写、政策不能写、制度不能写、司法不能写、很多历史不能写、西藏不能写、新疆不能写、集会不能写、流行不能写、黄色不能写、封杀不能写、艺术不能写,啊,而高雅我又写不出[8]。玩QQ、微信、微博的人都知道,一旦文章中出现某些敏感词或是不雅音像的时候,提交后,往往通不过审核,虽然提交的文章短时间内还在,却只能自己看见,他人无法阅读;时间一长——其实往往也不过就一天,文章就会被屏蔽甚至是彻底删除。百度搜索一些敏感词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提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这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有这样的规定:

第十五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我们所知道的,传统写作的很多限制在审查者的心里,而新媒体写作题材的限制设置在搜索引擎之上。

第五,“怎么写”的问题

首先是体裁上模仿体泛滥的问题。新媒体语境下此起彼伏的“咆哮体”“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等各种模仿文体,有人称之为“泛文体”。百度百科【网络文体】里一共列举了43种,事实上,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不断出现新的网络文体。这种发生于网民间,形式上具有文体的颠覆性、内容上具有话语的搞怪性、传播中具有交流的亲和性、体制上具有叙事的微小性等特征的文体,其所以不断涌现并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文体无法满足新媒体写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的原因,也有技术、媒质、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和文体现象,其价值与意义不应仓促定论。作为网民自我区隔和自我认同的网络文体,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受众基础。哪些文体能留存下来,我们不妨宽容相待,任其自生自灭。其中,新新闻文体、新公文文体已经得到广大网民、学者和党政官方的认可。

其次,超文本结构成为常态。所谓的超文本,纳尔逊的解释是“非相续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大量的书写材料或图像材料,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以至于不能方便地呈现在纸上。它可能包含其内容或相互关系的概要或地图,也可能包含自已经审阅过它的学者所加的评注、补充或脚注。”另据牛津英语词典1993年版对“超文本”的解释是:“一种并不形成单一系列、可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特别是那些以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读者可以在特定点中断对一个文件的阅读以便参考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文本与图像。”[9]

为了理解的简便,我还是用网页截图来说明吧:

新华网·悦读版《新媒体文学的推送时代:“碎片”写作仍需诚恳》一文首尾截图

再次,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汹涌。2006年以来,玄幻、武侠、穿越、同人、耽美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大量涌现并迅速成风。所谓的类型化写作,是指当某种题材类型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范式出现良好的市场效应时,仿效色彩明显的同类创作就会蜂拥而上,题材重心、叙事要素、意义指向都大同小异地批量生产,形成一时的创作热点。这种“类型化写作”已经横跨长篇小说和影视剧创作两大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和青睐的审美路径。传统写作时代,类型化写作往往因其通俗化、模式化、标准化、批量化而备受诟病,类型化写作客观上会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内涵作简单化处理,导致内容因循、形式老套,缺乏独创,是文学商业化的必然结果。但类型化写作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积极性。固定的写作模式和情节套路、结构程式,便于不同的读者挑选出需要的作品,也能有效满足大众的欣赏偏好。稳定一致的基本模式和范型,便于传达特定的审美情感,创生特定的审美效果,印证大众的审美期待并不断丰富、强化期待中的审美感受。类型化写作也切合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文化语境,适应了艺术商品化的运作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学生产的速度和效率,通过类型细分实现市场细分、精准营销,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要。

四、新媒体写作对写作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前面,我们大致分析了新媒体写作的常与变,主要谈的是表现。有好有坏,利弊两端。如何趋利避害,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代课题。我在这里不想去探讨政府的责任,也不去要求写作者自律,仅仅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写作教学如何应对新媒体写作浪潮?

首先,放开眼光,把新媒体写作纳入教学的内容体系

写作学教材千种万种,但把新媒体写作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寥寥无几。关于新媒体写作的专著,百度搜索给出的只有一本:2008年06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何坦野的《新媒体写作论》。少数写作学教材有专门的章节涉及电脑写作,也只是泛泛而谈。至于说到写作课程,更是很少有教师进行新媒体写作方面的教学。

把新媒体写作纳入教学体系,就要明确相关概念,交给学生正确判断的方法和必要的技能。而目前关于写作的概念体系还很不规范和精确,对于写作的本质界定的模糊不清,写作系统理论里面缺少媒体理论,新媒体媒介素养的培养和训练阙如,更没有纳入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摸索。面对海量的信息,缺乏必要的认识、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徒耗时间和精力,收效甚微。不仅写作学教材要开辟更多的章节甚至编写专门的教材来讨论新媒体写作,而且,写作课程也要把新媒体媒介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指标,给予充足的时间培训。不仅课堂上要教,课外还要利用作业、通讯等方式,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新媒体媒介素养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其次,强化申论思维训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申论思维,就是责任归口思维,也是宏观把握、微观入手的思维。作为公务员招考的主要科目,申论强调模拟身份,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履行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责;履行职责的时候,必须针对现实,宏观把握问题的本质、表现、影响、趋势和原因,结合现实环境和条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对问题有深刻独到的评论;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均衡,细致入微地体察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主体的差别,分别对待。

申论思维要求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有理论、有思路、有方法。引申到写作教学中来,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理论与实践并重。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写作的个体独创性、实践操作性,忽视基础理论,忽视写作的动态综合性,单纯地搞文体写作实践、技巧训练,这是不行的。实际上,写作能力低下甚至惧怕写作,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顽疾。根本的原因就是写作教学轻理论、少理论、没思路、少方法。

写作教学的申论思维,不仅要讲文体理论,还要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逻辑学甚至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军事学、体育学、营养学的理论,举凡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涉及的学科,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涉猎。这些理论,其他课程当然会分别教学,但是,只有写作课程才能整合众多理论于写作实践之中。没有理论就想不好,想不好就写不好,写不好就讲不好,讲不好自然就做不好。

写作教学的申论思维,不仅要讲文章的思路,还要讲问题的思路。所谓问题思路,就是定位身份,分解问题,履行职责,提供产品,高效行动的思维。具体来说,写作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认清自己的身份,构建好自己的身份,依法行事行文;准确定位问题并把握好问题的结构,分解前提问题、主要问题和派生问题,从已知信息推求未知信息;找准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权责;切实给出符合自己身份的方案,并立即付诸行动,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

写作教学的申论思维,不仅要讲词汇、语法、修辞和表达方式的方法,还要讲政治、经济、管理、传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讲方法论,只讲标准答案。即使是大学,本科阶段之前,也是不讲方法论的,直到硕士研究生阶段之后,才系统地讲方法论。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懂方法论,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构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写作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离开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写作的数量可以无穷无尽,但质量一定是不高的。

大数据时代的写作,无论是坚持传统写作还是新媒体写作,海量的信息如何分析、整理和利用?只有在有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理论上,养成周密清晰的问题思路,运用高效有力的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最终利用信息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再次,转变教学观念,抓紧时间向写作教练模式转变

过分依赖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早已陷入死胡同。写作教练模式,喊了一些年了,落实的少。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建立,只是极少数高校的行为。这远远不能适应新媒体写作的需要,所有的学校教育阶段,都应该迅速转变观念,切实进行创意写作教练。

所谓的写作教练模式,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意写作潜能的写作教学模式。传统的写作教学,强调老师的绝对指导地位,忽视了学生本位,以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凌驾于学生之上,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意潜能的发生与发展。写作教练模式下,教师退居次位,学生本位得到极大突显,学生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靠写作教练教给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练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去掌握的。学生的写作态度和价值观也不是写作教练的态度和价值观,而是在教练中形成的学生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10]。

要实现写作教学模式向写作教练模式的转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文体细分、因材施教,需要更多的老师积极承担教练任务。光有热情还不够,担任写作教练的老师,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写作技能。大量的教师投入,就会产生高额的课时,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高额的经费投入需要周密严谨的预算和决算,要有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配备专业的评估鉴定机构和人员,严格执行测评标准,提供完善的发布平台等。很多学校教育经费紧缺,资源配置不合理,还没有重视起来;很多教师因为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也不愿主动担纲,甚至不敢尝试,写作教练模式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何坦野.新媒体写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

[2]Simple.新媒体写作的有关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6e3740100howe.html, 2010-04-21 10:51:56.

[3]王洪所.写作特性理论的破与立[J].滁州学院学报,2007,(3).

[4]王洪所.写作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A].莆田:2015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160-168.

[5]张滢莹.新媒体时代,从“写作者”到“策划者”[EB/OL].浙江作家网,http://zjzj.org/ch99/system/2014/06/03/002032969.shtml.

[6]朱国忠.叩问作文的人文旨趣:为自己写作[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6(3):21-23.

[7]高行健.文学的理由[J].当代电大·追梦,2006,(1).

[8]韩寒.厦大演讲稿[EB/OL]. http://gw.1daba.com/gwxz/yanjiangzhici/qitayanjiang/58814.html.

[9]互动百科.超文本[EB/OL].http://www.baike.com/wiki/%E8%B6%85%E6%96%87%E6%9C%AC.

[10]王洪所.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写作教练模式的转变[J].滁州学院学报,2009,(6).

[责任编辑:李春辉]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6)01-0075-08

[作者简介]王洪所,男,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