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新增风险压力犹在

2016-05-10 07:58方斐
证券市场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核销不良率不良贷款

方斐

2015年以来,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压力并未减轻,多项指标增量和增幅处于多年高位,新增风险暴露的压力仍然存在。

2015年,11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合计9388亿元,环比增加3076亿元,增幅为49%。从各家银行来看,增幅最大的是农行,同比增加70%,其次是招行、平安、浦发,分别增加70%、68%、62%;增幅最小的是中信,同比增加27%,其他银行增幅都在40%以上。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在2015年增幅较大。相比而言,招行、平安在加快不良贷款的暴露,而中信银行前期不良贷款暴露充分,新增幅度小于同业。

事实上,“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 ”这个指标已经越来越受重视,这个比值低于1意味着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隐藏或延迟了“不良”的生成。测算的结果显示: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合计8907亿元,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的比例为1.05,且四大行该比值均大于1.1,建行达到1.62,这表明国有银行在主动真实暴露资产质量方面,具备严格的资产质量评价标准。而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将所有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列入不良,中信银行接近全部列入不良,其余股份制银行该比值普遍低于0.8,其中平安银行仅为0.52。

在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期间,随着监管的趋严和银行的主动调整,银行真实暴露“不良”和严格执行贷款分类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不良数据的增长。

潜在不良贷款风险较大

根据已公布的年报数据,除了农行外,招行的不良率是业内最高的,除了认定标准外,招行也在加快风险的提前暴露。

不良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可以视为潜在的不良贷款,这一指标的行业区间在4%-6.6%之间。其中农行最高,为6.6%;光大为6%;平安、民生、中信分别为5%左右,潜在信用风险高;浦发和招行只有4.3%-4.4%,行业内偏低。

按照不良率来看,招行的不良率在行业内偏高,资产质量风险相对较高;按照不良贷款同比增速看,招行增幅也是行业内最高,这说明其不良率认定标准相对较高,其不良率暴露较为充分。但是,如果按照不良+关注类贷款占比来看,招行潜在的不良在行业内最低,潜在信用风险低于同业。

2015年,11家上市银行合计核销不良贷款2985亿元,加上不良贷款余额9388亿元,总共毛生成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373亿元,加回核销的不良率达到2.2%,比实际的不良率(1.7%)高0.5%。

分上市银行来看,股份制银行加大核销力度,加回核销的毛不良率较高,在2%-3.4%之间。平安最高,接近3.4%,相对于不良率高出1倍以上,资产质量问题相对较高;而招行、中信、民生、浦发都在2%-3%之间,光大最小为2%;除了农行,大行加回核销以后的不良率都为1.9%,核销力度同样也在加大,但是相对其较为庞大的不良贷款规模,加回核销后的不良率提高幅度不大。

数据显示,公司贷款中各个行业的占比都在下降,如建行;但是一些银行在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交运、电力行业的贷款增幅比较明显,如工行、农行、招行;值得一提的是,招行、平安银行在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在回升,招行从12%提高到14%,平安从10%提高到11%。

从不良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批发零售的不良率已经加速暴露,而产能过剩行业在 2015年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下一个信用风险的暴露口可能是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贷款依然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其中,建行这两个行业的占比超过60%,农行超过77%,招行超过73%,中信超过80%。

采矿业、建筑业的不良率回升最大,其中,建行采矿业、建筑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排在第三和第四位,农行这两个行业的不良贷款占比排在第四和第五位;采矿业的不良率从2015年的0.8%提高到3.1%。而招行采矿业不良率则从2.5%提高到6.7%。房地产行业的不良率则在回升,不良率仅次于以上四个行业。建行和农行的数据也是如此。

不过,有三个行业不良率在下降。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二是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三是金融行业。这同稳增长、稳基建、金融加快发展相关,建行和农行的情况与此相符。相比而言,招行和中信所有行业的不良率都在回升,没有不良率下降的行业。

从不良的区域分布来看,各个区域的不良贷款率都在提高,只有海外分行在下降。这表明经济下行周期中,系统性风险在增加,区域不良的提高是必然,而在海外经济复苏过程中,海外分行的资产质量在改善过程中。海外分行的不良率变化不一,建行在下降,而工行和农行的不良率在回升。

此外,不良贷款区域分布也在转变中,同一般认为的行业不良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有差别。建行在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西部的不良问题相对比较严重,而农行和工行在西部地区比较严重,而招行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严重。这些区域成为不良多发区域,如果银行债转股逐步实施的话,这些不良高发区域都将成为重点地区。

建行2015年不良贷款正在从长三角地区向珠三角、环渤海和西部区域蔓延。因为长三角的占比在下降,而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西部的占比出现明显回升。农行2015年的不良贷款正在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向西部蔓延。工行只有珠三角地区占比在下降,而西部的不良率在回升。工行只有珠三角地区占比在下降,而西部的不良率则在回升。招行不良的确在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向中西部蔓延。中信不良相对严重的区域是珠江流域、中部和西部地区。

信用风险潜在压力未减轻

2015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压力继续上升,商业银行口径不良余额增加51%,不良率升至1.67%的高位。“关注+不良、逾期贷款、核销前不良贷款”三项指标可以作为“潜在问题资产”的参考,11家上市银行已披露的数据显示,潜在信用风险压力超过了名义不良数据:“关注+不良”增加37%,占比达到5.17%;“逾期贷款”增加45%,占比达到2.64%;“核销前不良贷款”增加5851亿元,同比上升75%,相当于年初账面不良余额的96%。

最新的数据显示,银行业名义不良余额升幅超过50%,不良率则升至1.67%。我们一般用三个层级的数据观察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结果显示,2015年名义不良余额增长幅度超过40%,商业银行口径增幅达到51%。全口径不良率接近2%,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67%。

如果从最大口径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口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数据一般由银监会披露,但至今尚无定期披露机制。根据媒体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接近1.48万亿元,不良率为1.60%,2015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不良率接近2%,整体不良余额增幅约为35%-40%。

如果从一般口径来看,商业银行口径包括五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资产规模计大致相当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77%。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数据由银监会按季度定期披露。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5年商业银行名义不良水平继续双升,不良率、不良余额均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商业银行名义不良呈现三个特征:首先,2015年不良余额增幅继续加速;不良余额同比增幅在2015年内持续保持在50%以上,这是本轮经济周期下行以来增速最高的年度。其次,不良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自2013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2015四季度升至1.67%。最后,在财务处理之后不良结构基本稳定:在经过核销、转售等财务处理之后,商业银行报表不良结构基本稳定。

如果从最小口径看,根据已披露2015年年报的11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以资产规模计,这11家银行大致相当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2%),其不良余额在2015年内的增幅为48%。

市场认为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指标相对静态,不能完全反映资产质量的潜在趋势,中信建投提出三个替代指标作为“潜在问题资产”的度量方法。

一是关注+不良贷款,该指标可以修正银行在不良暴露层面的顾虑。11家上市银行2015年关注类贷款增长33%,年末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50%,较年初提高0.6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关注+不良贷款累计规模2015年增长37%,占比升至5.17%。

二是逾期贷款,该指标可以修正五级分类过程中的主观因素。11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增幅为45%,年末逾期率为2.64%,较年初提高64BP。

三是核销前不良贷款,该指标可以修正财务处理的影响。11家上市银行2015年大幅提高核销规模,总计核销为2910亿元,同比增加了72%。据此推算,销前不良贷款在2015年增长了5851亿元,较2014年增加了75%,相当于2014年年末账面不良贷款的96%。

从上述三项替代指标的情况看,2015年以来,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压力并未减轻,多项指标增量和增幅处于多年高位,新增风险暴露的压力仍然存在。

不良仍有小幅蔓延趋势

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细分结构的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存在从中小微向对公部门蔓延的趋势;2.从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不良升幅偏高,原因可能在于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多使用短期贷款;3.行业分布方面,制造业和贸易行业仍是主要发生领域,商业服务业和个人按揭升幅较大但基数较低;4.区域分布方面,环渤海和中西部不良增幅偏高。

2015年,代表性银行对公不良贷款增幅提升至46%,四年来首次超过零售贷款不良增幅。中信建投对可获得数据的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历史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良贷款在对公和零售两大类别上的分布主要体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2-2014年,风险集中在小微贷款领域。上市银行零售贷款不良余额增幅较高,原因可能在于零售贷款余额增速较高(年化18%),以及零售项目下的小微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持续暴露;第二阶段在2015年,风险蔓延至对公领域。对公贷款不良升幅跃升至46%超过零售部门,表明风险向公司业务条线蔓延。

从期限结构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短期贷款压力较大。2015年,代表性银行短期贷款不良增幅达到67%,明显超过中长期贷款不良的增幅。以建行和农行为例,事实上,2013年以来一直是短期贷款的不良上升较快,原因可能包括:短期贷款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占比较高,而这两者是本轮不良上升的重灾区;与之相比,中长期贷款中国家项目较多,质量问题暂未集中爆发。

2015年,代表性银行不良贷款在行业分布上继承了前期特征,制造业和贸易行业仍是主要的发生领域。从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存量风险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5家银行合计分别为1090亿元和888亿元,这两类不良在2015年增速相对较低,但仍然达到42%和63%;第二,增速最高的行业是商业服务业,达到246%,但该类贷款不良余额较小;第三,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房地产行业和公共事业类贷款,余额规模中等,分别为126亿元和128亿元,增速均为74%。

而在个人贷款方面,上市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主要体现出下述特征:一是个人按揭贷款不良余额低基数高增长,在2015年的增幅达到80%,但余额仍然温和,仅为105亿元,不良率仍远低于其他贷款品种;二是信用卡和个人经营贷款不良升幅在70%左右,推测这两类贷款在经济形势低迷和前期扩张较快的背景下,将逐渐暴露相关风险;三是个人消费贷款不良增幅相对温和。

数据显示,代表性银行2015年不良贷款在区域分布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中信建投分析了上市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区域分布的变化情况,主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上升较快的区域首先是较低基数上的环渤海(增速分别为49%、110%、50%),其次是较高基数上的中西部(增速分别为48%、60%、88%);二是不同银行区域不良率的分化较大,其中工商银行较为平均,建设银行发达地区不良率较高,农业银行发达地区不良率较低,可能与各行资产结构有关。

总体来看,由于风险层次向下迁徙,银行不良更需以时间换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占总贷款3.5%的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压力明显上升;2. 逾期贷款年度45%的增幅与不良贷款接近,逾期/不良指标在2015年基本保持了稳定,但逾期未减值贷款同比增幅在50%-80%之间,可能意味着下阶段资产风险暴露压力仍未减轻;3. 考察“潜在问题资产”增量相对于拨备前利润的比值,2014年后明显上升,2015年升至30%附近,这意味着利润表的稳定性预期在逐渐下降;4. 从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行业存在融资性现金流的压力。

从五级分类的角度来看: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的压力仍然较大。迁徙率描述报告期内,银行各级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速度。上市银行迁徙率的数据显示,当前资产质量压力主要体现为前期关注类贷款资产风险暴露的压力。

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平均比率从2014年的3.3%升至2015年的4.3%,升幅相对温和,但考虑到正常类贷款基数庞大,这种上升趋势仍然值得警惕;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平均比率从2014年的14.8%升至2015年的24.6%,升幅较大,意味着此前关注类的资产问题有1/4在1年内暴露,这是新增不良的主要贡献力量;次级和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的比率亦有小幅提高,但这两项比率长期处于高位,年度变化参考意义有限。

从逾期贷款来看,商业银行未下沉到不良的部分亟待化解。逾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一般而言,多数贷款逾期3-6个月后将被分类为不良贷款。

2015年上市银行逾期贷款显示出两个特征。一是逾期贷款增幅与不良贷款接近,年度增幅在45%左右,表明(经过处置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基本真实反映了逾期发生的规模;二是逾期/不良比率大致保持了稳定(约为1.6倍),但由于两者规模同步增长,逾期和不良贷款差值的规模继续扩大,将会在下阶段形成新增不良的压力。

中信建投分析了上市银行逾期但未减值类贷款的规模和结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各家银行的数据分化较大,但逾期未减值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约在1%-2%之间,逾期未减值贷款总规模年度增幅在50%-80%之间,略高于逾期贷款规模。这表明银行业全行业积累未暴露的不良压力仍在上升,尽管逾期未减值贷款一般具有较为足额的担保品,担保品公允价值覆盖率在80%-120%之间,但总体来看,下阶段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压力仍然较大。

利润表稳定性预期下降

参考前文提出的三个替代“潜在问题资产”的度量指标,考察一个年度内“潜在问题资产”增量相对于当期拨备前利润的比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评估利润表的稳定性。结果显示,2014-2015年的比值上升较快,2015年逾期贷款增量已经占拨备前利润的22%,表明在极端假设下(所有逾期的贷款都形成损失),10家上市银行拨备前的利润需要折损22%。

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传统制造业债务压力更高。银行信贷的主体是实体经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最终反映的是企业部门的真实盈利能力。自2010年以来,一些传统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滑,但相关债务并未及时收缩(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部分行业领域的债务开始呈现庞氏特征。

如果以上市公司分行业数据作为对象,可以对实体企业总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的变化趋势获得更直观的了解。由于2015年的年报披露尚未完毕,中信证券使用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传统行业总债务水平持续升高,2015年中期有息负债/所有者权益比值已经接近100%(相对于2000年的50%左右);其次,2015年中期,传统行业经营性现金流对流动负债的覆盖能力、EBIT对总负债的覆盖能力均已经降至10%左右;最后, 解决企业现金流成为现实问题,因此,存在改善融资性现金流的必要。

从当前的金融环境来看,信用风险的边界主要源于债券市场的隐忧,从而导致民间金融承压。未来一段时间,最有可能跨界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传染的风险有两类:一是债券市场,若刚兑打破的进程超出预期,可能形成债权型市场公允价值的较大波动;二是互联网金融市场,包括庞氏和高杠杆机构都面临风险暴露的可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主动进行风险隔离,但仍可能在行业出清过程中受到牵连。

中国债券市场主流券种一直以来具有较强的刚性兑付预期,商业银行债券类资产配置风险权重较低,配置规模较大,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通过回购等工具进行债券资产杠杆投资。但是,在当前传统产业经营形势恶化、金融市场化推进、政企关系逐渐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债券开始出现违约迹象。2016年以来,违约现象从民企向国企蔓延,特别是4月央企中国铁路物资宣布相关债务融资工具暂停交易事件对市场心理冲击较大。

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核心风险包括市场存在庞氏融资但难以及时识别;部分企业杠杆较高、流动性稳定性差、存在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演变的趋势。由于监管的持续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蔓延值得关注。

对商业银行而言,尽管此前已经陆续开始隔离民间金融风险(包括关闭P2P接口、排查资金挪用等),但在互联网金融严厉监管、相关风险集中暴露的阶段,可能仍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风险牵连。

当前,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仍在积累,风险暴露存在一定程度的蔓延趋势,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来看,2016年银行资产质量难言企稳,上市银行财务表现将持续承受压力。在此前提下,银行业业绩超预期乐观的可能性较低。

在当前下行的经济形势下,在一系列化解风险和稳定盈利政策的背景下,银行业有望维持景气弱势平稳的格局,预期差来自于“预期”的差和“实际”的稳之间的空间。2016年,影响银行业估值最重要的变量是实体经济及其背后的风险因子,而短期数据的稳定也给银行股投资带来稳定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核销不良率不良贷款
核销节余军粮指标牟利案件查证要点及预防对策
应收款管理系统在用友ERP中的操作问题
基于ERP环境下的应收款管理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