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外产业扶贫经验及对我区的启示

2016-05-11 02:12
北方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沁县农牧业牧区

宝 鲁



区外产业扶贫经验及对我区的启示

宝 鲁

一、区外产业扶贫的案例及经验

(一)电商扶贫

案例一: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甘肃省陇南市“电商扶贫”模式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电商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同时,陇南也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2015年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截至2015年8月底,陇南市扶贫办已经在陇南9个县区普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在450个贫困村创建了一批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全市网店达到6837个,网店销售总额8.9亿元,带动了1.7万多人就业,通过开展电商扶贫,贫困人口纯收入人均增加306元。

主要经验:一是加快农村光缆入村入户速度,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形成“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网店+物流快递”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打通了市场渠道,解决了农产品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是大大小小的网店和电商扶贫点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民在卖出中做挣钱的“加法”,在买入中做省钱的“减法”,让农民双重受益。

(二)旅游扶贫

案例二:贵州省黎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251个行政村当中,有249个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其中,肇兴村作为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依托自身山水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5年,肇兴村已开设农家餐馆39家,每天接待4300多人次;客栈82家,客房1500余间,近1000人就业。同时,村里发展侗布生产,共就业300余人,每年生产侗布3万余匹,建立侗族服装店9家,每人年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村里还发展28个蔬菜种植专业户、4个林下土鸡养殖专业户、5个生猪养殖专业户、19个本地山羊黄牛专业户,种养殖户的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左右。通过旅游扶贫,全村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由单一从事种田时期的人均2000元左右增加到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

主要经验:一是依托当地天然、独特、奇妙的侗族风情,结合农家风味,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中国最美的农村,吸引游客。二是依托旅游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绿色种养业和特色加工业,拓展脱贫增收渠道,使每家每户都能从旅游及其配套服务中收益。

(三)培育新产业扶贫

案例三:沁县是山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能源和重工业比例较低,2011年财政收入1.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6元,但沁县水资源丰富,空气、水、土壤污染低,比较适合发展有机蔬菜产业,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十二五”期间,沁县把有机农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全县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蔬菜,尤其是发展设施蔬菜,发展设施蔬菜2.5万亩。并根据多数蔬菜基地技术不过关、标准不统一、市场不对接、经济收益不高的问题,引进“嘉盛农业沁县百万亩有机蔬菜项目”,建设50万亩左右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相应规模的配套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果蔬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将带动沁县及周边区县20万以上的农民脱贫致富,参与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元。

主要经验:一是依托自然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农业,为农民探索增收之道。二是引进龙头企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标准化提档升级,提升市场对接能力,保障农民增收。

(四)扶持传统产业扶贫

案例四:山东高唐县巩庄村,素有养驴传统,并且养驴基本不需要防疫,同时饲料方面,在鲁西北1亩地种植两季小麦和玉米,收获的秸秆够一头驴8、9个月的饲料,算下来,一户贫困家庭有5亩地左右,养上3、4头驴,除了花钱购买些豆粕等,基本上没有太大投资,非常适合发展庭院经济。2015年,高唐县把巩庄村等7个贫困村列入肉驴养殖扶贫项目示范村。一头幼驴市场价约4000元,扶贫项目示范村的贫困户可以获得每头驴3000元的补贴,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技术服务、饲料补偿等多项优惠。在项目带动下,巩庄村26户贫困户,共养了50头驴,得到贫困户的普遍欢迎。

主要经验:一是结合贫困村传统产业,通过扶贫扶持,发展庭院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根据村里上了年纪、没法出去务工的老人多,年轻时都有过养驴经验的实际情况,带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扩展农户增收渠道。

二、对我区的几点启示

“十三五”期间,我区无论是5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还是解决37.9万贫困人口的生产发展或2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要真正做到彻底脱贫,就要“四个效益”,从单向“输血式”扶贫向提升内生动力的“造血式”产业扶贫转变。

(一)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向“生产”要效益

农牧业仍是我区农村牧区“十三五”时期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到60%以上,对绝大多数农村牧区贫困户来说,除了政策性补贴之外农牧业经营可能是全部收入来源。但是很多农牧民受年龄、生产技能、经营能力等限制,短期内还不能主动转变传统农牧业经营方式。因此,各级政府在扶贫开发中,通过项目、资金、技术引导和扶持,提升生产能力和积极性,提高传统农牧业经营效益,增加农牧户收入,实现脱贫。

(二)推进“一村一品”,向“品牌”要效益

如何提升贫困村“造血功能”,重点在于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但是,很多村庄特别是邻近的村庄自然、政策、市场环境很相近,很容易出现产业扶贫“撞车”现象,进入恶性竞争或农畜产品“卖难”的困境。因此,各级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坚持“一村一品”,结合当地自然、区位、人力、市场等各种因素,以嘎查村或专业合作社为单位,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适宜当地的产业,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向“利益联结机制”要效益

农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市场对接、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能力比较强,有利于发展现代农牧业。并且以上经营主体与农牧民的联系比较紧密,易于带动贫困户的生产发展或收入增加。因此,各级政府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中,注重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并且要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培育。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当地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中新型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同时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扩大更多农牧户的收入空间,实现共同致富。

(四)发展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向“市场”要效益

商品流动渠道是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随着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区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将得到彻底改变,并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拉近了农村牧区与市场的距离,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牧区新的商品流通渠道。但是,因农村牧区位置偏远、人口稀疏、商品流动量小等原因,广大农村牧区仍存在市场发育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商品流动不畅通等问题,直接制约了农村牧区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农村牧区建设中,按照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引导各类资本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秩序,鼓励农牧民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农牧处)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沁县农牧业牧区
沁县:用好“金钥匙”凝聚“动力源”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心系老区环卫 扮靓水城市容——记沁县环卫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建军
厚重的沁县文化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