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2016-05-12 00:22陈海萄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弗洛姆

摘 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他认为社会性格一定程度上具有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的行为的作用,但社会性格的异化则会逐渐削减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导致创造性的丧失,甚至威胁人际和谐。弗洛姆试图告诉现代人努力认清自我,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本文就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做一简单论述,并由此浅析其社会性格理论对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性格;青年教育

身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在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中,最具独创意义的社会性格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主张把人的性格纳入到生产和社会关系中,为我们认识人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于当前进一步做好高校青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概述

社会性格理论是弗洛姆在批判继承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洛姆认为不能以固定不变的本能理论来阐释人的性格,而提倡以历史的、具体的、人居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来解释人的性格。

弗洛姆认为人的一生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及他人发生联系,而特定的联系形式就表现出个人的性格。“社会性格”即是“一个特定社会中大多数人在同化与社会化过程中把能量引向同一方向的特殊方式,亦即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内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制度的要求去行动的方式。”社会性格是个人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每个人的心理特质及生理特征的差异会造成个人性格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个人,也会因个体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而造就不同的性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处在相同时代、相同社会环境下的人的性格存在相同之处,弗洛姆便将其称之为社会性格。

从社会性格形成的原因来看,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动态适应促成了社会性格的形成。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刺激着人们产生新的需要与追求、观念,而这些因素便会促成新的社会性格的形成。由此看出,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了社会性格的形成。他指出,为满足人们自身内在与外在的需求,人们常常以同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努力融入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或接受社会的外在事物,竭尽所能地剔除个体性格结构中不被社会所接纳的部分,一步步地形成适应于社会的性格结构。

从社会性格的形成过程来看,弗洛姆认为家庭和教育促进了人的社会性格的形成。首先,“家庭可以被看作是把社会需求传递给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功能机构,家庭是社会的心理代理人、社会的精神媒介。”大多数父母的性格是社会性格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社会希望的性格结构的主要特征传输给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其次,弗洛姆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个人具备将来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功能,即把个人的性格塑造得与社会性格相近,使个人的欲望与其社会角色的必然欲求相一致。”因此,可以把教育看作是人们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社会性格的类型来看,弗洛姆将社会性格划分为生产性社会性格和非生产性社会性格两大类。具有生产性社会性格的人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这也是弗洛姆所追求的健全的人格;而相反地,非生产性的社会性格则是一种内在潜力并未得到完全发展的性格特质,是一种消极的、非创造性的性格,主要包括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四种类型。在非生产性的社会性格中,人们虽然也进行了同化和社会化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与外界的联系,却丧失了自我身份感,缺失自主性,进入一种人格发展的畸形异化状态。

二、社会性格的异化及其不良后果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的异化,都会导致人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他将异化的、非创造性的社会性格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接受倾向性格。这类人往往缺乏主体性和自主性,往往习惯于依赖所谓的权威或旁人;缺乏判断能力,从不主动做出决定,更不愿意甚至不敢承担责任与义务,从不固执己见,是很好的听众与从众者。第二,剥削倾向性格。具有剥削型取向的人并不能自主创造任何东西,他们认为他们需要的一切都来源于外界,需要在外面寻找。但有趣的是,他们并不愿接受馈赠与施舍,而是会不惜一切代价依靠强力和诡诈的方法从别人那里获取他真正需要的东西。由此看来,剥削型的人往往是社会中那些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专横跋扈、恃强凌弱的群体。第三,囤积倾向性格。囤积取向的人把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之上,认为花钱和消费是对自己极大的威胁。为了很好地适应或者说控制外部世界,这类人选择对事物、思想、情感进行刻板地执行。他们害怕变数和不在自己掌控之内的事务,始终恪守时间,一切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关于人际关系,他们觉得疏远或占有才是安全合理的,而与人亲密则意味着危险。 第四,市场倾向性格。市场型取向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物化人格,这类人所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他们并不关心自我实现的问题,真正关心的倒是使自己变成社会或旁人希望的样子,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思想。此外,弗洛姆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性格往往是以上提到的四种类型的混合,而个人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则决定了何种倾向占主导地位。

弗洛姆认为异化的社会性格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人失去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异化的社会性格使人们内心深处大量的思想和情感受到压抑,没法合理地加以表达出来,进而使人们没法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法实现真正的自我,只是一味地迎合外界的需要以使自己能从外界获得自己需要的事务。二是使人们在生产领域中产生惰性,丧失创造性。在社会性格异化的前提下,人们往往会盲目服从生产的需要和任务的完成,使得劳动变得愈发单调和机械化。长此以往,将导致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的丧失。三是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弗洛姆认为,在社会性格普遍被异化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劳动异化,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物质化。在经济利益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也逐渐演变为互相利用和操纵的关系。于是乎,人们都习惯性地、下意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表现出纯粹的利益关系,表面的和谐之下隐藏的是越来越严重的人际冷漠。

三、社会性格理论对高校青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在新形势下,许多高校立足于建立关爱学生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断从多维度、多方面优化青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校青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青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示。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弗洛姆所提到的接受型、剥削型、囤积性和市场型四种病态的人格倾向。这四种人格往往会导致人们内在的潜力没法完全激发出来,如果任其发展会使青年难以融入社会难以正确认识自我,这对于青年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根据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家校联系。健全的人格要从小培养,人格最初特征的形成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 个体在感情交融、温馨和谐家庭中就会感受到愉快和安全,富有幸福感,进而就能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就有可能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不安通过正常的渠道得以宣泄。高校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对于新环境、新学习和新人际都需要适应期,而部分学生可能会在此过程中因适应能力差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当前高校中因人际交往障碍、环境适应性差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事件越来越多,在学校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可以有效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进而加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人际观,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2.注重学校教育。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高校应该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第一,加强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好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被人重视的需求。在批评学生时应当注意方法以理服人;对人格有缺陷的学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和训练,促进那些不良人格特质向良好方向发展;要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和建议,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正确的要予以采纳。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现代大学生群体由高中紧张的学习进入到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存在进取心不足的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激励和推动他们去获得成功,使他们在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当中自卑、懦弱以及懒散、懈怠的方面,形成健全人格。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交往。人格健全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和融洽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交往活动,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文娱联欢、运动竞赛、实践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增强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第三,实现学生参与管理的多元化。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除了班干部制度,存在权威主义伦理学色彩的还有高校学工制度和学生会制度。然而这些制度的后果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增强自信背道而驰。肯定一部分人而否定另一部分人,利用一些人来管理一些人,分而治之。学生无形中沦落为权威的工具,成为权威制度的牺牲品,甚至少数学生可能会为了某些学生干部的职位而“不择手段”。然而道德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控制和压抑,而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发展自我潜能。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发展中来,可以指导和鼓励具有管理组织能力的学生组建社团以丰富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轮流任职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管理,还可以通过管理意见征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合作意识。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受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更具有竞争意识和为就业提早做准备的意识。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谄媚虚伪甚至弄虚作假,为了综测而费尽心思。尽管争取各类奖项也是青年学生进取心强的表现,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靠真才实学获得所需才是正当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往往失掉了基本的道德,这样的“人才”进入职场往往会污化职场风气。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焦虑等症状,甚至引发因就业问题而导致宿舍关系闹僵等极端事例,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观,缓解就业压力。

3.净化社会环境。在良好的社会氛围里,人们必将更加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各类演讲、竞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大力宣传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认知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以通过教学理论讲座、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帮助他们智看待社会现象,以积极的态度正视人生,认识社会和对待生活。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健全的社会人格,只有个体的素质得到提高,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进步。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期,高校要注重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朱黎:弗洛姆社会性格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6月.

[2]韩文艳: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6月.

[3]杨承舟:从逃避自由到真正的自由——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

[4]李健、谢鸿坤: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异化及其当代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

[5]王琳娜: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反思与启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作者简介:陈海萄(1991-11),女,纳西族,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弗洛姆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乐多冤
OntheAlienationoftheMother
给予与接受
伊坦·弗洛姆的爱情悲歌
——评《伊坦·弗洛姆》的艺术技巧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