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效课堂”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

2016-05-12 02:51夏立涛段人华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阶段师生高效课堂

夏立涛 段人华

历史学科内容多,跨度大,再加上各学校在课时上基本上设置为每周两节课,因此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另外大多数历史教师又出现跨班、跨年级,甚至还有跨学科的现象。针对这些现状,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高效课堂呢?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是关键,下面是笔者对历史学科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的几点看法:

一、从时间分配上,科学处理课堂时间“先多后少”或“先少后多”的问题

所谓课堂时间分为“先”和“后”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有关概念,例如,在历史学科中一些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的知识,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好学生。这就是通常说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过程;第二阶段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能力得到提高,也是理论上讲的认识回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在实际课堂上,这两个阶段的课堂时间分配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先多后少”,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有关概念,这个阶段完成后,所剩时间不多,最后只能以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到课外完成,本应课堂上解决的“认识回到实践”环节移到了课后,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另一种偏向是“先少后多”,即投入大量时间放在了第二阶段,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有的教师仍然相信题海战术,压缩结论推导过程,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结论,然后以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去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然,两个阶段的时间到底如何分配才算合理,笔者觉得不一定要绝对固定的比例,应该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对象而定,不同的课型,比例也就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先期预判。

二、从配置归属上,合理分配“师用时间”和“生用时间”

先来看一组全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学生对所教的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教师讲授的5%,学生阅读的10%,视听并用的20%,教师演示的30%,学生讨论的50%,学生实践的70%,教别人的95%;而现实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比率却与之相反,教师讲授95%,学生阅读80%,视听并用70%,教师演示65%,学生讨论45%,学生实践20%,学生教别人5%。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由此,笔者认为像历史这样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就更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千万不要让教师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记忆。教师要“忍痛割爱”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话语权、探究权,甚至教学权都可以大胆给学生!这里,笔者想借用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模式来与大家共享,他们把课堂教学的探索分为四个阶段:教师搭台教师唱(最低);教师搭台师生唱(较低);教师搭台学生唱(一般)“和谐互助”初级阶段;师生搭台师生唱(较高)“和谐互助”中级阶段;师生搭台学生唱(很高)“和谐互助”高级阶段;学生搭台学生唱(最高)“和谐互助”最高级阶段。

三、从课堂管理上,节省“过渡时间”避免“垃圾时间”

“过渡时间”是指课堂教学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的所用时间,在其时间内,教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转到另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从听讲转到练习等等。“过渡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出现不良课堂行为,如说话,做小动作等。教学活动过渡时,教师要给出清晰的指令,让学生明确已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并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免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垃圾时间”又称“拉扯时间”,即在课堂上远离教学内容,东扯西拉、海阔天空、神侃漫聊。如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鸦片战争”竟然用了15分钟的时间讲述“道光帝怒斥洋鬼子”的故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心离神游。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因课堂管理问题而影响教学的例子也有很多。有的教师常常不顾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中断正常的教学过程,把大量时间用在了非教学事务上,对学生进行冗长、频繁的训斥或教育,还有的教师,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不敢批评和管理学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合理分配、配置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证教学时间,是教师从探索有效课堂到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反思,历史课堂一定会变得生动、有趣而高效。(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永安中学)

猜你喜欢
阶段师生高效课堂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