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常规内科疗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2016-05-13 01:08张超勇滑祥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保守治疗

张超勇, 滑祥廷, 李 佳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安微 阜阳, 236000)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常规内科疗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张超勇, 滑祥廷, 李佳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安微 阜阳, 236000)

关键词: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 保守治疗; 基底节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在中国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1],而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本研究比较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保守治疗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治疗组采取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GCS评分、出血量以及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 患者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学会制定的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2]; ② 患者发病48 h内入院; ③ 头颅CT确认基底节区出血30~60 mL; ④ 年龄45~75岁; ⑤ 各项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排除标准: ① 经辅助手段证实出血原因为颅内血管畸形; ② 肝脏功能不全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③ 近期有脑卒中者; ④ 发病前缺乏自理能力者; ⑤ 患者以及家属不配合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脱水、控制并发症以及血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进行局部麻醉,对患者实施头颅CT,并对血肿位置进行准确定位。选择距离血肿位置最近的头皮,血肿长径最大层面,并且无大血管经过的非重要功能区域进行标记穿刺准备。对最大血肿中心与头皮的距离进行测量,并以此确定穿刺方向,实施局部麻醉。对颅骨进行钻孔,并将硬脑膜锥开,用特定的硅胶引流管向预定位点缓慢穿刺进针,达到预期的深度后,将穿刺针拔出。当看见有血液溢出后,将已经准备好的装有部分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入,之后小心抽取部分血肿,量不超过1/3,然后妥善调试引流管,直到引流过程通畅。在头皮位置固定引流管并且妥善接入制备好的引流袋,完成手术。将尿激酶注入其他残存的血肿腔,之后慢慢消失,夹管2 h后将引流管放开并引流,动态实时复查头部CT,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引流管,对肿腔进行清洗,直到血肿量小于5 mL后,将引流管拔出。

观察时间为手术日至术后3个月。内容为: ① 2组患者在7 d内的血肿吸收情况。②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取1996年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指标[4]。2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的2周和3个月后对8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最高45分,最低为0分;轻型0~15 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③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2周和3个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标准,对患者进行评级[5]。ADLⅠ级:一般活动能力正常;ADL Ⅱ级:生活能力能够自理;ADLⅢ级:日常家庭生活能力需他人帮助;ADL Ⅳ级:意识清楚,行动能力受限;ADLⅤ级为植物生存。将ADLⅠ~Ⅲ视为恢复良好,ADLⅣ~Ⅴ视为恢复不良。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表示以均数±标准差进行,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2组血肿大小无显著差异。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血肿大小和血肿吸收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2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无显著差(P>0.05) 。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经过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1 2组治疗1周时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表2 2组神经功能缺省和日常功能比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变化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压骤然升高,并因患者自身状况导致血管破裂,并形成颅内血肿和周围脑水肿。随着病程的演进会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最终导致残疾或死亡。脑水肿是大多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由血管性和细胞毒性综合作用发生。在致残的患者中,周围性血肿的发生和扩大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实践中,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分为外科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3-5]。研究[6]显示早期和超早期的手术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一般而言,发生急性脑出血后7 h左右,血肿周围组织出现超急性期水肿,并随着时间而加重。若不经过有效治疗,极易发生继发性细胞毒性水肿。有动物实验[7]指出,脑血出患者发病后7 h极易发生不可逆性脑损伤。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越早进行手术治疗越有利于保护神经系统。

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较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对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且疗效相对稳定,但其缺点是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的止血可能不彻底,并且容易发生再出血,减压的效果不佳[8-9]。此手术方式穿刺成功在关键在于术前立体定位方向准确,确保引流管处于血肿的中心,同时需要确保管内通畅,而且要注意避免损伤血肿壁,以免引起再出血。对于部分血肿吸出较困难者,可以先注入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品,先使血肿液化,然后将其引流出[10]。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相比于其他微创手术方法,由于将硅胶软管道作为穿刺工具,进管时客观上起到分离脑组织的作用,所以在操作方面灵活且变形性良好,一般不会因为血肿的变化而对引流效果产生影响[11]。其缺点主要是管道容易堵塞,密闭性不强,对于凝血肿块的引流效果不佳,导致减压效果差[12]。内科保守治疗是手术疗法,其特点在于创伤小[13],适用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研究[14-17]表明,内科保守疗法对于出血量小于20 mL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出血量在20 mL以上的患者效果较差,往往在病程后期继发脑疝,并且压迫脑干,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

本研究结果显示,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吸收速度和血肿吸收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后期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好。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Guo H, Sun F, Dong L, et al.The Association of Four-Limb Blood Pressure with History of Stroke in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PLoS ONE, 2015, 10(10): e0139925.

[2]Wang Y, Zhao X, Jiang Y, et al.Prevalenc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China[J].Neurology, 2015, 84(23): 2354.

[3]龙军, 陈永红, 李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0): 13.

[4]徐绪昌, 李力, 周新阁, 等.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22): 95.

[5]杜长存, 韩亚洲.微创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对基底节区小量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12): 108.

[6]Paramasivam S.Current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Neurol India, 2015, 63(5): 665.

[7]肖娟, 赵建红, 李连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探讨[J].河北医药, 2010, 32(14): 1901.

[8]李霖, 谢向军.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0, 29(27): 92.

[9]赵玉泊.锥颅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2): 106.

[10]Ko SB, Choi H A, Lee K.Clinical syndrome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Curr Atheroscler Rep, 2012, 14(4): 307.

[11]Kim M, Cheok S, Chung L K, 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s of large cystic brain metastasis: radiosurgery and stereotactic aspiration[J].Brain Tumor Res Treat, 2015, 3(1): 1.

[12]李伟, 刘鸣.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证据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4, 4(1): 42.

[13]Woitzik J, Dreier JP, Hecht N, et al.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nd spreading depolarization in absence of angiographic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12, 32(2): 203.

[14]Loforte A, Stepanenko A, Potapov E V, et al.Temporary right ventricular mechanical support in high-risk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recipients versus permanent biventricular or total artificial heart support[J].Artif Organs, 2013, 37(6): 523.

[15]Shoamanesh A, Kwok C S, Lim P A, et al.Postthrombolysi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isk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 J Stroke, 2013, 8(5): 348.

[16]Chen M, Wang Q, Zhu W, et al.Stereotactic aspiration plus subsequent thrombolysis for moderate thalamic hemorrhage[J].World Neurosurg, 2012, 77(1): 122.

[17]Budohoski KP, Czosnyka M, Smielewski P, et al.Impairment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predicts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Stroke, 2012, 43(12): 3230.

中图分类号:R 72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7-129-02

DOI:10.7619/jcmp.201607038

收稿日期:2015-11-13

猜你喜欢
保守治疗
经鼻肠梗阻导管与鼻胃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65例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清除术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
宫外孕中医保守治疗思路探析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微创穿刺术在44例大量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肾动脉夹层并肾梗死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