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字的情谊

2016-05-13 09:54王连明
金色少年(美绘小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副刊箱子语文课

王连明/ 文



我与文字的情谊

王连明/ 文

在几十年前,很多孩子借以了解这个世界的,只是片光零羽;而今的我们,坐拥向世界全方位敞开的门窗。所相同的是,一样是通过阅读,我们的心灵不断成长,我们的生命越来越有力量……

村后是青山,山坳里隐着一座军营。我童年时的读物,来自那座军营。

母亲有一个木箱,盛着一家人的衣裳。我把箱子腾出一角,存放我从军营里收集来的旧报纸。军营里的勤务兵、宣传干事、作战参谋,还有一位副团长,都给我留过报纸。我只收集有副刊的旧报纸,因为副刊载有小说、散文、诗歌。那些报纸副刊,把艺术气息带入寂寥的山村,带入清贫的农家。那气息盘绕在我家的箱子里,给我的童年染上一抹馨香和亮色。

一有空,我就打开箱子,翻出旧报纸,摊在床上阅读。光线暗淡的屋里,不时响起哗啦哗啦的翻报纸声。母亲曾问我:“看过的报纸,我能不能拿去糊墙?”我说:“不能,不能动。”母亲不识字,但很看重阅读这件事。我说那报纸不能动,她就不会动,而且也不让别人动。父亲曾拿出几张,垫在有漏洞的篮子里。母亲看见了,忙把报纸收回、叠好,又放进箱子里,说:“孩子读的东西,别乱动!”说起叠报纸,我有我的叠法:把有副刊的那一面叠在里层,防止露在外面被弄脏、弄破。

也许是因为比同龄孩子多读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从小学到中学,我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念给同学们听。老师念完我的作文,把作文本合上,举在空中,抖两下,说:“这作文,不比任何一本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差。”这是一位漂亮、说普通话的女老师的评价,于我,不仅是慰藉,还是莫大的鼓励。上初一时,教初三的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去,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读。我从初三教室门口经过,有学生指着我说:“咱们今天抄的作文,就是他写的。”

读旧报纸上的文学作品,不仅让我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还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的精神领域渐渐生出一角绿地。这生命初期的阅读经历,激活、强化了我的阅读欲望。我从文字里获得安慰,渴望拥有更多更好的读物。

上中学时,我终于遇上一本好书。那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穿透了岁月,震荡到现在。

那是我十几岁时,第一次走进书店。看着满架的书,我兴奋得心里怦怦直跳。手指从整齐的书脊上划过,指尖上留下硬朗的触感。看到一本合意的书,我赶紧拿起。一转眼,又看到更想买的书,我随即放下手中的书,拿起另一本。我不停地拿起、放下,有点儿手足无措。最后拿在我手里的,是一本《古文观止》。我知道,读那本书我还很吃力,但我知道它的好。在报纸上,我读到过别人对它的评论;在课堂上,我听到过老师对它的讲解。我强烈渴望拥有它,于是果断买下。我把那本厚厚的书抱在胸前,走在县城的大街上,很愉快,有些骄傲,觉得自己特别像一个学生。

这本《古文观止》里有注释,有白话译文。对着注释和译文,我囫囵吞枣地阅读。维持我读下去的力量,有一部分来自对文字的渴望。那种渴望,或许是从小阅读报纸养成的对文字的精神依赖。当我读到《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几句话时,不由得笑了,这正是我读《古文观止》时的状态。有一位老师见我读《古文观止》,看到我从书中摘录的语段,说:“这个村子留不住你,说不定,将来会在电视里看见你。”

《古文观止》陪伴着我,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它对我的影响是立体的。读《古文观止》,我迷恋那清简、精准的语言。长大后写文章,我喜欢用短句,在意语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勾连,偏好干净、缜密的文风,重视细节的表现力,这是受《古文观止》的影响。《古文观止》是文学著作,又是语文课本。它携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基因,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文学、哲学、历史,等等。读《古文观止》,以它为原点,沿着其中的文化脉络漫游,可抵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各个角落。《古文观止》由清朝民间教语文的先生编著,获得“乡先生”们的称赞之后才付印流传。我也当过“乡先生”,教过语文,读那本书,有别样的亲切感。这本古典的语文教科书,影响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精神修养,还是为了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说,《古文观止》可谓国民教科书,每个家庭都应该存一本,每个识字的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那厚厚一摞旧报纸是一个台阶,那厚厚一本《古文观止》,也是一个台阶。通过它们,我有幸与文字结缘,建立情谊。墨香引诱了我,愉悦了我,指引了我。跟着墨香走,从山村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省城,一路读一路写,我一直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当我的散文发表在报纸的副刊上时,我想起了那些压在箱子里的散着墨香、染了布香的旧报纸。当我写的散文收入语文课本时,我想起了那本古老的语文课本《古文观止》。那些读物,像是谁在我的生命里设置的几处伏笔。

王连明,男,生于1968年3月,河南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主编。发表作品数百篇。作品被数十家报刊转载,入选多种语文课本,入选上百种语文读本、多种散文选本,入选多地语文试卷。

推荐书目: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编

推荐理由:小学生会有读不懂的地方,没关系,可先挑自己看得懂的作品、句子读,不懂的先不管它。遇到心仪的作品和句子,不妨背一背。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和老年,这本书值得中国人用一生的时间持续阅读。《唐诗三百首》里有最美的语言,最美的情感,最美的文化,它是最具中国味的经典读本之一。如果你的生命中吸纳了这些诗歌的韵致,你会与众不同。

《布鲁克林有棵树》贝蒂·史密斯 著

推荐理由:此书首次出版于1943年,曾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奥斯卡奖。有人称它为青少年必读经典,把它与《小王子》《夏洛的网》相提并论。这是一本成长小说,也是一本励志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讲述了教育和知识如何改变人的行为和命运,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透出感人的力量。

猜你喜欢
副刊箱子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一模一样的箱子
箱子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