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is Island 在小岛上

2016-05-14 01:48董伊
英语学习 2016年9期
关键词:奥登图景潮汐

董伊

Look, stranger, on this island now

The leaping light for your delight discovers,

Stand stable here

And silent be,

That through the channels of the ear

May wander like a river

The swaying sound of the sea.

Here at a small fields ending pause

Where the chalk wall falls to the foam and its tall ledges1

Oppose the pluck2

And knock of the tide,

And the shingle3 scrambles after the suck-

-ing surf, and a gull lodges4

A moment on its sheer5 side.

Far off like floating seeds the ships

Diverge on urgent voluntary errands6,

And this full view

Indeed may enter

And move in memory as now these clouds do,

That pass the harbour mirror

And all the summer through the water saunter7.

看,陌生人,小岛上

光泽为你雀跃,

且站稳

莫出声,

沿着耳道

蜿蜒如流

那阵阵涛声。

田野告一段落之时

白垩岩壁坠作浪花

悬崖经受着

潮汐的弹拨,

卵石随退潮翻滚

海鸥在浪崖驻足

远处

船只如种子漂浮

时而又各奔东西。

这幅图景

像那云朵

飘入记忆,

飘过这明镜般的港口

飘过绵绵夏日的清闲。

1. legde: 岩石架。

2. pluck: 弹拨(琴弦等)。

3. shingle: 鹅卵石。

4. gull: 海鸥;lodge: 短暂停留。

5. sheer: 陡峭。

6. errand: 差事,使命。

7. saunter: 漫步,闲荡。

《在小岛上》是W. H. 奥登(1907—1973)早期作品中的一首名诗,创作于1935年11月,发表于1936年。早期的奥登是英国左翼作家的领袖,他认为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一名记者。为此,他在这首诗发表之年便离开故土前往冰岛采风,随后又奔赴西班牙(1937)和中国(1938)的反法西斯战场,用精湛的诗艺践行自己的诗论。可以说,《在小岛上》是奥登奔赴战场之前的一首道别诗,表面的惬意下隐藏着一种凄凉。

全诗所呈现出的惬意不仅由意象构成,其形式也是重要因素。我们被当做“陌生人”(stranger)引入诗文,被诗人吩咐“且站稳”、“莫出声”。但当诗歌结尾时,这种陌生感消失了,“陌生人”已忘我地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中。此为传情达意的惬意。其次,几乎每一诗行均重复着一个主导音位:例如最后两行That pass the harbour mirror / And all the summer through the water saunter中的 //音,使得这两行读起来十分顺口。惯性的发音将词语自如地串联起来,在我们意识到所描述的事物之前,已听到了它们的名字,看到了它们的景象。此为朗朗上口的惬意。第三,诗中的动作均是自然而为之,没有出现一个“某人做某事”的结构,更不用说被动语态的强迫感。光泽雀跃,海潮入耳,潮汐弹拨,卵石翻滚,船只来往,图景飘散:万物都在各司其职,我们只需在一旁观赏。此为闲情逸致的惬意。

然而,我们一旦考察诗的视角,就会发现表面的惬意下隐藏着一种凄凉。诗人带领一个鸟瞰的第二人称视角(“陌生人”)从内陆缓缓飞离小岛。对于世代生活在岛上的人,大海是离乡的起点。对一个即将远行的人而言,海浪声会令他联想起离家时的忧伤。为了延缓这份忧伤,“阵阵涛声”就从五六行“沿着耳道 / 蜿蜒如流”的主语位置后置到了第七行的最后一个单词。思绪踌躇了两行,最终还是飘离陆地,漂向大海。多希望大地还能继续延伸下去!多希望故土的延伸只是暂停(pause),而不是终止(ending)!“终止的暂停”这一矛盾修辞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心情。离开陆地的一刹那是否会坠入大海,“坠作浪花”(falls to the foam)?这样是否过于悲壮?接续下一行的主语,用“悬崖”(its tall ledges)的高傲掩盖“浪花”的悲壮,不让后者成为显眼的结行词。命运受潮汐摆弄(pluck / And knock; suck/ -ing),随之“翻滚”(scramble),离乡的诗人就像离地的“种子”,浪崖上“驻足”(lodge)的海鸥都会惹他嫉妒。复杂的心情又一次在“紧急且自愿的差事”(urgent voluntary errands)中展露:既然是“自愿”离去,何必要称作“紧急的差事”?

最终,故乡随着视角的拉伸成为记忆中的一幅图景;又化作云朵,飘过诗人明镜般的心灵之眼(harbour mirror);最终,随同那温润的夏日一同被抛在脑后(pass)。的确,只有义无反顾,才能乘风破浪。虽说如此,这幅“图景”从出现到被“抛在脑后”,其间也迟疑了两行,他的“义无反顾”仍像那个非重读央元音//(schwa)一样暧昧。

在多数人心里,故乡的图景总是透过那个飞离而去的视角呈现的:家的惬意逐渐在视野中模糊,身后总有一种漂泊的凄凉。故乡不论多么惬意,最终只会成为一幅图景,存入记忆,附在某个难忘的象征物上,被彻底遗忘之前,化作一声乡音回响在耳旁。

猜你喜欢
奥登图景潮汐
奥登先生的时间标准
潮汐与战争(上)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绝美海滩
巨人之伤 格雷格·奥登 GREG ODEN
青岛新图景
潮汐式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干法纸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