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中的动态助词“将”浅析

2016-05-14 05:25马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9期

马利

内容摘要:《歧路灯》是一部用河南方言所写,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长篇小说。从近代汉语发展历程来看,其成书时间处于近代汉语末期。因此,一方面保留了近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又在语法功能上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汉语。本文以保持明清语法特点较多的《歧路灯》为语料,对其中的动态助词“将”进行了研究。力求揭示出《歧路灯》中动态助词“将”的特色,并探求其发展源流。

关键词:《歧路灯》 近代汉语 动态助词 将

一.“将”的历史演变

动态助词“将”可以表示动作的趋向性、开始、完成、获得结果或持续等状态。它是从“挟持、携带、拿”等意义的动词“将”演变而来。“携持”义的“将”在先秦时是常用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将”紧跟在别的动词后的用例。到了唐代,“将”字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语法格式和意义,动词性开始消失,已经虚化成一个用法复杂的助词,于晚唐趋向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到了明代,虽然“动+将”结构重新得到发展,但同时由于“了”的兴起,“将”也开始走向消亡。《歧路灯》写于18世纪,处于动态助词的使用走向衰退的时期,在使用上“将”出现次数比“了”少得多,到了现代汉语时期,作为动态助词“将”的使用,已经完全消失了,仅仅偶尔出现在一些文人书面语中。

二.“将”的语法格式

在《歧路灯》中,“将”,作为动态助词使用的有97处,现从以下几种句法格式来分析动态助词“将”在此书中的具体使用。

1.谓语词+“将”+趋向补语

“将”字的虚化程度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把“将”字去掉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在《歧路灯》中,“谓语词+将+趋向补语”出现次数共为15次,这些句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来分析。

1.1动词+“将”+复合趋向补语

(1)少时,只见盛希侨跑将出来,靸着鞋儿,衣服袒着,连声说道;“东书房坐,东书房坐。”(第十六回)

(2)慧娘接将过来,剥了几个松子、龙眼、瓜子儿。(第十五回)

(3)孔缵经从后边包了一包儿拿将出来,惠养民道:“两个就够,何须许多。”(第三十八回)

上述各例中的“将”均表示动作完成实现或获得结果。

另外,有一些特殊句式中的“将”:把+宾语+动词+“将”+复合趋向补语。

这父亲一发说不出来,越孝敬,把父亲的眼泪都孝将出来。(第二十回)

在这里,“把”是介词,其作用是把动词后面的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用来强调对动作对象的处置。

1.2动词+“将”+单音节趋向补语

在《歧路灯》中,诸如“起”、“来”等单音节词放在“将”之后做趋向补语的句式极为少见,仅见两例,这两例又分属不同的语法格式,现列举如下:

1.2.1动词+宾语+动词+“将”+单音节趋向补语

这宗事,若教门生们议将来,只成筑室道谋,不如二老师断以己见。(第五回)

1.2.2动词+“将”+宾语+动词+单音节趋向补语

安置妥当,王中哭将端福儿抱起,叫他再看看父亲,好永诀终天意思。(第十二回)

2.谓语词+“将”+非趋向补语

“谓语词+将+非趋向补语”的句式在《歧路灯》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共有57处,分两种情况来具体分析:

2.1动词+“将”+复合非趋向补语

(1)咳!只因我多话了几十岁,如今都谢世而去。算将起来,没人了。(第十回)

(2)说犹未完,王中浑身颤将起来,赵大儿也就不敢再说了。(第二十五回)

2.2形容词+“将”+复合非趋向补语

(1)果然吃了药,热将起来。(第十一回)

(2)王氏也有七分猜着,是夏逢若引的去了。争乃等了一天,又坐了一个深黄昏,不见回来,依旧急将起来。(第二十五回)

3.动词1+“将”+动词2(+趋向补语或其他成分),这种格式比较特殊,在《歧路灯》中仅有一例:

只听得一个人哭将进来。(第六十三回)

在这种格式中,动词1和动词2所涉及的动作出发者都是一致的,动词2是在动词1所形成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上例中,“哭”是表示可持续动作的动词,加上“将”以后,表示在“哭”的状态上,进行“将来”这个动作。“将”相当于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着”。

三.小结

(1)《歧路灯》书中做动态助词的“将”占全书中“将”的比例很低。

(2)在所有的格式中,“动词+将+补语”的出现频率很高,只有一处 “将”后面接的是动词。充分证实了曹广顺先生认为的“‘将字从晚唐五代到宋,功能逐渐规范为作表动态或动作的补语标志,格式统一为‘动词+将+补语”这一论断。

(3)在《歧路灯》一书中,“将”的语法意义有两种:一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获得结果;一表动作的持续,相当于持续态助词“着”。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文化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