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闽北追寻千年沧桑足迹

2016-05-14 10:56潘朝阳吴寿华林文强郑祚声陈昌村黄小杭李乾浩
海峡摄影时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闽北福建省

潘朝阳 吴寿华 林文强 郑祚声 陈昌村 黄小杭 李乾浩

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一般指福建省南平市,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新石器时期闽北是古越人栖息之地,周朝为七闽地,战国时为越王勾践属地。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千年学脉延平府

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西溪汇合处。地处闽中大谷地最低处,东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中山为主,南部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为低山丘陵。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会集于此。北部是武夷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端,东北部是鹫峰山脉西南坡,南部为玳瑁山脉北坡,西部为丘陵地带。四周峰峦环绕,丘陵蜿蜒,唯有闽江河流侵蚀下切所形成的河谷,留下一条通往福建东南沿海的天然通道。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在其境内。名胜古迹有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九峰山、明建双塔。

唐虞时期,该区为扬州辖治。三代(夏商周)时期,隶属于七闽地。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初隶闽越国,后属侯官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以无诸有功,封为闽越王,境域属闽越东冶县。

宋代为延平区古代教育鼎盛时期,英才辈出,钟灵毓秀。南北宋319年间中进士者达331人之多,其中有北宋元丰五年(1083)状元黄裳。南宋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名人学者荟萃延平区。“独先天下兴州学”更为后人称颂,有碑记存于西山碑亭内,碑文历述山城教育之兴起、发展及形成中心的史迹。名重天下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曾先后在此创建书院,讲学传道,使延平区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邹鲁”、“理学名邦”。明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海瑞在此任教谕,整顿地方教育政务,倡导教风,整饬学风,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开一代教育新风。

古人独钟建溪水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简称芝。建宁府府衙驻地、建州州衙驻地。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1800多年建县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瓯)。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为建瓯县,1992撤县建市。历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十大进士县之一。理学家朱熹、“三杨辅政”政治家之一的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均诞生于此。

有归宗岩、万木林、福建佛教圣地光孝禅寺、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及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古迹。

唐宋时期,制茶、印刷、炼铜、烧瓷等技术达全国先进水平。宋元时期,建瓯成为全国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宋代马子严、王希光和明代伍文忠曾分别有《潮汐说》《皇考方域志》《天文考》等著作。当时在铜场推行的“六剂法”炼铜以及建窑生产的“建盏”——兔毫盏茶碗都在全国负有盛名。

百丈山上咏建阳

建阳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其中,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元代建窑遗址、宋代朱熹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代将口窑址、宋代宋慈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东邻松溪县、政和县,南接建瓯市、顺昌县,西连邵武市、光泽县,北倚武夷山市、浦城县,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福建省。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

宋代理学家朱熹经常往返于五夫(今属武夷山市)、建阳之间。途经建阳将口百丈山时,他写了《百丈山六咏》之一的《石磴》是这样写的:“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百里松荫碧长溪

松溪县是福建省北部山区一个颇具特色的小县,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山麓东南侧,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之称,松溪因此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建置于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文化沉积丰厚。城南湛卢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相传春秋时期,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受越王之命,于湛卢山铸成名扬天下的“湛卢宝剑”,其剑列中国古代五大名剑之首。城西的九龙窑,是宋代烧制贡瓷的遗址,其古瓷已被省博物馆收存。

松溪历代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北宋开宝八年(975)始建县学(学宫)。南宋朱熹曾在湛卢山筑“吟室”讲学授徒,宝庆三年(1227),于其地首建书院。明朝城乡设社学。宋、明两代,松溪文风兴盛,人才辈出,有吴执中、陈戬、魏溶、真宪时等名臣。

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积淀,民间版画艺术繁荣。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相继复原生产的湛卢宝剑、九龙窑瓷品和民间版画被誉为“松溪三绝”。

洞宫三绝赞政和

政和县,福建省南平市辖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民国元年(1912)改建宁府为建安道,道署驻建安,政和县属建安道。直至民国27年8月由浦城移驻建阳。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代黄巢屯兵处、明朝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迹有佛子岩、宝岩。封建时代的政和教育机构都为私塾。宋宣和五年(1123)朱松首创星溪书院后,政和学风日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书院共有15所。

政和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锥栗之乡、全国最大的白茶基地,福建省重点林区、茶叶基地县、茉莉花基地县。政和工夫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

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县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

丹桂之乡浦城县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有中国丹桂之乡之美称。属三江源头之一,境内溪水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北部渔梁岭和西部的铸岭头是长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

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两岸聚居。西汉时,浦城为闽越活动中心。浦城建城早于置县,因西汉中期东越王馀善筑城临浦得名。东汉建安初年(约在196~200年间)置县,称汉兴,是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五县之一。三国称吴兴,唐称唐兴,武周称武宁,武则天去位后复称唐兴。唐天宝元年(742),定名浦城县,简称“浦”,别称“南浦”、“柘浦”。为当时福建省三个“紧”县之一。民国23年8月至民国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浦城县境内旅游资源主要以浮盖山、匡山、九石渡等为著。名胜古迹有宋大口窑遗址、南宋真德秀故居、梦笔山、汉阳城遗址、仙楼山、梦笔山、九石渡、石陂镇连墩村男木乃伊、古埠观前、镇安桥等。其中猫耳弄山商代窑群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陶器制造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而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九曲棹歌唱武夷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表明,境内近4000年前已经有先民聚居。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武夷山市虽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但远在秦汉时期,即已见诸记载,文人、名士渐至,或吟咏,或卜居,或讲学。南唐时武夷山已跻身于中国的名山大川之列,又称之为道教的第十六洞天。宋代以来,为朱熹等大儒所盘桓,流风相继,不仅被称为“道南理窟”,且被誉为“闽邦邹鲁”,是我国东南一座重要的文化名山。境内保存大量的古文化遗迹,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武夷山水自古即已享有“碧水丹山”之誉,奇绝神秀。区内千峰嶙峋,一水盈盈,号为“三三”、“六六”之胜。“三三”九曲溪,全长9.5公里,溪水澄碧清澈,千折萦回,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形成了“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奇观。

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为八闽第一胜迹,列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综合性科研基地,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产地。兴田城村汉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江南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址。星村太庙有北宋“乌金兔毫”瓷窑址。城区人民公园(列宁公园)有朱德题词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墓亭。下阳上梅后坜是揭开闽北武装斗争序幕的1929年上梅暴动遗址,赤石渡口是1942年震动全国的赤石暴动遗址(建有烈士陵园,虎山庙是暴动志士的殉难处)。古迹还有城关余庆桥、清代崇安斋教起义旧址、五夫朱子社仓、兴贤书院、刘公神道碑、紫阳楼遗址。

青山耸翠光泽县

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江富屯溪上游,武夷山脉北段,境内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千米以上山峰有570座,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山”之说。

光泽,含山光水色之意。唐武德七年(624),割邵武县之北的光泽、鸾风二乡置洋宁镇时,就有光泽乡之名了。传说,唐初时,光泽乡在北路,因太银的银矿质量很好,县令到光泽巡按时称赞“此银甚佳,光泽很好”,唐高祖李渊看到后也赞叹“此银妙哉,光泽佳矣”。地名因此而来。清康熙版《光泽县志》就以 “青山耸翠,碧波潴秀”八个字来描绘县境的地理特征。指境内群山耸立,林海茫茫,形如绿宝石,熠熠生光;又是溪河纵横,涧泉稠密,百溪之水;全然集聚之地,把光泽二字注释得淋漓尽致。

“绿三角”之邵武市

邵武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称南武夷,是入闽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素有“铁城”之称,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俱全,是武夷旅游胜地。

邵武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271位进士,邵武市和平古镇还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谒祖之地,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还有东南亚各国。宋代名相李纲、文学评论家严羽均是邵武人,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设立过闽赣省委、闽中特委、福建省委等领导机关。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境内有天成岩、4A级云灵山大峡谷漂流、4A级瀑布林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严羽公园、熙春公园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

十里羊肠顺昌县

顺昌,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据清嘉庆《延平府志》记载:“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自此历代沿用。顺昌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顺昌四境环山,古道尽是羊肠小道,坎坷难行。有“十里羊肠,五里天梯岭”之称。

宝山风景区位于顺昌县西北部,地处大干镇与元坑镇境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天象景观。其主要特色可归纳为“三宝”、“三绝”和三十六景。其中“三宝”之一宝山禅寺──元代全木砂岩石结构殿堂建筑,属国内仅见;而古银杏群落组成的上湖村寨文化──银杏村为其二;还有全国竹子之乡、万亩毛竹林丰产示范片──农林业观光文化为其三。“三绝”则是宝山丰富多彩、景象奇异的云海、日出和佛光。三十六景是指宝山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景观,它突出体现了自然山水、人文景物整体美、奇、险的观赏效果,具有较重要的观赏价值,是顺昌县主要的旅游胜地。

据《寰宇记》等史料记载,有唐朝古庙(现有遗址),元代砂岩仿木石构古寺等。其中元代砂岩仿木石结构的宝山禅寺为全国仅存的元代砂岩仿木石构古寺,其附属文物南天门和大圣墓,以及山狸洞摩崖石刻文字等,是研究当地神猴文化及前西游文献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和实物佐证。这些文化遗存的发掘、发现和开发利用,都具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猜你喜欢
闽北福建省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