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包带在胃管固定中的应用

2016-05-14 12:25秦娇
今日健康 2016年9期

秦娇

【摘 要】 目的 探讨伸缩包带二次固定对于强化鼻饲管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月- 5 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鼻饲管采用普通医用粘性胶布固定;试验组鼻饲管采用伸缩包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鼻饲管脱管情况。结果 试验组鼻饲管脱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危重症患者使用伸缩包带固定可大大降低鼻饲管脱落率,有利于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其次;伸缩包带二次固定鼻饲管的方法舒适美观大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鼻饲管固定 伸缩包带 脱管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适用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治疗的需要[1]。因此鼻饲管道的有效固定是保障鼻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妥善固定鼻饲管显得尤为重要。采用传统胶布固定鼻饲管道易造成鼻饲管道脱出,还易造成面部胶布痕迹与清洁不便。针对以上问题,我科采用缩包带将留置胃管患者的固定方法及固定材料进行改良,有效降低了胃管的滑脱率,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月- 5 月入住句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80 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留置有保留胃管;②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未留置鼻饲管者;②意识不清、不配合治疗、躁动的患者;③未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者。符合纳入标准的80 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5 例,呼吸衰竭10例,多发伤18 例,器官捐赠1例,颅脑损伤15 例,脑梗死6例,心肺复苏术后5 例,按照入住我科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5 ~ 80 岁,平均54.6 岁。试验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3 ~ 82 岁,平均58.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胃管,即采用2 条普通的医用胶布,1条长约1.0 × 8 cm, 交叉固定于患者两侧鼻翼,再取1 条长约1.0× 10 cm,交叉固定于同侧面颊部。

1.2.2 观察组采用XX公司生产的弹力伸缩包带(可剪裁式),用剪刀裁剪出1条长6 cm,宽2.5 cm 的胶带,并将其剪成上下两部分对等的哑铃型,一端固定于患者鼻部,另一端固定于胃管上。胃管二次固定是将伸缩包带剪成1 条长6 cm,宽3 cm 的胶带,并在伸缩包带中间剪出长2cm,宽1cm的矩形,三端游离型,将此伸缩包带固定于患者耳部,游离部分用于胃管的二次固定,具体方法见图

1.3 评价指标

胃管滑脱率:以留置胃管时标记好的刻度为标准, 胃管脱出4 cm 以上为胃管脱出[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胃管滑脱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胃管滑脱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胃管滑脱率比较,P <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管滑脱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鼻饲管道的有效固定是保障鼻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妥善固定鼻饲管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方法应用普通胶布来固定胃管,由于胶布与面颊、鼻翼的接触面积较小,加之患者鼻及面颊部腺体丰富,油脂分泌多,所以当天气热、患者面部出汗或出现油腻时,胶布易与粘贴的皮肤分开,导致胃管容易滑脱[3];当粘贴时间过长时,患者面部又容易留下胶布痕迹,去除较为困难,影响美观,且极易损伤皮肤,引起疼痛,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加之患者常因各种原因如打喷嚏、剧烈咳嗽或因意识不清自行拔除而导致留置失败。尤其对不合作及躁动患者,极易导致鼻饲管脱出而重新置管现象。因此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鼻饲管道固定的需要。

改良后胃管的固定方法采用加压固定胶带固定胃管,由于伸缩包带弹性好,顺应性强,胶带粘性不受气候的影响,并且可以根据病人的需求随心剪裁,尺寸可调节,还可用于不规则部位, 因此粘帖牢固紧密,患者在活动时不易滑脱。胶带的颜色接近于皮肤颜色,二次固定于耳廓部位能避免固定于面颊而影响患者的美观。游离固定法在固定胃管后,使胃管有一定的活动度,不至于固定过紧导致牵拉,压迫鼻粘膜,造成压疮。且加压固定胶带材质透气性好,残胶少,不易过敏,患者感到舒适,减少了患者再次置管的痛苦。

4 小结

伸缩包带固定胃管,能明显降低脱管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安丽著 护理学基础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01

[2]张秀媛 留置鼻胃管固定的新方法探讨[J].河北医学,2009,15(9):1 119-1 120.

[3]蒋静,黄甜花,吴晓玲 胃管固定方法的再改进[J].全科护理,2010,8(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