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虚胁痛证治刍议

2016-05-14 12:25邓均
今日健康 2016年9期
关键词:证治肝气

邓均

【摘 要】 分析肝阳虚胁痛概念,从肝阳虚证客观存在于胁痛病,肝是虚胁痛的诊治等角度展开论述,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拟从肝脏(肝气、肝阳)的生理病理来论述肝阳虚证客观存在于胁痛病中。温肝补虚、通络止痛法可适当提高胁痛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肝阳虚胁痛 证治 肝气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责之于肝(胆)的病变,五脏皆有阴阳,肝有阴虚阳虚之别。本文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拟从肝脏(肝气、肝阳)的生理病理来论述肝阳虚证客观存在于胁痛病中。温肝补虚、通络止痛法可适当提高胁痛病的治疗效果。

1 肝阳虚证客观存在于胁痛病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气和肝阳使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在生理上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共同完成肝主疏泻和藏血功能。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用”即肝的功能活动。肝的阴血为“用”的物质基础。肝的阳气是“体”之阴血的表现形式。

“肝阳”这一名词,临床上用它来解释病理和作为病名者较多。很少从生理上来认识,肝体阴而用阳。一旦肝脏生理上出现阳用式微,生发功能低下,势必在病理上形成阳虚气弱。

肝阳虚证的发生有着广泛的病理基础。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实则是对肝气虚肝阳虚的认识不足。以致常常造成一些医源性的肝阳虚证。如个别医者将现代医学的“炎”字误作祖国医学“火”的同义词,致使在临床中,凡遇肝炎病证,治疗概用清利之品,攻伐无度,甚至长期使用,难免不造成肝阳收损渐积而成肝阳虚证。此外,由于肝阳虚证常被忽视,以致凡遇肝病患者,不论其阴虚、阳虚,泛用疏肝、泄肝之品,对其肝阳虚者常造成虚其更虚。

临床辩证中,常出现肝阳虚证被脾阳虚证所替代的现象,殊不知,肝为乙木之脏。肝之升发,必的脾土之温升,脾土之运化必奈肝之疏泄正常。故张氏指出肝气虚与肝阳虚并非少见。肝阳虚与脾阳虚的鉴别证如曹永康氏指出:肝阳虚气大便不溏,舌苔不腻,面部不呈现菜色。

五脏皆有阳虚,但医家常把下焦之虚责之于肾而实证求之于肝,即“肾无实证,肝无虚证”之说。肝肾同下焦、乙亏同源,内寄相火。肝肾精血充沛,相火始得制约,即所谓火藏水中,静而守位。肝阳不足则水中阳微,命门火衰则肝寒随之,故可出现肝肾虚寒之病理表现,肝寒子盗母气,使水寒虚阳浮越,相火失位,易可形成肝阳虚证“冲逆阳浮”之变局。故方袁二氏明确指出:肝阳虚与肾阳虚有显著区别,肝阳虚证较肾阳虚证有更为严重。

素体阴虚之人,患肝病之后,生发之用不足,条达之性多郁,使阳气更难伸展,气血不得调和流畅,由郁致虚,因虚生寒,延久而成虚寒之证。肝主藏血,肝脏血虚生寒或外汉侵袭,寒伤肝脉。皆可出现血虚致寒,阳用不支的病理表现。

肝体阴而用阳,阴阳互根,体用相依,肝之体阴不足以致阳用虚衰,从而出现肝之营血虚弱,肝之阳用不强的病理表现。

肝的经脉布胁肋,抵少腹,络阴器。肝病则见谅胁肋或少腹寒,睾丸肿痛等。今肝病出现肝阳虚衰。阳虚无以温煦经络,经络受寒,必然发生肝阳虚胁痛证。是故《景岳全书》有“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肝病者,两胁痛引少腹”之说。

综上所述,肝阳虚证有着广泛的生理病理基础。在临床中常与脾阳虚、肾阳虚、肝之阴血不足的证侯互见。肝阳虚胁痛发生机理为肝阳虚无以温煦经络,经络受寒而发生。其病位在肝,肝阳虚证存在胁痛病中,符合临床客观事实。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萎缩性胆囊炎等病。

2 肝阳虚胁痛的诊治

肝阳虚是肝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重。肝阳虚胁痛证既有肝虚的证侯,又有阳虚的症状。其主症常为:胁痛隐痛名胀痛绵绵,劳累则加剧。精神疲惫。肢体怠惰,胆怯忧郁郁郁寡欢,四肢乏温,面色无华等,若兼肝营血虚则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筋肉疼痛,肌肤甲错,月经不调等。肝阳(气)虚弱,疏泻无权,影响脾土运化则见乏力,纳谷不馨,腹部虚胀不适,大便溏泄,苔白腻等。兼呕吐,食欲不振,泄泻,完谷不化则为肝脾阳虚,肝阳虚每易及肾常见腰酸肢冷,少腹弦急,以及阳痿、遗精等症。

肝虚的治疗上在张氏即有,“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怀即见效验”(《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论述。此可谓补前人之未备。肝阳虚胁痛证的治疗本着“寒则温之”,“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原则,采用问肝补虚,通络止痛法。方用暖肝煎随症化载,药如当归、川栋子、枸杞、茯苓、小茴香、肉桂、橘核、乌药、沉香、元胡等。

病案:

帖xx,男,67岁,2015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近两年来反复右胁肋部隐痛, B超提示:(1)肝肿大,(2)胆囊萎缩。证属肝脾阳虚型胁痛,治宜温肝益气,通络止痛。方用暖肝煎合理中汤化载。

处方:干姜10g、川栋子15g(去皮)、当归18g、肉桂5g、小茴香15g、白术20g(灶心土炒)、元胡15g(醋炒)、姜黄10g、橘核10g、鸡内金30g(研末,分次冲服)、沉香3g(磨汁,分次兑服)、茯苓20g、白芍15个两剂,水煎服,25ml/次,每日4-6次。

二诊(5月16日)诸症稍缓解,效不更方,上方加升麻6g。四剂,煎服同上。

三诊(5月29日)诸症大减,唯胁肋部时隐痛、时肠鸣,食量增加,二便基本正常。

处方:干姜6克、白术20g(灶心土炒)防风10g、陈皮10g、白芍15g、川栋子15g(去皮)、小茴香10g、姜黄10g、元胡15g(醋炒)、柴胡6g、鸡内金30g(研末,分次冲服)、当归20g、茯苓15g,六剂、煎服同上。

四诊(7月6日)病员自诉诸症消失,饮食二便正常,B超复查提示:(1)肝脏稍增大,(2)胆囊基本正常。应病员要求,为巩固疗效。

处方:川栋子15g(去皮)、当归15g、陈皮12g、鸡内金30g(研末,分次冲服)、白术18g、茯苓15g、、元胡15g(醋炒)、泡参18g、柴胡6g、白芍10g、姜黄5g、干姜3g、甘草3g六剂,煎服同上。嘱病员忌食生冷之物,保持精神愉快。

参考文献

[1]方要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张伯萸等:《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3]印会河等:《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5月。

猜你喜欢
证治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中医古籍 “乳痈”证治探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