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浅析施密特的物质概念

2016-05-14 02:55张晶
法制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施密特马克思

张晶

摘要:物质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区别于传统哲学教科书,将物质的世界放大,专注“物性”,他们则主要关注的是人的世界,强调“人性”。其中,施密特的物质观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他跟随马克思的视野,揭示出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物质观。本文将从他的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以下简称概念)出发,剖析其物质概念的内涵以及马克思物质观对他物质观的影响。

关键词:施密特;物质概念;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217-02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物质思想,另一方面却没能克服他们自身的理论缺陷。卢卡奇看到了马克思对于社会的关注,且在他的两部著作中都强化了社会概念,这也造成了他对“自然”的漠视。他也洞察到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和总体性思想,但忽略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与人的关系的物化的关注。葛兰西的实践本体的物质观突破了传统物质概念放大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的特征,强调人的主观实践。然而他过分强调无产阶级的信仰、意识,未体察到实践的物质性,同时在物质的具体性和现实性上也远远没有马克思把握得深刻。而施密特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物质观是受马克思启发的,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物质观的具体性、实践性。但对比社会关系和物质本身,他更关注的是自然物质本身,同时对物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马克思的认识存在矛盾。一、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物质概念

施密特在他的代表作《概念》中,我们能发现他的物质思想。可以说始终以社会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这是他对物质概念的核心观点。他通过对马克思诸多文本的研究,观察到马克思常常使用“物质”、“自然”表达相近的术语概念。同时,他认为自然是“以一切现象形态出现的巨大物质”。这就确证了一切物质形态都属于自然的逻辑关系。正因如此,施密特自然概念的研究对我们理解他的物质观有一定的裨益。首先他确信正确认识物质概念必须澄清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他引用黑格尔的话:“从而凡称之为物质的一切东西—即使相信它对表象具有多大程度的独立性—对精神来说,都是作为非独立的东西来认识的。”以此来表征黑格尔将物质依附精神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对于恩格斯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同样嗤之以鼻。正如他所说:“恩格斯甚至把外部的现实僵化为只是‘事物的总和”。正是因为认识到以上两种错误观点,即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物质观和恩格斯的物质本体论,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质概念。

他认为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兼具两个重要属性,即实践性和历史性。我们可以从他的表述中发现端倪。其一,他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理会关于心灵的精神或物质的本性问题……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首先关心从这个世界上消除饥饿和痛苦的可能性问题。这里,施密特抓住了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实践性特点,实践性体现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物质生产,而物质生产的首要前提是吃喝穿住的解决。其二,他强调物质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这个历史过程极为密切地和社会实践的历史结合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视野中的物质概念从来都不是泛泛而谈,不是从思辨也不是从物理的角度去诠释定义,而是深入到现实的经济关系中揭示物质概念。马克思从不满足于“纯粹经院哲学般地解释世界”,而是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也正是在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施密特作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物质概念的表述:“人在生产的时候,并不是处理‘物质本身,而总是处理物质的、具体的并从量和质上规定了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普遍性、它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只存在于特殊的东西之中。”也就是说,抽象的物质本身并不存在,物质也不存在本体或是本源,物质的存在始终是以具体的物质形式且与人的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二、对马克思物质观的继承

那么,施密特的物质概念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呢?我们可以在施密特学习研究背景、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其著作的理论核心思想中发现线索。首先,施密特出生于德国,与马克思同属一国。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向即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建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社会问题以及批判当代社会等。正因如此,施密特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施密特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的影响。他研读了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为《概念》提供了扎实的的理论依据。此外,施密特师从阿多诺门下,对物质本体论的坚定批判从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老师的思想启发。从《概念》的核心思想和他对物质概念的表述中可以判断,他对物质概念的表述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第一,他十分推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概念》的第一章他就澄清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在对黑格尔绝对观念主宰的唯心主义本质与费尔巴哈的以人为本的直观性都予以了批判后,阐明马克思视域中的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不是所谓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接着,他引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八条进一步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核,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什么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二,他在物质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及基本思想与马克思的物质观几乎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物质并非形而上的抽象,而是应该深入到社会生产中去考察。他反对单纯地研究物质本身,而应该从物质的量和质中去探究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另外,他特别提到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物质问题的解释是将物质本体化了,他认为恩格斯已经偏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轨道,转向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了。因为用物质去解释世界,都是从普遍原理的抽象物质出发,而不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出发。这又与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相契合。在施密特看来,黑格尔、费尔巴哈、乃至恩格斯都是无中介的本体论者,而马克思之所以超越了他们,是因为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的实践要素以及非本体论的中介特性。也就是施密特贯穿《概念》全文的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和物质观。三、施密特的物质概念存在的局限性

当然,施密特关于物质的某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施密特在《概念》第二章中对商品进行分析时,一开始就没有廓清商品的存在前提,因此讨论商品问题确实有些突兀。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物质形态,并非一般历史社会所共有。马克思曾表示过,《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他一生孜孜不倦的研究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物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具体形态不一,在资产阶级社会时期是以商品大量存在,而在其他历史时期就不会再以商品形式存在了。所以施密特忽视了物质分析的前提,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就存在偏差了。总而言之,他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把握物质概念的历史性维度。第二,马克思强调是物质背后社会关系,而施密特则更加侧重自然物质自身。虽然施密特认识到自然物质是被改造过的,是以实践作中介具有存在价值的,他也曾经反对恩格斯将物质概念导向物质本体论,认为那是“和低劣的唯心主义毫无二致”,但如果只看到自然物质基质的具体性,而看不到具体物质背后隐藏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社会关系,那也必将重走旧唯物主义的老路。正是因为陷入了这个误区,施密特把物质的实现诉诸于物质的自身结构、生产力等条件,将物质的自身结构提到了与社会实践中介的相同的理论高度。就如他所言:“人的各种目的通过自然过程的中介才得到实现。这时,这些目的的内容不仅受到历史的、社会的制约,也同样受到物质自身结构的制约。内在于物质中的各种可能性能否实现,或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当然是总归因物质的、科学的生产力的状况如何而定的。”很显然,这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质概念就大相径庭。第三,施密特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马克思强调的交换价值。正是因为施密特在意的是自然物质基质本身、物质的自身结构、生产力、生产过程等,恰恰没有意识到物质背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使得他对商品的研究也只看到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而弃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于不顾。这似乎是将二者本末倒置了,也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在施密特看来,交换价值是抽象、一般的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具体的、特殊的劳动创造的。由于一开始就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偏爱。因此,他更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他表示:“使用价值是以有目的的特殊的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自然物质,它为满足特殊的人的需要服务”。而这种“满足特殊的人的需要服务”并不是马克思强调的商品交易以及价值增值。仅凭使用价值的剖析,是无法揭示出其载体的深层秘密。从这里可以判断,施密特没有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把握物质概念的现实性维度。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施密特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是有一定深度的。他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物质思想对于我们研究物质概念是有启发意义的。尤其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观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恩格斯、马克思的思想的剖析也是发人深思。虽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质,他的理解确实过于片面且存在一定误解,但这不影响《概念》带给我们的理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施密特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二重秩序的悖论:施密特和阿甘本对马勒布朗士哲学的再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带着GPS去流浪
带着gps去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