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主题阅读”下的名著美学教育

2016-05-14 03:26曾叶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课外美学

课外文学名著阅读,对培养学生健康而正确的审美观,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尝试从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着手,针对不同年龄和学生的性格特质,进行美学教育,组织写作活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创作能力、陶冶其美的心灵的目的。2015年,本校在“语文主题阅读”的创始人陆恕校长的指导下开始了语文整体改革。“语文主题阅读”遵循“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教材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感觉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与日俱增,对语文这门学科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与热爱,但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笔者想光是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兴趣还不够,还应深入挖掘名著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真正从名著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取影响他们一生的力量。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是学生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健康而丰富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对培养学生健康而正确的审美观,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一、针对审美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名著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一般是采取个别的、分散的形式:从阅读内容的选择,到审美活动的开展,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美育功能,首先必须把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引导

学生由于年龄差异,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如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心理状态的主要特点是主客观的分化和现实与幻想的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反映在审美需要上,便是对名人、偶像的盲目崇拜。针对初中生这一心理,笔者尽量向他们提供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特别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如《草房子》、《少年的荣誉》、《少年与海》、《窗边的小豆豆》、《奥当女孩》、《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乔布斯传》等。学生从这些他们喜爱的作品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将转化为新的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阅读这类作品。

(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引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参与审美活动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如果美的内容和形式与之适合,学生则表现为兴致勃勃。因此,笔者很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爱好,推荐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书籍。如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我推荐他们看《卡耐基的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几米的《听几米唱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等;而性格外向的学生,笔者则向他们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简爱》、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周国平的《妞妞》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视野,平衡了学生性格上的不足。学生从文学名著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大胆、更自信、更阳光!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进行引导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不会对自己既不熟悉、又无法理解的对象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对审美对象太熟悉,也会减少审美的快乐。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存在的作品。唯其陌生,才能使学生探奇寻胜的愿望不断被激发,唯其熟悉,才能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常常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心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韩寒的作品、林清玄的作品,以及语文书中出现的那些名家,如席慕蓉、琦君、余秋雨、丰子恺等,在课堂上细品了他们的美文后,适时抛出这些作家其他的作品,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进行美学教育,提高欣赏水平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对充分发挥名著的美育功能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大量的审美实践,但这种具体的审美活动并不能自发地产生能力,它需要升华、提炼,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知识的教育,把审美的钥匙交给他们,是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根据阅读需要,确定知识内容

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要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是小说,阅读小说的注意力又集中在人物和情节上。笔者就利用文学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美学知识,并着重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真和美的关系,情节的新颖独特与合情合理的辩证统一。学生懂得了这些基本知识,有了评价作品的尺度,阅读小说就会懂得如何评价作品的优劣。

(二)指导文学欣赏,提供阅读示范

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教育,总是将美学知识渗透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鉴赏作品。如不少学生看过《红楼梦》的电视,但对其艺术价值无法理解,笔者就举办《红楼梦人物谈》的讲座;不少女同学喜欢看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笔者就举办《怎样看青春文学中的感情描写》的讲座。此外,还应注意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教了美学知识,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审美经验。

(三)开展文学讨论,促进知识运用

学生懂得了一定的美学知识,又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之后,就有了把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结合的可能和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可以促进美学知识的运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组织写作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创造美、歌颂美的热切愿望;反过来,各种文学写作活动又必然会使学生阅读欣赏中的审美认识得到深化,转化为美的创造能力,并进一步促进阅读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认真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是充分发挥文学阅读的美育功能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的文学写作活动往往源于兴趣,但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仅凭兴趣做动力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利用写作成果的反馈作用。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成果,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评价与鼓励,以激励学生重新组织写作过程。组织学生办文学刊物,发表学生习作;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参加各种文学竞赛活动;不定期出墙报或在班上评讲、传阅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班上或两个班互相进行作文漂流,并进行点评集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二)热情关心指导

学生的课外写作活动,毕竟还是幼稚的,只有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同时,学生的审美倾向、观点,也充分表露在自己的习作中,有待教师指点与引导。因此,对学生课外写作活动要热情关怀、及时指导。尤其是评语,一定要及时、真诚,有教师自己的个性特色。记得去年刚接一个初三实验班,班上有一个叫曦的男孩,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但语文相对较弱,尤其是作文。在一次周记练笔中,他写了《我不再沉浸回忆》一文,文章洋洋洒洒上千字,将自己分班后的心路历程一一展现,很是触动我心。文章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来说,不能算是佳作,但所表现的感情却真实感人。笔者当即写下评语:“转身已成蹉跎,回首便是千年!曦,人生路上过客匆匆,每一个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我们都应感恩铭记,感谢他们陪我们走过,感恩他们曾是我们过往岁月的“重要他人”。很认同并欣赏你的“活在当下,展望未来”之言,有美好的过去,有憧憬的未来,有瞬息万变的现在,这就是我们精彩丰富的人生啊!以虔诚之心,携感恩上路,望遇见精彩的自己,收获一路芬芳!与你共勉!”我真诚感性的评语让曦在拿到周记时一脸惊喜,之后的练笔他更是主动认真,语文成绩也稳步提升。

(三)课内课外结合

课外写作活动,参加的人数毕竟有限,课内作文才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把课外阅读引进作文教学,使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这种结合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引进。课外阅读提供了间接知识和经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内作文准备了美的素材。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中学生写得最多的是记叙文,记叙文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在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时,完全可以以文学作品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社会生活,如何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如何抓住特点创造新颖独特的美,这样,自然能调动学生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经验,使课外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如在教完魏巍的《我的老师》后,笔者马上引导同学们学习魏巍的抓人物性格特征、合理选用材料的写法,动笔写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由于有课堂上的写法指导,学生们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分外流畅。

四、纯洁道德情感,陶冶美的心灵

学生在课外文学阅读中接触到的各种艺术形象,都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必然制约和影响到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态度、认识和情感。因此,应该把道德教育和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纯洁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美的心灵。

(一)用美的事物唤醒学生美的觉悟

文学作品中美的事物,实质上是善的形象化的表现,作品所描写的任何一种高尚的、正直的、无私的行为,都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道德的启示。因此,笔者很注意运用优秀文学作品中美和道德完美统一的典范,去唤醒学生善的觉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简爱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初中阶段的女生。

(二)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中学生模仿性很强,他们在文学阅读中,往往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评价,来选择自己的模仿对象。由于中学生审美认识还不够深刻、审美评价还不够准确,因此这种模仿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因此,应该通过指导阅读,向学生提供生动突出的美的形象,为他们梳理人生奋斗的榜样。如前面所提到的林丹、乔布斯等人写的自传,还有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胡辛的《张爱玲传奇——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极大地给予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动力。

(三)用美的情感陶冶学生心灵

好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一个人美的情感,而这种美的情感的积淀,又会上升为一种审美理想,支配人们在阅读中判断美丑、判断爱憎,鼓励人们去维护和创造美的事物。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种感染性,来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笔者组织爱国诗文朗诵会,和学生一道登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吉鸿昌的《就义诗》、闻一多的《发现》等;为了坚定学生信念,组织《英雄常在,精神长存》的演讲比赛和歌颂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专题故事会。仁人志士的优秀事迹、壮烈情怀,一次又一次地拨动着学生的情弦,叩击着他们的心扉,对陶冶学生心灵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曾叶萍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二中学 528100)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课外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