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6-05-14 03:56李欣怡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教学方法

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教学中,散文阅读占有极高比重。因此,教师必须掌握高效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但散文具有个性化与无序性的文类特征,学生在阅读时略感吃力,教师在授课时也感到无从下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的建立既有助于学生课上和课下的阅读,又有利于教师阅读教学正确良好地展开。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界大力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淡化训练机制,再加上语文本就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与固定模式的学科,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散文教学感到多有吃力,散文阅读教学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在论及阅读兴趣激发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着重从操作层面上探索高中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基础

现代认知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来源于评比或竞赛奖励的外在刺激,而是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发自内心的兴趣。高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阅读方法,积累一定阅读经验,但仍有阅读速度缓慢、理解不够到位等问题。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会使其在阅读中有挫败的情绪。教师利用课上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方面能够为教师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语文课堂高效展开;另一方面学生因阅读兴趣,才能更好体味与品读作者的中心思想。

高中所选现当代散文篇目一般都是一些文学大家文质优美、思想感情深厚的文章。大的篇目、复杂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学生本身的阅读与生活经验缺乏,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诸多问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多加鼓励与启发。第一,对学生初步感知的内容多加表扬少些诘责。高中生容易天马行空,出现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比如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后,会提出作者为什么晚上独自一人出来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回避与忽视,而是要将其转化为阅读教学的铺垫,可以与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等问题相连接。第二,与学生之前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建立联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之前的学习与阅读经验。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章,可以与之前学过的《绿》进行联系与比较。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教师在讲《荷塘月色》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绿》的语言特色,有助于课堂之上更好地把握《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二、掌握阅读教学方法是关键

王荣生先生将阅读教学方法分为四个层面:原理、技术、操作和技巧。本部分以高中散文为例从操作方面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课上将这些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味这些阅读方法。

第一步,抓住文章的文眼,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眼是全文的主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统领全文的感情基调,常与一些形容词或者一些转折连词使用,或是几个词或是一句话。如《荷塘月色》开篇作者说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首先要反复阅读,尤其高中所选篇目较难,更需要深入阅读,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阅读的时候从全文出发,切忌停在一个小点不在行动。佘树森先生指出:“在散文创作的实际上,构思的线索并不止于以上五种(以情、理、物、空间位置、时间次序为线),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常常是时空结合、情物交织的;而且,其线索既有清晰可辨的,也有若有若无的。”其次,阅读时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语句,尤其不能放过一些带有议论或抒情性的语句。第三,阅读时善于发现一些内在联系的语句,深挖作者其背后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作者行踪变化的空间线索,另一条是以作者感情变化的情感线索。第二条线索不是浮于文章表面,而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才能发现。

第二步,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会细读,感受作者笔下语言所透露出的意味,品味语言滋味与作者情调。语言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鉴赏。其一,关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将静的月光充满动感。其二,从句式角度方面考量,有如下几种情况:短句,长短结合,整句,整散句结合。短句的使用使文章显得简洁明了,长短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整句的使用使语句富于气势,整散结合则使语句波澜起伏。其三,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手法角度鉴赏。如《故都的秋》中最后一部分通过描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北国之秋的色彩与回味浓的特点。其四,从语言的整体风格把握。鲁迅的犀利睿智、真挚深沉,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渊博儒雅,冰心的清新俊逸、典雅明丽,朱自清的朴实亲切、细致绵密……不同文体风格各有其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

第三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是阅读一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但因为其个性化的表达,读者阅读时会有一些困难。触摸作者情思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细读。一个要学生多读几遍,一个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己思考进行阅读。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学生要与文本建立对话,教师在其中只做指导者,而不能一味灌输。其次,找准全文的感情基调。阅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感受“无话可说”与“写一点东西必要”之间矛盾的复杂情感;阅读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感受作者对包弟的悔疚之情。学生只有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味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核心

张志公先生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理解、记忆和速度。阅读首先是读懂,并且能够记得,进而还要读得快。这才算是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三面的阅读能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练习获得。这种练习仅靠课堂上师生共同赏析远远达不到,需要学生在课下勤加练习,多加感悟。阅读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教师为学生打造的一系列高效且完备的训练体系基础上。策略教学观认为熟练的读者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他们监控正在进行的理解,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鉴赏与赏析“这一篇”散文,还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方面,阅读喜爱书目,写读后感。教师在学完一篇散文之后,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篇目以供阅读。然后按照积累名言好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与抒写读后感三部分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写作带动学生阅读。每一篇散文关涉一个相关主题,或是与景物有关,或是与人物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写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的散文中一些独具匠心的表达,在模仿中更好地揣摩作者的用意。

教师利用课堂的时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想要阅读的想法,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可能会喜欢上某一种文体或者某一位作家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多年的文章也大多数是文章兼美、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学生定会在学习中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目。当然,喜欢是开始,而读书也不是盲目读,更不是走马观花地读。学生不仅要记住某些精彩的语句,还要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更要学会欣赏文学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从而先借用“工具”阅读,学会阅读,在日常阅读中不断强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抛开“工具”,自己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找寻自我。国际上提倡终身教育,著名特级教师钟孝全先生提出“大语文”观。语文阅读不仅是教师课堂上的事情,更是学生课下需要终身完成的一种习惯。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丽蓉:《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3]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贾平凹:《散文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李欣怡 天津师范大学 300121)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散文教学方法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荷塘月色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