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内蒙古油画创作方法研究

2016-05-14 08:56于丽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于丽雯

摘   要:“十七年”是内蒙古油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内蒙古油画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融入了独特的草原抒情气息,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情的油画作品。虽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十七年”内蒙古油画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十七年;内蒙古油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21-02

“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指自1949年建国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时期。“新中国美术史,就其自身的历史而言,是以视觉形象的方式,理解、认识和表达新的中国形象的历史。”[]也就是说,美术家们对于题材、艺术语言以及创作方法等的选择,离不开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学术话语对国家性质和国家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研究内蒙古油画的创作方法,可以从人员、体制、指导思想这三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来把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内蒙古的油画创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一、“十七年”内蒙古油画的创作基础

建区初期,内蒙古既没有接受油画学习的教育机会,也无法提供油画学习的物质条件。所以油画在内蒙古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实际上是在50年代以后。

新中国美术体制的建构中,首先是美术协会,负责重要艺术家的管理、调配以及艺术作品的控制、指导,各级美协接受各级文联的直接领导;其次是美术教育机构,用来培养、输出艺术人才。这不仅为各种文化和艺术运动提供了基础,也是确保党的文艺思想能够自上而下贯彻实施的基本条件。1946年,受中央委派到内蒙古的尹痩石成立了内蒙古最早的美术组织——内蒙古文工团美术组。1948年,由尹痩石主持的自治区第一个美术期刊《内蒙古画报》创刊,承担起内蒙古地区年画的创作、出版工作,内蒙古早期的油画家就是在这片园地成长起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画家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水平,自治区选派官布、旺亲、乌力吉图等到中央美院等艺术院校进修;与此同时,从兄弟省市前来支边和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来到内蒙古,其中油画力量主要有王玉泉、金高、高帝等;除此之外,还有一支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后原绥远的美术力量,其中卢宾成为后来内蒙古师范大学油画发展的重要一员。这样,内蒙古油画创作队伍初步形成了,并成为1956年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的骨干力量。分会的成立,标志着内蒙古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佳作频现,以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倍受全国美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20世纪60年代,中央艺术院校和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的油画毕业生也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包括妥木斯、乌勒格、官其格、奎勇、燕杰等,内蒙古油画创作队伍进一步壮大。特别是妥木斯自1963年从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回到内蒙以来,对内蒙古油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内蒙古油画界至今都公认的领军人物。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展是内蒙古油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开辟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风格”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借鉴了前苏联的艺术创作模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这也是“十七年”时期唯一的美术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32年5月23日前苏联的《文学报》,并于1934年8月在全苏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基本法方法,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要把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与社会主义思想上的改造和义务结合起来。它不仅要求一个油画家要掌握油画的技术或一般意义的艺术观就可以了,更要在政治思想上符合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接受油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思想的过程,从创作方法到基础练习,也都是由上而下一以贯之。

作为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题材离不开两个大前提:一是画的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事物、新英雄;二是画给社会主义时代的人看的。内蒙古油画创作自然也脱离不了表现内蒙古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事物、新英雄。金高的《蒙古包前话天下》通过真实、具体的造型,是对英雄儿女崇高的精神面貌和伟大的革命情怀的写照;官布的《傍晚》和《幸福的会见》,一个描绘了草原上青年一代妇女的新生活,一个则歌颂了党和毛主席对蒙古民族的亲切关怀,得到了观众欣喜的关注。

在绘画技巧上则要求技巧要完全服从画家的意志,画家的意志要力求最充分表现内容,最鲜明地刻画作品中的形象。艺术技巧产生于客观形象和画家意志交融之时,所以艺术技巧脱离不了客观对象,但绝非拘泥于客观对象,而是通过强烈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现的冲动来把握。由于油画技巧现实因素的复杂性,就需要画家不断的写生积累,研究具体的现实生活。高帝被分配到内蒙古美协以后,带动了美协的一些画家组织模特写生和油画创作的热情。官布、金高也热爱写生,时常下乡体验生活。可以说,内蒙古从早期的美术创作开始就不曾离开对内蒙古地区现实生活的研究和写生的积累。

三、“十七年”内蒙古油画创作方法的典型性

邹跃进在《新中国美术史》中提到五、六十年代表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的油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典型特点。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抒情性,是指淡化作品中情节性和故事性的作用,以正面歌颂为主。而我们这里所要谈的抒情性是内蒙古特有的民族文化层面影响下的特征。内蒙古的油画创作从一开始就与草原息息相关,无论什么题材,都离不开牧区生活的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是内蒙古的生活实际。“内蒙古的美术作品,也明显地存在着自己的特征——抒情性。”这既是油画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也是客观选择的结果。

内蒙古的画家选择牧区生活为主题是自然而然的倾向,不仅仅是因为生活在一个过分强调题材的年代,更直接的原因是草原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极富绘画性,对造型艺术具有直接的感染力。内蒙古牧区的景物,既有独特的形与色平面构成因素的美妙配置,又有丰富的色调变化与组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生活源泉。而通过感悟的形式来表达民族观念、心理和意识,以及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亦为重要。当有所悟时,这种无形文化自然会与某种有形文化的特征连接在一起。正如董希文对高帝《姊妹俩》的评价:“从人畜两旺的内容上看是个老题材,但表现却不一般化,而有新的意境。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装饰风味,——过去有人认为装饰风不是现实主义的,但这幅画却表现了生活中新鲜活泼的意趣,造型和色彩都很单纯,很美。”美术作品具备了精神魅力,才会更加充实、耐看,正是由于画家笔下的草原景物被赋予了这种感悟后的独特情感,使得内蒙古油画能够带来强烈的草原抒情特征。

内蒙古“十七年”的油画创作,往往都具有质朴的草原生活气息,抒发了浓厚的草原情怀,造型方式朴素、明确,用色方式概括、纯净,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适应群众的观赏要求。明确,并不等于单调、平淡,也并不排斥含蓄。这一时期的内蒙古油画,也因其朴素、自然的抒情风格获得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

“十七年”虽然不是内蒙古油画发展的最高峰,但却是内蒙古油画创作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是内蒙古油画发展壮大的奠基石。内蒙古油画家们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草原文化的特质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二者都源于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研究和感悟,都注重画家主观意志的表达,从这一点来讲,它们并非互相排斥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今天看来,“十七年”时期的内蒙古油画创作必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也正因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油画家们以不同的视角,诉说着对内蒙古草原这块神奇土地的认知和情感,他们笔下的油画作品注定会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妥木斯.抒情的内蒙古与内蒙古的抒情[J].美术,1987(09).

[3]山林.新苗正在生长中——董希文同志谈青年美展的油画[J].美术,19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