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

2016-05-14 11:02
关键词:黄旭华青蒿素核潜艇

(一)素材讲析

[事件概要]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还荣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而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没有中国两院院士的光环。

[深层解读]

1.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青蒿素提取方法,最终获得成功。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研究的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1968年,中国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2.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成功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三无教授屠呦呦的获奖无疑拷问着我们的灵魂。科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既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发现的兴趣,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给人民带来福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科学发现与金钱、地位、利益挂钩。潜心钻研的人少了,弄虚作假的人多了;低调务实的人少了,追名逐利的人多了。很多头上罩着许多光环的专家学者,无心研究学问,沉迷在应酬交际、讲学捞金、追逐名利上。这种不正之风,与学术界失当的评价机制不无关系。因为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晋升提拔、工资收入等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唯头衔论甚至唯关系论的现象,导致了一些专家学者不种“责任田”,专务“自留地”。这种制度的积弊不及时破解,学者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就会继续被扼杀。“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再次给中国学术界提了个醒。

(二)相关链接

1.像屠呦呦这类不是院士却在潜心科研的科学家还有不少。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还是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

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世界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战争中断。

3.“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在第一次由个人获得的荣誉中,屠呦呦获得25万美元奖金以及一个象征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有翅胜利女神像。当然也有争议随之而来,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屠呦呦的看法是:“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她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4.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年。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研究,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三)素材运用

[应用点拨]

该材料可以用于潜心研究,扎实做事;

可以论证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还可以谈个人的奋斗,内心的强大,低调务实与喧哗浮躁等。

[作文示例]

1.作文题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审题立意

作文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没有给出明确的“智慧”定义,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生活实践构建其定义,并寻找对应物。第二句“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抓住关键词语“它自己的样子”,进而思考“智慧和大自然”有何相同之处。要抓住这两点,理清关系,围绕智慧去写。写记叙文,可以写一则智慧的故事、一个智慧的人、一条智慧的规则、一种智慧的精神境界,当然还可以写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3.作文

智慧是那寂寞空屋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非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片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却不免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三无”教授屠呦呦“坐得住冷板凳”,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

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幻光所眩惑,心灵与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谓天堂的路途中。其实,“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猜你喜欢
黄旭华青蒿素核潜艇
黄旭华院士捐出1100万元个人奖金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环球华人之黄旭华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对国家尽忠是最大的孝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中国神药”青蒿素治疟还治癌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