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伏笔文生辉

2016-05-14 10:47宫国明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伏笔木雕刻画

宫国明

【教你一招】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记叙文除了立意要有一定的高度外,还应在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让读者如观花赏景,每走一步皆能心生赞叹,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注意伏笔的设置。

在这里,也许有同学要问了,什么样的文段才称得上是伏笔呢?其实,所谓伏笔就是文章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的某一段所埋下的线索。伏笔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文章开头,一是在文章中间。同学们在写作时,如果能用好这一写作技巧,便能使作文收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可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巧设伏笔

在记叙文中,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作者往往会利用对环境的描写和渲染来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散步》一文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颇有生机的环境描写,便为下文作者看到一家人散步后对人生的感悟埋下了伏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描写人物言行举止巧设伏笔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往往会利用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设置伏笔,从而收到既塑造人物形象,又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表达效果。如在《羚羊木雕》中,当妈妈问“我”木雕的去处时,文中写到“‘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这句话便为下文中作者已将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埋下了伏笔。

三、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巧设伏笔

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它能丰富人物形象,进一步展现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细致刻画人物心理,为故事发展变化起到一定的提示和暗示作用。我们仍以《羚羊木雕》为例:“‘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其中,“小声”就是对作者的心理刻画,而这一处小小的心理刻画,同样也为下文中提到作者已将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埋下了伏笔。

【现场佳作】

思 念

□宫凯雨

她,有一个“弯曲”的背影;她,有被岁月牵绊的白发;她,有一双深邃的双眼,一张长而瘦的脸上诉说着时光的“流淌”,而那身朴素而又温馨的衣服上显出了朴实与慈祥……她,就是我的奶奶。

虽然奶奶现在已经不在了,但在记忆中,她的背影总是让人觉得很寂寞:总带着一个蓝色帽子,佝偻的腰身随着奶奶的咳嗽此起彼伏,她总会在我放学的时候蹲在学校门口的一角。这,已成了上幼儿园时的我脑海中对奶奶的定格。

奶奶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傻”笑。那时,我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因为当时家庭收入不太乐观,所以我经常见不到爸爸妈妈,对他们年轻时的样子都是那样模糊。而奶奶在家里则担任了“保姆”的工作,虽然房子很简陋,但我并未感觉到它的旧。吃饭了,我和爷爷坐在一边,奶奶背对着厨房独坐一边,伴着难忍的咳嗽,身影显得是那么孤独。记得有次吃午饭的时候,我刚喝完一碗汤,就递给奶奶说:“帮我再盛碗。”“什么?”“帮我——再盛碗。”“嗯?”“帮我再盛碗!”见奶奶如此,我生气地大吼了一句。“哦”。她似乎终于听明白了,立刻给我盛了一碗,我头也不抬地接了过去。从那时起,幼小的我便觉得奶奶很笨,什么都不知道……

记忆里,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能听到她唤我的乳名。记得那次,我出去玩,刚走了一半,就听到她在唤我小名,我当时又好气又好笑,我能到哪儿去?总觉得她的担心是如此的多余与可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家的许多大事都是由奶奶一个人来背负的,在这种双重负荷的重压下,她的背渐渐弯了……

终于,在那个冬日的下午,晚归的我发现奶奶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周围站满了家里的亲戚,他们眼角噙着泪水。听妈妈说,奶奶因为哮喘发作已经去世了……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度回首时,心中仍有一份涩涩的酸楚,现在我才明白,当时傻的不是奶奶,而是我啊……

【教师点评】

作者借助成长中经历的琐事,展现了奶奶在“我”成长中留下的深深的印记。全文以小见大,通过几件小事的串联折射出奶奶对“我”深深的爱意;同时,作者在文中以伏笔“奶奶的咳嗽”“奶奶接送‘我上学”贯串文章,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奶奶的离世”是“我”成长中的“痛”,从而反思自我的行为读来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伏笔木雕刻画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木雕鱼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