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垛》的创作感想

2016-05-14 07:07曹志娟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麦垛立意构图

曹志娟

【摘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努力、知识、情感等等。在中国画中,人物画创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创作中会有很多困难的地方,立意,选材,结合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作中,更做好画前准备工作。本文只是对这次创作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如笔法,墨法,用色等问题。这次创作让我对中国画的学习、方法、对画面的控制与对物象的主观处理都有了新的认识。更明确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的方向。

【关键词】立意;取材;构图;技法;色彩

一、取材与审美意义

1、取材

国画的整个创作过程都要不停思考,不能马虎大意。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从小处着眼,整体是关键。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发现并在实践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水墨画一方面它在国画领域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从古至今不断传承创新着。它仅凭一个或几个人物间的瞬间动作,就能表达出当时环境及氛围,也是最直接易懂的表达方式。水墨画很不好把握,在纸张上以一定的墨色、水分、笔触来呈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我也对墨色做了一些变化。背景以麦垛(下图一)为主,顶部留有空白面积,两侧扩出去,使整幅画有扩张力,大气而自然,人物为中心,作品准备过程中,为了能得到更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不仅从网上找了大量图片,觉得还不满意又到农村找了真实场景仔细观察体味,并把场景细节拍成照片做成材料,关于麦垛,它虽然只是背景,但它在画面中占得比重最大,我也搜集了很多图书,背景的大麦垛结合自己儿时记忆并搜集了大量图片,翻阅了大量名师画册从中汲取对自己作品有益的东西,画出很多小构图来对比,再确定小稿,小稿确定好以后才开始正稿。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创作。写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介绍我的作品,更是梳理了我在创作中学到的知识,帮助我更好的掌握和运用。

图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自古便是一体,不分你我。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也只是画家表达情感的媒介。就艺术作品而言,任何作品都是要经过创作者搜集、整理、思想加工后迸发出来的。谢赫在《六法》中提出“气韵生动”乃第一评画标准。清人唐岱云:“气韵者非云烟雾霭,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就是说只有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作品才可以有气韵之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它渗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等。从而使作品渗入画者的思想,但不同于单纯看到的景象。古人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上一般借用某一事或某一物来抒发心中之情绪,体现出中国人含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创作过程中达到作品与人得精神上的交融是画家们所致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苏东坡曾为文与可的作品添加过评论,要讲求事物的生长规律不要“任性”发挥作画,做到心中有竹子,并对它的形象很熟,把握住它的一瞬的灵动,奋笔直书。

“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第一步”,生活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内心无法忘怀的。因此我取材于自己亲身经历感触深刻的家乡的事物——麦秸。那时候每家每户收完麦子也把麦秸收回家,堆成垛留着烧火做饭用,它可是很重要的做饭取暖的干柴,也是我小时候常在一起的“玩伴”。儿时村里没有电,放学以后就会坐在院子里或者草垛上写作业学习。这次作品中的主体我选择了小孩和麦垛。面对这样的场景,仿佛使人忘记了城市里的喧嚣与浮躁,让人无法释怀。所以这幅创作,我赋予了它更多真实的感情,更贴近生活,亲近内心最深处纯洁朴实无法忘怀的童年。

2、麦垛的审美意义

国画创作中很重视作画的构思,讲究在绘画落笔之前要先在心中“有数”和“深加工”后进行作画,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的情感沟通,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形象的塑造以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因而可以舍弃那些并不重要的,非重点的部分,过犹不及,尽量“单纯”的去处理画面。而对那些画面中的重点部分,可以深入刻画突出主题。

《麦垛》这幅作品以两个孩子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麦垛为大背景。表现的是孩子们在学习的场景,对场景的刻画也呈现出孩子们学习的环境的恶劣。可能孩子们只是为了为家里省些灯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坚持学习,给观者以简朴积极正面向上的力量。麦垛的表现我也尝试和好多种,最后我决定以许多的小笔触来塑造整个麦垛,组织不同的墨色,淡墨为主略施色彩,使画面更显深邃朴实。考虑到整幅作品的用笔基调,人物要结合背景笔触让它们有所承接。而就这幅作品而言,创作过程中锻炼了我对大画及主题画面氛围的控制力,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而言最大的审美意义。

二、绘画技法与色彩基调

1、构图

中国画中的构图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当然根据绘画主题及画者想营造的气氛结构也有其特殊性。这幅作品中我选择了“单纯”的构图方式。即以麦垛为大背景,占画面的主要面积。作品上方留有少量空白为天,下方坐着两个小孩子,几只鸡在觅食。以这样一个“纯粹”的事物表现作品主题,更增添了生活气息。

2、技法

谈到技法就不得不说说用笔与用墨,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非全盘抄袭,加工整理而高于生活。绘画中的用笔也是围绕着作品本身的笔墨与形象的关系而定的。

(1)用笔

明清文人画,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讲究程式的正统派,像董其昌和“四王”等提倡的画风;另一个则是野逸派的作画风格——写意,有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等等一直到吴昌硕。尽管两个派别好像各自有自己的见解,互相不服从对方。从根儿上他们都是从董其昌的绘画思想中继承出来的。如八大等。董其昌曾说过自然就是自然,山水不能和自然比较哪一个更丰富多变,而自然的山水也不能和画里的山水比较,画里的山水更有墨韵。不一样但是互相为依托。明清画坛主要追求笔墨的发挥,即笔墨成了绘画的中心要求,而忽略了形象的塑造。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山水画中的皴法也都是根据自然中的景总结出来的。而在我的作品《麦垛》中对于麦秸垛的塑造我也根据它本身的生长和堆放形态,摸索出一种属于自己特点的笔法,表现出一种源于生活的用笔效果。

(2)用墨

在用墨方面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墨,在表面上看只有一个黑色,但是它与水的融合回发生奇妙的变化,不同的量会有不同的灰色出现,当把这项不同层次的灰色组合在一起它就“活”了。在作画中要遵循它的画法不能乱画,否则整张画的效果就没什么可看的了。即用笔表现出的不同墨色应分出浓淡干湿,如果纸上一片灰墨或一片黑墨,没有区分,没有层次,这画也就是失败的了。因此作画中应区分出墨色,根据作品需要的虚实得当,生动有机。

3、关于色彩的使用

古代画坛千古传承下来也都有它的规则。大家都听过墨分五色,焦浓重淡青,设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设色多法各视其宜。所以这幅作品以墨为主略施淡彩。色是“补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好处”麦垛以赭黄为主基调,在水墨的基础上施以赭黄更烘托了画面的气氛。

三、启示

1、我发现日常的练习和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应及时把手机到的素材、灵感变成小稿,做出草图加以修改整理,来提高创作能力。

2、作品中应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感人,材料取自己熟悉的事物,要言之有物,忌浮夸。

3、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习书法,总体上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中国画不但可以表现出一个画家的精神世界,还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予我们的不单单是伟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力量!

猜你喜欢
麦垛立意构图
麦垛
麦垛
白羊进城
因为纪念
说“立意”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