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积区博物馆馆藏实物看宋代砖雕艺术

2016-05-14 14:36党丽娟
丝绸之路 2016年8期
关键词:砖雕宋代艺术风格

党丽娟

[摘要]我国砖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富有民族特色,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承载着各个时代的传统文化。麦积区博物馆现藏有宋代砖雕共64件,这些砖雕均出土自本地宋墓,其风格与宋代绘画相近,形象精美。砖雕制作者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纯熟的刻画刀法,使绘画与雕刻达到了完美与统一,将古秦州砖雕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堪称同类砖雕中的精品。

[关键词]宋代;砖雕;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55-02

麦积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大门”,地处陕、甘、川三省之要冲。宋代,麦积区为秦州辖地,是秦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当时该地域的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产品相对丰富。

我国最早用砖是在战国时代。西汉时,宫室建筑普遍用砖铺地。东汉时,砖在民间已被广泛使用,且成为修建墓室的主要用材。东汉以后的墓砖有花纹砖和索面砖,还有刻印各种图像的砖,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宋代,由于丧葬习俗的改变,以俑随葬的情况大大减少,而作为墓室装饰的砖雕艺术却有了突出的成就。根据对宋墓资料的初步了解,使用砖雕壁画墓的主体正是社会的中下阶层。这批材料着重体现着民间层面的文化艺术和行为观念,对它的解读必将弥补历来对民间层面的社会史、文化史和美术史研究的不足。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砖极多,砖上的图像、文字,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艺术都有重要价值。

一、宋代砖雕常用的题材

继汉、唐之后,宋代墓葬装饰发展到又一个高峰,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作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宋墓墓室中,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麦积区博物馆现藏有宋代砖雕共6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7件,二级有2件,三级6件。这些砖雕出土自本地宋墓,多是民间工匠所为,是大众艺术的代表。宋代墓葬装饰的题材内容十分繁杂,可以说是历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后,墓葬装饰题材的一次总的融合与爆发,其中,许多内容是历代传统墓葬装饰题材与宋代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样式。

从麦积区馆藏的这些砖雕中可以看出,宋代砖雕常用的题材有花卉,如牡丹花卉图案砖雕;男女侍从,如侍女托盘图砖雕;孝行故事,如闻雷泣墓图砖雕库马图,如侍从牵马图砖雕;乐女,如彩绘乐伎击鼓图砖雕;山水风景,如太阳出海图砖雕启门图,如妇女启门图砖雕;书法,如回字文朱书楷书地券砖;仿门窗图案,如门扇图案砖雕;生活场景,如侍女推磨图砖雕等。这些题材大多寓意吉祥,以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反映家庭生活及世俗观念。这些寓意及相互关系反映了民间信仰及观念,它糅合了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佛教的轮回因果报应观念和民间道教的鬼神观念,体现了一种有别于前代的具有世俗情结与人间情怀的生死观,它对死后世界的具体描绘是宋代民众理想生活样式的折射。例如在墓葬中出现的孝行故事,它的出现是与宋代的伦理道德与观念信仰分不开的,用孝行故事来代替溢美之辞,表达的是死去的墓主具有这种孝的品德,是对墓主的赞誉,同时也是墓主能够引度升天的原因。同样启门图也是一种对墓主死后进入天堂乐土的暗示,死者可以由它进入生者的世界,也可以进入死者的世界。

二、宋代砖雕中的戏曲文化

麦积区博物馆馆藏有七块戏曲砖雕,是1985年在麦积区伯阳镇南集村一处宋墓出土的,上刻有器乐伴奏、人物演唱、舞蹈等戏曲表演的图像内容,这些砖雕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根据砖雕上所绘的幕布及人物表情分析,这是戏曲演唱已进入高潮阶段的表现与反映。演唱者扮一女角,形象似一贵妇人,约为戏曲中的装旦角色。在多种器乐的伴奏中进行念、唱表演,以委婉悦耳的唱腔,在变化丰富的乐调中娓娓诉唱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旁女侍端盅侍奉,扮演贵妇的侍女丫鬟。击鼓女伎不仅要敲击鼓点,而且承担部分唱词、念白,其形式颇似现在的木偶、皮影戏班一人多用,在演唱的同时,又兼伴奏器乐。其余奏乐者各司其职,全神贯注融入变化丰富的乐调之中,这些无声的器乐更胜有声,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尤其击腰鼓男伎,在敲击鼓面的同进进行舞蹈表演,约为戏曲中原始的做、打形式,其激情欢快的表演极大地增强了演出气氛和戏曲演唱效果。砖雕中出现的乐器有板鼓、拍板、笛、箫、笙、腰鼓、方响,这些乐器均为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乐器,表明在当时的戏曲演唱中,唱腔变化丰富需多种乐器来完成。砖雕中人物的念唱做打和有机结合的歌舞表演,以及种类丰富的伴奏乐器,是构成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刻画人物层次分明,表情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戏曲场面。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文化的繁荣。盛行于都市村镇的“瓦舍勾栏”中,“百艺群工,竞呈奇伎”,众多身怀绝技的艺人在此进行百戏演出,吸引富室儿郎或王孙公子纳钱观看。此外,又有艺之次者——进不了勾栏的“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他们漂泊不定,只能在路边、街头作场表演。南集墓砖雕人物服饰艳丽,考究的幞头,高档的器乐,以及高悬的幕布,表明其戏曲演出是在“瓦舍勾栏”或“露台”中进行,这与墓主富足的身份极为符合。这可能是一支曾经活跃于秦州地方的职业演出团体,他们具有精湛高超的戏曲演唱水平,同时享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他们戏曲演唱的精彩片段被模刻成雕砖嵌入墓壁,使生前痴迷戏曲的墓主人亡故后用以阴世享用,这种做法在宋金时期的西北广大地区十分盛行。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开始萌芽了。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中国戏曲的发展,自先秦至隋唐五代,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戏曲真正形成于北宋,完善于金元,提高于明,变化于清。

南集村墓葬所处的天水地区自商周起,秦人在这一地域范围成长壮大,劳作之余,山歌、民谣、传说等在秦人雄厚的音腔中高声吼叫或轻吟慢唱。汉唐以来,秦声小曲散乐在这里传唱不衰,百戏、歌舞戏等演出盛况空前。北宋是我国戏曲真正形成的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的精华相互兼容吸收,并与叙事文学结合,汇合后升华为高度综合性的中国古代戏曲。秦州是北宋西北的边防战略重镇,又是宋代商贸流通的货物集散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宋代在这里设立茶马互市的榷场,手工业、商业发展快速,经济十分繁荣。《宋史》载:“至和三年以银十万两市马于秦州,岁以为常。”《直隶秦州新志》载:“熙宁以来,成都府、秦州皆有榷茶司。”秦州经济的繁荣,带动促进了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民间表演艺人汇聚于此,卖艺谋生,戏曲演唱的氛围极为浓厚。在天水境内的麦积区、秦州区及清水县等地区,相继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戏曲雕砖文物,表明北宋秦州地区的戏曲演唱十分盛行,分布范围广泛,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一种地域自然形成的艺术形态,秦地流传悠久的“秦声”在北宋时期各种表演技艺的影响综合下,融汇到秦州地区的戏曲演唱之中。南集墓雕砖戏曲演唱的内容,显露出古秦州早期秦腔演唱的一些元索和成分,天水地区西秦腔艺术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三、宋代砖雕中的服饰文化

宋代,以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理念,受此影响,形成了强调理性之美的服饰风格。和唐代相比,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使得宋代服饰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宋人一改唐代华美、瑰丽、生气勃勃的服饰风格,宋人的服饰十分拘谨和质朴,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淡雅恬静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追求简朴。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着装只需洁净,并不刻意追求新颖。

从砖雕上的男女侍从、官伎、乐伎的服饰上可以看出,宋代服饰典雅、质朴、严谨含蓄。普通妇女服装大多上襦下裙,上衣大多为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如彩绘侍女端盅图砖雕,浮雕彩绘一女侍,头两侧饰有小椭圆形发髻,上系条形桔红色发带,着黄色抹领圆衬衣,外穿短博蓝衣衫,下施以白长裙。

四、宋墓砖雕艺术

宋代砖雕大多是依据画范进行平面浅浮雕,即以画范为模在砖坯上压出人物形象粗胎,后在略凸出于浅地的人物轮廓上进行剔刻,由于其构图基本是在绘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其特点与宋代绘画相近,形象流畅精美。南集墓彩绘砖雕是将戏曲演唱的情景在朴实无华的素面青砖上绘图、模勒、刻制为砖雕,在修砌墓室时镶嵌入墓壁。墓葬砖雕工艺以平面浅浮雕或高浮雕等形式为主,既以画范为模在砖坯上压出人物形象粗胎,然后在略凸出于浅地的人物轮廓上,以刀具作阴线剔刻。南集墓砖雕构图饱满,布局严谨,采用平面浅浮雕的技法,其雕刻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逼真,表情生动。服饰衣褶清晰自然,脸眉点染传神,显系出自名师画样精雕巧刻而成。刀迹古朴厚重,层次分明,尽显刀劈斧凿的金石之韵味。从艺术水平来说,人物神情的塑造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吸收传统绘画、剪纸等艺术精华,既简练古拙,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砖雕制作者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纯熟的刻画刀法,使绘画与雕刻达到了完美与统一,将古秦州砖雕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亦堪称同类砖雕中的精品。砖雕题材中蕴涵着关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更是进行历史、考古、戏曲、服饰以及美术史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砖雕宋代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