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线上、线下知识共享网络分析

2016-05-14 20:55钟琦李骁
现代情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

钟琦 李骁

〔摘要〕团队知识共享对提升团队的效率至关重要,如何促进团队知识共享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及对比研究,并进一步对情感信任这一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通过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线上知识共享行为与线下知识共享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与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方式更有助于提高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情感信任会同时对线上与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相比较而言对线下的共享行为影响程度更大。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线上;线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43-08

〔Abstract〕Team knowledge shar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am,how to promote team knowledge shar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resent.This paper took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team of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from online and offline,and further to the influence factor-emotions trust deeply.Analyzing the survey which was collected was based on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nlin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and offline has correlation in a certain degree;Compared with the offline,online ways have a better resul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members;Emotional trust would be positive influence on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online and offline,but greater in offline.

〔Key words〕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 team;knowledge sharing;SNA;online;offline

随着知识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团队如何积累与共享知识也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社会网络视角为知识共享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1],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的情况会影响到团队中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团队的知识共享也必然和社会网络有着紧密的联系[2]。一方面有助于从社会性这一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团队知识共享;另一方面也为团队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为改善团队内的知识共享提供有力帮助[3]。

然而,团队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率的知识共享存在的一定的困难。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普及,逐步出现了两种现象:实体社会关系的虚拟化和虚拟社会关系的实体化,传统社会网络从单纯的线下变成了线上与线下的叠加。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知识搜寻和知识分享[4],但是并没有科学的被人们合理的利用,目前,将基于社会网络的线上知识共享模式和线下知识共享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另一方面,知识共享受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影响,其中,情感信任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内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及对比研究,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进一步对团队知识共享行为的情感信任因素进行研究,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相关研究概述及现状

11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团队知识共享

团队知识共享的主体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网络[5]中,知识共享是一个动态的、团队成员与知识环境互动的过程[6]。为了能够全面地研究和把握团队知识共享,应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团队知识共享进行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因组织内的知识流动而产生了联系,每个人都是作为网络中的节点向其他节点传播知识,因而呈现出了网络化的形态,要研究这个社会网络需要从网络密度、关联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结构洞来进行分析,由此将说明该网络的特点和规律。Rong-ying,Zhao[7]等人以某技术开发公司的三个部门为研究对象,以QQ群消息记录为数据收集的基础,通过网络密度、社群图、中心性、结构洞等指标的分析和各个团队彼此之间联系的紧密度,找到了各自的核心人物以及中间人物;赖文华、叶新东[8]等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绘制出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各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网络的社群图,并计算出了该知识共享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9]、小团体等指标,从核心人物、小团体的建设、吸纳孤立者等。可以发现,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团队知识共享的线上线下模式

电子商务领域认为[10]:只要是依托互联网而进行的任何活动都算是线上活动。左美云[11]等人将“线上互动”定义为: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针对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发帖、回帖和一起完成社区任务等方式所开展的彼此沟通的行为。李国鑫[12]等人认为“线上互动关系”是虚拟社区成员通过参与社区内容活动(例如发帖、回帖和跟帖等方式)而与其他成员的参与行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

本文将“团队知识共享的线上模式”定义为:在由团队内部成员所构成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社交平台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基于在线社交平台中的交流与沟通、集体讨论等方式所发生的知识发送和知识接受的行为[13]。

电子商务领域认为:所有传统的交流沟通,不依托互联网络而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是线下活动,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左美云等人将“线下互动”定义为: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在虚拟社区网站之外的互动与沟通活动,如利用虚拟社区之外的微信、腾讯QQ等即时通信工具,通过电话和聚会等的沟通行为。李国鑫等人认为:线下互动关系是指虚拟社区各成员通过社区网站之外的互动和沟通(例如聚会、腾讯QQ等)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本文将“团队知识共享的线下模式”定义为:团队成员在其所组成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社交平台之外的互动与沟通。

基于在线社交平台的知识共享,共享的内容可以被存档,以便日后查找。线下的沟通也能传递更多的知识,当陌生的关系渐进为紧密的线下关系时,团队内部成员将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知识传递。因此,将线上与线下的团队知识共享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其优劣互补,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提高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率。

2模型构建

21线上方式的数据收集及矩阵构建

本文选取由东北财经大学某老师门下的所有研究生所构成的QQ群——陈老师在读群为研究对象。该研究生科研团队共有30人,其中教师1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22人。根据QQ群聊天记录的情况,选取的QQ群即时信息是从2015年2月27日到2015年5月27日的,在样本数据中删除了无效和冗余信息。此QQ群的消息记录共被划分为30个话题,本文将这些话题共分为4类,分别为知识类、通知类、休闲娱乐类和其他类。在有人回应的25个话题中,知识类话题有8个,通知类话题6个,休闲娱乐类话题有4个,其他类话题有7个。本文的数据收集仅针对知识类话题进行。

知识共享密度用A来表示。a表示某一个话题,i和j分别表示QQ群中的任意两个成员。aj表示成员i在话题a中出现的次数,aj表示成员j在话题a中出现的次数,成员i和j之间的知识共享密度Aij是成员i和成员j共同出现的所有话题a中出现次数较少的数的总和。公式如下:

Aij=∑min(aj,aj)(1)

成员i和成员j之间的知识共享密度A源于下面的假设:若成员i和成员j在某一个话题中同时出现,是因为他们都对此话题感兴趣或者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他们在生活中彼此熟悉。用数字代替各个成员,故对该研究生科研团队中的30名成员进行了1~30的编号。

22线下方式的数据收集及矩阵的构建

本文在进行“线下团队知识共享”的问卷调查时,问卷发放对象应与线上方式的研究对象保持一致。

知识共享密度用A来表示。i和j分别表示研究生科研团队中的任意两个成员,Aij=1表示该研究生科研团队中的成员i在调查问卷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分别选择了该学习团队中的另一个成员j,则说明成员i与成员j之间存在知识流动,否则Aij=0,说明在成员i和成员j之间不存在知识的流动。表达式如表1所示:表1线上知识共享矩阵(二值)

3团队知识共享的线上线下网络分析

31线上线下的社群图分析

社群图由多个点(行动者)和多条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构成,表达各点之间的关系模式,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可视化工具NETDRAW绘制出社群图。在该社群图中,每一个正方形代表一个节点,代表该团队中的一个成员,每一个节点的分布代表了其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节点之间的线条的粗细代表了两个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密度,节点之间线条的长短代表了两个人之间的紧密度,图中所示的孤立点标注在左侧。

为了直观地、清晰地观察研究生科研团队内的情感关系情况,以前文构造的情感关系矩阵为依据绘制出该科研团队情感关系网络社群图。如图3所示。

32线上与线下知识共享网络对比分析

321线上与线下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及内在影响因素,因此,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方法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研究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计算线上的知识共享行为与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关性。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线上的知识共享矩阵和线下的知识共享矩阵之间是正相关的,相关系数为0222,Significa为0,即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

322线上与线下知识共享网络中心人物的对比分析

为了探究线上与线下团队中位于中心位置成员在网络中地位的不同,通过UCINET60分别计算出线上知识共享网络和线下知识共享网络中各成员的中心度,结果如表5所示。

323线上与线下知识共享网络孤立点的对比分析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线上存在五个孤立点,分别为成员5、成员8、成员10、成员22、成员30,而线下不存在。虽然在虚拟网络中,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但是对于不善于交流的人来说,他们处于网络的边缘,慢慢的转变为网络中的孤立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会受到情感信任的影响,会主动地像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进行咨询,使自己获得想要的知识。由此说明,线上方式更容易产生孤立点。

324线上与线下方式知识共享程度的对比分析

为了探究团队内部成员间的交流程度,发现线上与线下团队内部互动情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分别对线上的知识共享网络及线下的知识共享网络进行小团体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表6线上知识共享网络及线下知识共享网络的小团体分析

与线下的知识共享网络中所形成的小团体相比,线上的知识共享所形成的小团体中的人数更多,本文在理论上认为线上方式更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故由此得出,与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方式更有助于提高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4情感信任对线上线下团队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分析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个人动机)、人际关系因素(情感信任)、环境因素(社区氛围)和感知价值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已有文献,情感信任是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因素,会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14]。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那么他们之间必会有感情的投入[15]。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团队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任由认知型信任与情感型信任组成。二者都会对成员间的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成员的行动。多数学者认为当人与人之间彼此高度信任的时候,在他们之间知识共享行为更容易发生,人际信任即情感型信任与认知型信任会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团队成员的情感信任会对成员的线上和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线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较深,联系较紧密,就更容易发生知识共享行为,因此,情感因素就更容易影响线下的知识共享。本文将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

41情感信任对线下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为了探究情感关系与线下的知识共享是否有影响,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中的矩阵相关性对此进行论证说明。

由表7可以看出,情感关系矩阵与线下知识共享矩阵之间是正相关的,相关系数为0713,Significa为0,即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情感关系矩阵与线下知识共享矩阵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因此,得出两者在统计意义上是相关联的。

网络密度衡量的是团队中各个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为了研究该网络密度,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分别计算出线下知识共享网络的密度、关联度以及情感关系网络的网络密度、关联度。

从网络密度及关联度的测量结果来看,线上知识共享网络的网络密度明显高于情感关系网络的网络密度,而关联度低于情感关系网络的关联度,说明线上的知识共享行为会受到情感关系的微小影响,但是从网络密度来看,线上知识共享网络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故说明线上的知识共享行为会冲破情感信任的限制,在团队大范围内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线上的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受情感关系的限制不大。

5结论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研究生科研团队线上与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了量化研究及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对研究生科研团队内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线上与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次,从团队及知识的自身特征方面对阻碍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情感信任会对线上与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但情感信任对线下知识共享行为影响较大。再次,发现线上知识共享网络与线下的知识共享网络具有相同的中心人物;与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方式更容易产生孤立点;与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方式更有助于提高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广度与深度;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受情感信任的影响较大,但是线上的知识共享行为受情感信任的限制不大。

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率,一方面,要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共享,虽然在线社交平台在显性知识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隐性知识共享方面还需依靠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另一方面,增强团队归属感及目标认同感,是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前提,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帮助成员建立信任,对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研究团队成员结构相对稳定的、且固定来自同一区域的合作团队,对于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区域乃至全国各地的情况没有涉及。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其他院校进行合作与交流,跨地区的团队知识共享是何种情况,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Wang S,Noe R A.Knowledge sharing:A review and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2):115-131.

[2]AthanassiosJimoyiannis,Panagiotis Tsiotakis,Dimitrios Roussinos.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presence in a community of educational blogging[J].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Smart Education,2013,10:15-30.

[3]CHEN Z J,LEUNG K.The effect of team conflict and task type on team knowledge sharing through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C]∥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ICIME),2010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0:492-496.

[4]Shih M-H Tsai H-T Wu C-C.A Holistic Knowledge Sharing Framework in High-tech Firms:Game and Co-opetition 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36(4):354-367.

[5]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4.

[6]陈晓莉.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8-10.

[7]Rong-ying Zhao,Bi-kun Chen.Study on enterprise knowledge sharing in ESNperspective:a Chinese case study[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7:418-430.

[8]赖文华,叶新东.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98-100.

[9]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7-240.

[10]郑文军,徐龙,李博.线上线下同价背景下强势零售商开辟网络渠道的效果分析[J].系统工程,2014,(6):105.

[11]周军杰,左美云.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6):185-188.

[12]李国鑫,李军,陈易思.虚拟社区成员线下互动对线上知识共享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0,(9):1388-1390.

[13]Chechen Liao,Fang-Chi Hsu.Explor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3,37:891.

[14]Chen C,Hung S.To give or to receive? 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 amp;Management,2010,47:226-236.

[15]Ford D.Trus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key to success[EB].http:∥www.business.queensu.ca/kbe,2010-01-20.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