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016-05-14 17:31苟爱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苟爱萍

摘要 阐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结合对美术院校100名学生进行的关于使用互联网情况的问卷调查,以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分析高校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整体状况,论述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陕西地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004-04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被称之为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快速与便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及交际行为模式。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界限,使人们的交际与交流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自由浏览各种信息,发布个人意见,收发邮件,查阅和下载所需资料,甚至进行跨界交友。互联网不仅成为地球人交流的巨大平台,而且成为全球性的资源库,互联网给予人们以崭新的生活方式。当然,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之时,也显示出它的不确定性,互联网存在隐蔽性、虚拟性以及多元性。互联网信息良莠混杂,在虚拟世界中存在不法行为,会对人们造成伤害。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面临许多困惑。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挑战与冲击。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使用群体之一,学生通过互联网快速接收到大量信息,互联网的多元信息及其传播和影响力度,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易变与复杂的趋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与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不合节拍。在互联网时代,极端宗教势力以及反华势力也通过网络传播一些煽动信息,影响学生群体以及社会的稳定;西方自由思想的传播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力也不容忽视。这些信息的传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头脑,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压力。

中小学阶段是美育素质养成的黄金时期,美育素养应当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就已初具基础。中小学阶段如果加强学生美育素质的培养,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良好构建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学阶段对升学率和学习成绩单方面的偏重,使美育失去应有的位置,美育在中小学阶段是缺失的。美育素养的缺失,不仅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感悟性的缺乏,也增加了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大学阶段本来是提升美育层次的阶段,结果高校却不得不为学生补课,弥补中学阶段美育素养的不足。

这种状况的存在,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和大量传送以及信息的良莠杂糅,容易影响、改变甚至扭曲学生脆弱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生如果长期接收有害的信息,加之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建立完善的美育素养,抗干扰力不强,对信息的判断、分辨能力不足,思想就易被干扰而产生不良情绪,有时还可能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互联网中还存在扭曲我国传统文化的信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宣传,试图颠覆我国的优秀历史传统,抹杀人们心中的圣人和英雄形象。各种难以分辨真伪甚至可能是虚构的信息,正在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在心中生根发芽,从不同程度层面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既具有优势也具有劣势。由于网络的存在,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互联网开阔的视野,使得各种资源能够更快速地被拥有,多样化的资源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的快速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语言与工作方式更具亲和力,便于与学生较好地交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思想教育在取得优势的同时也伴随劣势。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的资源可能更丰富,信息获取量更快、更大,教育者在信息的运用与选择上有可能不具有优势,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度。

2 高校学生使用互联网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从宏观层面来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量增加;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广泛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变得形式多样,相互之间的认知度也随之变得模糊不清。在虚拟世界与“我”互动的他(她)和在真实世界了解的他(她),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她)?

针对互联网在高校中百分之百的普及,笔者将100名美术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本次调查通过填写调查表的方式,以下图表是调查后部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

根据图1可知,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比较长,网龄较早,将近一半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长达5年以上。可见,网络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交际等方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者应当重视互联网的作用,恰当使用互联网的优势,规避网络弊端,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根据图2可知,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不够明确,45%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打发时间或者觉得无聊而随便浏览网络信息,只有少量学生是为了学习和联系好友。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有将近一半学生使用目的不明确,只是随便浏览信息,而盲目浏览信息还会接收到一些不确定信息,这些不确定信息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危害性,可能对学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图3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可上网对学习会产生一定影响。网络非常有吸引力,因为网络上的资源特别丰富。在互联网上,能够不出门就知晓天下事。但是,长时间段的持续上网,由于得不到恰当的休息,不仅给现代人带来诸如亚健康等身体问题,还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因此,应当将学习时间与网络浏览时间合理分配,才能会使学业与上网互不冲突。

从图4可知,大部分学生上网首先选择打开浏览器,可能为了查资料,也可能查看某类信息或者是看电影、电视剧等。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社交聊天,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是为了玩网络游戏。首选打开浏览器的人数较多,在浏览器中可以收获很多信息资源。但是,浏览网络资源时,应当避免进入不良网站。网络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检查网站内容,避免不良网站内容毒害和伤害到青少年。

图5中数据说明,对网络发布信息的可信认知度与不可信认知度的认知比例分别占41%和39%。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为中等,这部分学生对网络发布信息的可信认知度与不可信认知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持与否定。因此,总体而言,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可度大于不认可度。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对互联网可信任度的认可总体上是正面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在互联网中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的79.6%。2014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31.7个百分点。”“从年龄分布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大,为49.6%,较去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而6-18岁群体比例有所下降,尤其是6-11岁青少年占比从去年的11.6%降至7.5%,下滑了4.1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整体对互联网的使用不仅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依赖和信任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当重视互联网的作用,更需要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向心力。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吸引学生的地方不仅是互联网的时代性,还包括学生对地域文化资源厚重历史积淀的渴望了解。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尤其缺乏对各种地域文化资源的了解与学习,他们非常渴望去接触这些尚未接触过的地域文化资源。因此,将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紧随互联网的时代性,而且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和逐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阶段。3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举措

文化具有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那么,何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不仅是一个空间文化的概念,也是历史文化的一种集成。”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何为地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思想境界、信仰追求、价值取向、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是该地域所特有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资源结晶。”陕西省是高校教育大省,大专院校林立。同时,陕西省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大省。陕西地域文化具有五条优良传统: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秦地的进取、果敢精神;汉唐的兼容并蓄和博大宽厚;务实的地方文化传统;淳朴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从资源上来说,陕西是地域文化资源强省,包括丰富的史前文化、炎黄文化,周秦汉唐的哲学、伦理、艺术、宗教以及科技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资源。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不应被忽视,应当被挖掘、被继承与发扬。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应该成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创新的文化源泉。

那么,如何实现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具体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注重校园文化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两个理念的文化引领:一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精神引领;一是地域文化资源的校园网络导向作用。其次要抓四个板块: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外的教与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与时俱进;三是文化实践活动的校内与校际;四是关注女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陕西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应当融入两个理念和四个板块之中,发挥其巨大的文化熏陶作用。

两个理念的文化引领

1)校园文化氛围的精神引领。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形成,蕴含了数千年以来先辈人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在校园整体文化氛围的宣传中融入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宣传内容,陕西地域文化资源必然会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在润物无声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陕西高校的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秦地文化的感召,而以自己浸润在如此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而自豪,这就是陕西古老文化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之心。陕西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如果拥有这样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拥有秦汉人文化传统与人文素质的学生当然是优秀的接班人,也将成为富有秦、汉、唐博大、进取精神及凝聚力的一代人。

2)地域文化资源的校园网络导向引领。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界限,成为速度最快、最便捷的传播媒介。高校内更应发挥网络信息的优势,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用校园互联网开设陕西地域文化专栏,并且链接其他地域文化资源网站,在网络层面加深学生了解和学习陕西地域文化知识的力度以及学习其他地域文化资源的宽度,增强主流校园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宣传导向。同时,充分利用其他诸如校内网络视频宣传栏、微视频、微信等传播宣传手段,促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地域文化资源视频的宣传,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传播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中生动的、美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个板块

1)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外的教与育。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内容滞后于互联网的时代特性,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需求还存在一些距离。将丰富而厚重的陕西地域文化资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会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弥补传统课堂说教性氛围,逐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师只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所掌握的地域文化资源扩充课堂内外的教学和引导内容,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常态化、多元化和多方位化。采取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相结合,将陕西地方文化资源的精髓、历史古迹、红色遗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资源融入,成为最贴近生活和最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

宏观教育需要在整体上结合陕西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展示,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微观教育是课堂之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将己融入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内化于行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访问以及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实地体验和学习地域文化资源。微观教育可以多渠道,灵活选择不同方式,比如实地考察、参观文化场所、实地采访民间艺人、田野体验文化村镇、在文化村镇动手进行亲身实践探索等。在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参观和走访陕西地域文化遗址遗迹,使学生获得内心感悟,不仅提升审美感悟力,也吸纳陕西地域文化的内涵精华,课堂外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凝固的文化资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2)文化活动的校内与校际。陕西地域文化资源是陕西地区厚重人文精神的印记,是陕西历史文化传承的物化与精神的记忆,也是陕西地区文化生命的延续。通过将优秀的陕西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校内文化活动以及校际交流的文化活动中,举办富有陕西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层面突出陕西地域文化的引导价值。在校内和校际分别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活化学生的内心,逐步产生心灵震动,激发学生对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入学习和弘扬兴趣,在活动中实现陕西地域文化资源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结合,对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巨大价值。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部分海外的留学生,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在各类活动中要增加富有陕西地域文化包容性的内容,诸如汉唐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这些内容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阶层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个性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的内容。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之中,相互之间也可以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气质,有益于形成相互尊重与包容、相互学习和接受的心态,有助于克服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以陕西博大宽厚的地域文化精神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消解偏激认识,化解极端思想;倾听不同学生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文化精神需求,畅通诉求渠道,满足合理诉求;开展丰富多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审美实践活动,用融入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审美实践活动认识美、传递美、拥有美,进而创造美。

3)关注女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互联网时代,高校女生的生活环境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是高校较少开展有关女生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是文艺作品中尤其影视作品中宣扬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大量男性与女性地位悬殊的爱情故事。故事原本是美好的,但是也会对女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女生对故事产生视觉幻觉,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将关注点完全转向对外貌的极度关注,忽略了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一些女生更加重视物化的交际方式,在选择对象上偏离了轨道。在高校女生中流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调侃性语言,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女生在婚恋观上的选择。目前,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确实不利于女生的教育,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校女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将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中有关女性的文化资源融入女生的培养中,关注女性学生,举办富有陕西地域文化韵味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女生作为“半边天”,其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素质。关注女生的精神需要,重视女性教育,从生命意识、性别意识、形象礼仪、交流沟通、自我认识、文化熏陶、心理健康及沟通能力等方面重视女生的主体性价值,提升女生整体文化素质,关注女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重点关注女生职业理想、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引导女生建构正确的恋爱观、伦理观、教育观以及自强独立意识。

4)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与时俱进。教师还需要转换思维视角,需要从教学者转变为教学者、学习者和参与者,转变思路,从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贴近和理解网络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思维方式,以便取得更好成效。课堂教学更需要将生动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方式选择在大框架之下的小格局变化模式,课堂教学是集新颖性、生动性、趣味性与学术性的整体展现。另外,还需要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具备应有的政治素养外,还应当成为网络应用的高手,不能只满足于对网络的简单认知与操作,需要熟练使用网络工具。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更需要随时更新理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水平,成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料人才。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