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016-05-14 01:40杨基玉
新教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算式创造性小朋友

杨基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寓于教学的全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鼓励学生多动脑,教会学生怎样想。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促使学生能力发展展开探讨。

一、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素质的成分之一,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与催化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一种能够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成学习的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和愿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一课。笔者先用卡片出示一组计算题,要求学生迅速口算,对于最初的几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题目,学生纷纷抢答,且正确率高。当学生沉浸在自我满足,欣喜于自己的表现时,笔者突然出示算式“28+37=?”。笔者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计算时的思考。这时,学生各抒己见,广泛地展开讨论。有的学生按照笔算的方法在大脑中摆个算式,从低位算起;有的学生先算20+30=50,8+7=15,再算50+15=65。笔者对想出不同方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再告诉他们:“这道题还有更简便的口算方法,即28+30=58,58+7=65。”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首先,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为地制造认识冲突,将课题教学巧妙地融于问题情境中,毫无疑问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力求打破常规,不拘泥、不守旧,寻求新的角度,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的思维是全新的,具有批判性、广阔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等特点。凡事多思、多想,从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获得成功体验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敏捷,才可能进行创造。因此,发挥评价的作用,把激励带进课堂,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和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

对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见解,发现问题、完成练习等,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如“真不错”“你说得太好了”“别紧张,再想一想,老师知道你能行”等。对于未获得成功的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指责,在他们的解题思路中,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分,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纠正错误。

例如,教学“被减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一课。笔者在出示“403-158=?”后,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有位学生板演这样列式(图1)。

这时,班上有个别同学发出唏嘘声。笔者问:“看来大家都挺有想法,再仔细观察,看一看有计算正确的步骤吗?找一找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是错误的?”板演的学生眼前一亮,也积极加入“寻找”的队伍中。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个位、百位计算正确,十位点了退位点却忘了退1。”笔者:“是呀,被减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中,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又需要从百位退1。这位同学只是在十位上点了退位点,却忘了退1再减。”通过这样纠错、发现的过程,学生们对于被减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纠错中不但要发现他人解题中的错误,更要发现其中正确的地方。这样的处理,既教育了其他学生,又给了板演的学生争取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新知或遇到解题困难(挫折)时,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努力探求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式

“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苏霍姆林斯基)可见,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实践,需要学生亲身经历。虽然现代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但无论问题情境设计得多么完美、新颖、生动,学生只是从大屏幕中,以及教师完美的叙述里去模拟建构,抑或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对照、类比。学生如果没有在数学活动中亲身体会,理解也难以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操作中创造性地发现真理。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面对二年级的学生,笔者让他们从动手实践中感知———先让学生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看看结果怎么样?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再抽象到算式。接着把12块小木块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学生都能想出正确的结果。这时,笔者又进一步提问:把16块小木块也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结果剩下多少个?有些学生顺势就说剩下6个,有的学生不同意,便产生了分歧。笔者请学生具体分一分,让实践来证明谁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归纳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以上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看到了自己创造性的“发现”,无不为之动容。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真理,培养了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县岚城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算式创造性小朋友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找茬儿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