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中落实

2016-05-14 08:53秦丽丽关心张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服务队志愿方案

秦丽丽 关心 张洁

《北京市关于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应分别完成不少于5个工作日(40小时)的社区志愿服务,课余、假期共计2学分。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会关心社会并能够主动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基于此,学校制定了如下实验任务与步骤。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一)明确主题

教师抛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周边社会的关注,并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服务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关注社会并确定服务的主题,明确服务的对象、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二)走访调查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走进社会了解情况并设计访谈提纲,指导学生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归纳,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学生学会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方法,设计有效的访谈提纲,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等,并能够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初步活动方案。

(三)设计服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设计服务方案。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工,并组织各小组汇报服务方案,教师从整体和细节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再次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服务方案。

第二阶段:服务社会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如何进行志愿服务。教师从道德礼仪、出行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以及设计的服务方案进行志愿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对服务效果进行反思。学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不足,讨论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志愿服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新的课题——固定而长期的服务与短期临时性的服务在效果上的差别。

学校通过“红、黄、蓝、绿、橙”五种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服务功能。“红色温暖帮扶”志愿服务队在节假日为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照顾他人,培养了高尚的情感;“黄色双语导游”志愿服务队到钟鼓楼旅游景点进行双语导游,不仅可以帮助外国游客了解北京,为北京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增加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蓝色学校校园”志愿服务队通过在学校日常管理以及大型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锻炼学生的能力;“绿色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通过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为地球赢得更多的绿色;“橙色身心健康”志愿服务队通过观察、了解周围的同学,为有烦恼的同学排忧解难,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向学校心理教师报告。

刘 玲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其中,《志愿服务手册》提倡的志愿服务精神与课程中“社区服务”核心精神一致,这就为《志愿服务手册》提供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契机。不少学校把《志愿服务手册》作为实施社区服务的重要课程载体,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有的学校还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这使得《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实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猜你喜欢
服务队志愿方案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烂脸了急救方案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我志愿……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春运路上的“花甲服务队”
“五老”志愿服务队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