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阅读让阅读教学更立体

2016-05-14 13:47刘玉娟梁秀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串珠立体红军

刘玉娟 梁秀桥

类文指的是在某方面具有联系性的一类文章。类文阅读指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整体推进,学习同一类文章。类文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课本与课堂的束缚与限制,使阅读教学更立体、更丰润,可以促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类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线串珠式

所谓“一线串珠式”,就是以几篇文章的联系点为线索,对这类文章进行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冯骥才的《珍珠鸟》《捅马蜂窝》《歪儿》都是叙事散文,三篇文章在结构、叙事方面有着明显的共性。一是结构相同,“叙事+哲理”是其基本特点;二是叙事部分都有美好的境界,由美好的境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哲理。因此,可采用“一线串珠式”教学策略来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让学生思考这三篇文章之间的联系点,初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然后,从联系点切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他的人生感悟传达给读者的。最后,归纳三篇文章的传理之法,让学生交流对作者所表达的3个哲理和人生感悟的理解,培养学生读人识文的能力。

通过扣住“由美好的境界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哲理”这个关联点,学生既可以归类揣摩出作者是如何传理的,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无论对促进语意还是促进语用的发展,“一线串珠式”策略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揉读融合式

“揉读融合式”策略就是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揉进其他篇目的内容,以起到对这一篇文章或深化、或解释、或延展的作用,课堂由线性结构发展为立体结构,更丰满、更立体。使用“揉读融合式”策略时,运用联系的思维寻找有价值的揉融点是关键。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诗词一组”(《十六字令三首》和《七律·长征》)时,我们设计了三个揉融点。1.揉融读懂“磅礴”“逶迤”之意。教师引导:“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是什么样的?联系《十六字令》感受一下。2.揉融感受红军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夸张的魅力)。教师接着引导:“同样是描写逶迤的、磅礴的山,《十六字令三首》和《长征》中有何不同?你感受到了什么?3.揉融解疑知红军力量的源泉。教师继续引导:“有的学生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是超人,红军真的是超人吗?请你再读《十六字令三首》,解决疑问。”

“揉读融合式”策略强调文本间相互借力、互相借鉴。在揉融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揉读融合式”策略使阅读教学由简单的“线性”结构发展为“立体”结构,使单纯的课外拓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举一反三式

“举一反三式”策略就是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训练重点从感悟领会(方法)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即以一篇阅读材料教学为例,感受、领悟知识和方法,揭示基本学习方法,实现为迁移而教。然后,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迁移、运用到多篇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蚯蚓垃圾处理厂》《地球清洁工》《谁的本领大》这组类文时,我们先让学生精读例文,思考小动物们是怎么讨论垃圾的处理问题的,并尝试一人多角,根据提示语完整地读对话并读出语气。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朗读的小窍门——借助提示语读出语气。最后,让学生运用归纳出的方法自主练习朗读。

教师运用“举一反三式”策略,引导学生感悟领会“借助提示语朗读”的方法,而后把这一朗读方法引入到另外两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在知识和方法迁移的过程中巩固并夯实了所学,可见,“举一反三式”类文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类文阅读将散落在书海里的美文按一定的关联点串联起来,组成一类,使一篇篇灵动鲜活、文质兼美的文章成为精神大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一类有关联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一面面镜子,呈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映射出多彩的画卷,使阅读教学立体而丰润。

编辑 汪倩

猜你喜欢
串珠立体红军
简易金刚石串珠锯的设计
念个立体咒
少寨红军桥
立体登陆
串珠里藏着数学
十送红军
串珠中的数学
串珠里藏着数学
再唱十送红军
炫酷立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