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借境融情”之旅

2016-05-14 13:47高建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四合院图形学科

高建新

我们围绕着“四合院”这一主题, 开启了一场“借境融情”的学科整合之旅,通过学科整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勾连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学生头脑中片断状的学科知识勾连成网状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什么要借四合院的境

四合院出现于西周,定型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清,这3000多年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让四合院逐渐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含量,无论是从房高的设计、窗户的大小、地基的高度,还是墙围的数据,都有其特别的目的。

这3000多年正是儒家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时期,伴随着儒家“礼”文化和“孝”文化的发展,在居住方式上也深深烙下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建国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一座四合院更是住进了多户人家,四合院又融入了邻里之间的亲情。

这样一个融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人间真情于一体的载体,正是我们学科整合,引领学生整体探索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需的。

如何“借境”完成整合的目的

四合院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可怎样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把我们的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如果只是把每个学科的内容生搬硬套到四合院这样一个场景中来,那是没有意义的,数学还是数学,语文还是语文,只不过套了一个四合院的壳而已。思来想去,我们把突破点放在“情”上,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体现出情,情就像一条纽带,把这些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开展了“借境融情”的学科整合之旅。

首先,我们从数学学科入手,以四合院为情境引领学生学习了《量角》。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量角,还了解到在四合院所有的房屋中,正房的居住环境是最舒适的,不仅在一年中冬暖夏凉,而且一天中接受的日照也是最充足的。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由家中的长辈居住。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然后让学生思考在四合院中还有哪些礼仪。接着,我们在品社课开展了以“四合院中的老规矩”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这样,我们以“孝”文化把数学与品社学科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

学过以尊老敬老,以孝治家为主题的“四合院中的老规矩”之后,教师说:“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搬进了同一个四合院,成为了邻居,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四合院》,感受一下居住在四合院中的街坊邻居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里情。”这样,我们以“邻里情”把品社课和语文课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感受了四合院中的人情温暖之后,教师提出一个建议:学生可以把四合院中发生的故事和四合院中的老规矩介绍给外国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于是,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以“我做英语小导游”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我们以“国际友情”把品社学科、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英语课中设计导游词的内容接近尾声,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提议:既然已经和外国游客成为了朋友,学生可以带领他们玩一玩四合院中小朋友们经常一起玩的游戏。于是,体育教师带着学生投入到以“四合院中的游戏”为主题的丢手绢、跳房子、推铁环、踢毽子、抖空竹等游戏中。我们以朋友间的友情把英语课与体育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借境”,但并不止步于借来的境

四合院是我们创设的整合实践课的大情境,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只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按部就班地学习,我们更追求对于学习过程中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与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以“四合院中的人情美”“四合院中的对称美”“四合院中的绿化美”为内容的“大美四合院”系列课程。

“四合院中的人情美”。先以课文《迎接绿色》为载体,让学生感受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再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老北京四合院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提问环节,学生提出的疑问五花八门,但总是提不到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核心问题以及核心问题在课文学习中有怎样的作用,教师设计了在小组中先合作梳理问题并分类的活动,通过梳理和对比,学生发现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解决的。如“为什么我和我的邻居这么重视一株野生的丝瓜”“课文为什么写照顾丝瓜还写我家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小组梳理出来的共同问题,也就是学生们的“真问题”了。这个问题也正是课文的核心问题。小组合作斩掉了质疑问题中的各种枝蔓,显露出了学生的真问题,即课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对比阅读,阅读了一篇描写四合院中人们相互关心、关系和谐融洽的文章。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四合院中的人情美”。

“四合院中的对称美”。我们先以数学中的“对称”这一概念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四合院中的影壁,让学生感受对称就是“两边一样”这一表面现象。然后,通过让学生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来认识、感悟对称轴的概念。最后,在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中学生遇到了困难,有学生画出的另一半和已知的一半一样,有学生画出的却和已知的部分不一样,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是数的格数和已知部分不一样多。怎样才能让自己画出的部分和已知的部分格数一样多?这就引出了“对称”的核心概念——图形上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怎样做到这一点?根据图形不同,选择图形中凸显在外面的突出点,根据它们和对称轴相距的格数确定好对应点的位置,再用直尺进行连线,就创造出了一幅“轴对称图形”。活动的过程凸显了数学知识的核心概念。接着,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四合院中哪里有对称的景象,然后开始了《画四合院》的美术课学习。我们通过“对称”这一核心概念,把数学和美术学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四合院中的绿化美”。研究的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轻松,可对于学生却并不轻松,他们做题时总是搞不清楚该加1还是减1。比如,一条20米的路,每隔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几棵树?二年级学过平均除,于是学生这样写:20÷5=4。但画线段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是5棵树,可是20÷5=4,不得5,怎么解释?这就指向了植树问题的核心概念:20÷5=4求出的4是什么?是4段距离;而种树是种在哪儿?是种在点上的,不是种在段上。学生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教师再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点比段多1的道理,所以有4+1=5棵树,而不是4棵树。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平均除问题为什么都能直接得出结果?因为题中给出的活动都是发生在段上的,如行程问题。植树问题为什么不行?因为活动发生在点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和植树问题一样道理的题还有锯木头、上楼梯等。”通过对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我们帮助学生从更深入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把握问题,从而认识问题的核心、本质。

“境”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情”是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我们“借来境”“融好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勾连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搭建起了更为完善、有机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四合院图形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超学科”来啦
分图形
找图形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