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2016-05-14 08:44何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乌台诗赤壁赋赤壁

何为

《前赤壁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被历代文人视为千古绝唱之作,认为它是宋代文赋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人唐庚(与苏轼有生活交集,是小同乡,贬所又同为惠州,兼之文采风流,当时有“小东坡”之称)说:“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①可见此文甫就,便名冠天下。

关于该文的主题思想,我们常见的说法是:文章开篇展现了一幅逍遥游乐图,苏轼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②。这一观点过于标签化,是浅读甚至误读的表现。我们只要探究其中几处引文和典故,便能发现文章的思想比较复杂,有必要深入探讨。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在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诗人在贬黜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写下了震古烁今的“赤壁三篇”,本篇为其一。

赋中“赤壁”是否为三国古战场,苏轼不以为意。他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③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言,此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见作者不过是借题发挥,以此抒怀而已。

文章开篇写景,东坡夜游赤壁,怀古的对象自然首选曹孟德和周郎。然而,关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句,课本注解说:“这两句是互文,指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窈窕,《月出》中有‘舒窈纠兮的句子。‘窈纠同‘窈窕。”④这种解释可谓莫名其妙,《月出》的主题是望月怀人,而《前赤壁赋》与此相去甚远。其实,这吟咏的应该是《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诗句,并且下文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与之照应。联系彼时彼地情境,苏轼一开篇描述朗诵的诗句应该是曹操的作品,而不是主题与此不相干的《月出》。至于“歌窈窕之章”,是吟咏美好的篇章之意。用了古诗文中常见的对称手法,与前面一句对称,并无实意。“古人有时采取以虚衬实法,‘歌窈窕之章即为虚指,无关全文旨意。”⑤

那么,苏轼引用《短歌行》的目的何在呢?《短歌行》是一曲“求贤歌”。曹操希望有大量贤才为己所用,曾先后三次下达过“求贤令”,分别是建安十五年(210)的《求贤令》、建安十九年(214)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三年(217)的《举贤勿拘品行令》。曹操曾受魏王之爵,加九锡之礼,不是君王却胜似君王。而此时的苏轼凭诗文早已名满天下,后来(1087年)更是成为帝王之师,是典型的贤才,可是被朝廷君王弃用直至贬谪。文中写曹操的求贤若渴,其实是苏轼内心对赵宋君王的不满。这也是儒家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在诗文中不平则鸣的体现。曹操欲求贤而不可得,只能慷慨悲歌;周瑜得孙权知遇而建功立业。苏轼的隐喻之意很明显。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此句摹拟楚辞体,句中多用“兮”字。宋人谢枋得说:“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

那么句中的“美人”指谁呢?《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屈原诗中的“美人”是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我遥望美人啊,天各一方。”苏轼与赵宋君王天各一方,朝野相隔,怀瑾握瑜而见弃,其中愤懑不言自明。只是他表达曲折委婉,有如“肚子里长牙”,看似平和地表达“怨” 和“怒”。曾受苏轼大力推举且一生都对他无比感怀的何去非,其子何薳所著的《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中记载:“先生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曰,‘某(苏轼)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⑥好一个“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诽”的中和精神,所谓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这些美学思想在《前赤壁赋》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句从描摹箫声的艺术效果看,这二句删去无妨。然而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二句用典大有深意,是文中含意最隐晦的句子。“潜蛟”和“嫠妇”都应是苏轼自喻。“潜蛟” 即“潜龙”,《说文解字·虫部》:“蛟,龙之属也。”《周易正义》疏云:“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圣人作法,言于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⑦后人常用“潜龙”喻指贤人隐而失时不遇。文中的“潜蛟”是作者对自己被贬谪后的托物寄意,含蓄表达贤才失时的愤慨。

“嫠妇”也是用典,《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⑧成语“嫠不恤纬”即出于此,指孤居之妇不忧其纬织得少,而怕亡国之祸延及自身,喻忧国忘家。联系苏轼写作此文前后的时局,可谓内忧外患。“内忧”是当时变法派与保守派长期“斗法”,而变法派内部也倾轧不断,以致朝政混乱;许多投机者打着变法的幌子盘剥百姓,引起民怨。“外患”是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宋与西夏爆发灵州战役。据相关史料称“死者六十万人”,或说“灵州战役,宋军先后损失至四十万人”。尽管确切的数字备受史家争议,但边关战事之惨,足以震动朝野,贬居黄州的苏轼不可能置身事外。可见“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二句饱含苏轼怀才见弃的愤慨和对国家内忧外患的担忧。

苏轼用意如此深微隐曲,他受“乌台诗案”文字狱的迫害,不禁感叹“平生文字为吾累”。作文以“快便”著称的苏轼,用典向来很不讲究,以至留下《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杜撰皋陶执法的故事。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用典态度骤然发生巨大变化。“某(指秦少章,秦少游的弟弟)于钱塘从公学二年,未尝见公特观一书也。然每有赋咏及著撰,所用故实,虽目前烂熟事,必令秦与叔党(苏过)诸人检视而后出。”⑨。他不仅“所用故实”小心谨慎,与人文字往来也变得小心翼翼。朋友傅钦之遣人到黄州索求新稿,苏轼抄录《前赤壁赋》给他时,在文后题跋:“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易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明代书画家文征明见到这幅真迹时也说:“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尝见墨迹寄傅钦之者云:‘多事畏人,幸无轻出,盖有所讳也。”

然而苏轼终究不是自伤自悼、怵惕终生之人,他的博学,他的儒、道、佛等的思想,使他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文章后部分苏轼借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和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对“水”“月”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议论,得出结论:人生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恒,不必哀叹于蜉蝣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苏轼以深刻的哲思,跳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将个体生命置于整个宇宙思索,与万物同观,以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感悟到“人生短暂,功业永恒”的人与自然的真谛所在。

苏轼说“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是经历“乌台诗案”的险恶之后对自己创作历程的集中表达。苏轼的思想并非仅仅是“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我们通过分析看到,苏轼的怨、怒、腹诽、愤慨与担忧,都在文中委婉含蓄但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他可以纵情于江水风月,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随缘自适,但绝不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逍遥游乐图”。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伊人已逝,青山永存。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令人常读常新。穿越时间与空间,我们的内心都为此文深邃的主题思想而激荡不已。

参考文献

①[宋]唐庚 口述,[宋]强幼安 追记,唐子西文录,见《历代诗话》,何文焕 辑,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1981年版第445-446页。

②《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185-186页。

③[宋]苏轼 著,刘文忠 评注,《东坡志林·赤壁洞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2页。

④《语文》必修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⑤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⑥⑨[宋]何薳:《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⑦[魏]王弼 注,[唐]孔颖达 疏,《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⑧[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乌台诗赤壁赋赤壁
苏轼与“乌台诗案”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乌台诗案”的文书运行过程及相关文本属性考辨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乌台诗案》版本流变再考*
主持人的话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