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的思考

2016-05-14 11:39宋勤勤周世革宋吉红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建设途径

宋勤勤 周世革 宋吉红

摘要:高校“双一流”建设、高考招生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阐述了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对高校、中学、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当前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中存在定位不明确,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机制不健全和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从凝聚共识、提高质量、强化保障、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途径,本着“加强合作、开发潜力、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人才培养,提高建设质量,发挥更大作用,为高校、中学共同发展提供现实的参考。

关键词:生源质量 优质生源基地 建设途径

生源质量与规模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是基于高校吸引优质生源,选拔育人的“好苗子”,与中学之间签署相关合作协议,确立固定关系,实现中学向高校输送优秀人才的目的。通过高校与优秀中学之间建立的这样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加强高校与优秀中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以此提升双方学校的发展实力和综合影响力。实践证明,成功的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使高校、中学、学生三者受益,促进教育的正向发展。

一、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优质生源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实施。“双一流”的评价标准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高质量论文产出和学术声誉等指标,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评判标准。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社会公众在选择报考高校或评价一所高校时,首先关注的常常是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办学声誉和校风学风。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引领下,各高校必然会重视本科生源质量,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来吸引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生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教育国际化。因而,许多高校纷纷将优质生源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程,以保证学校有稳定、高质量的生源。

2.优质生源基地是高校适应高考招生改革的需要

2014 年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和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 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新的高考招生改革一旦推行,将对高校招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高考招生改革在对基础教育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将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新高考改革前,本科院校中的冷门专业可通过院校的吸引力,以热门专业拉动或以专业服从调剂等方式完成招生计划。而在新高考改革后,考生可根据本人的兴趣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进行选学和选考,而一些实力较弱,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不高的专业则可能出现生源危机,给高校带来办学危机,影响到高校的专业平衡与建设,威胁到专业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继续生存下去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因而,为了维持稳定的生源和争取更多优质的生源,高校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生源基地,提高在优质中学的影响力,通过入校后专业之间的调动政策,拉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不同位次的专业,使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进行有效的调剂,使优秀中学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生源。

3.优质生源基地有利于缓解招生面临的矛盾

高校之间在生源质量上的竞争日益加剧,如果不主动与中学教育对接,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而优质生源基地能有效地保障高校在一些中学的影响力,在优秀中学中形成声誉优势,在招生区域上占居主动,吸引其稳固的生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在北京地区内外的省级示范中学建立了200所优质生源基地,近几年的录取的考生,五分之一以上来自全国各省份的优质生源基地中学。合肥工业大学在省内外建立了70所省示范中学,先后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稳固生源。中国矿大自建立生源基地以来, 选报该校和被该校录取的考生数量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加, 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成效十分明显。优质生源基地的建立给中学也带来了益处,通过高校的资源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升学率,提了升中学的影响力,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生来中学就读。

4.优质生源基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在新生适应表现的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专业兴趣、学习动力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发展。优质生源基地为高校走进中学展示自身特色、宣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和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基地这一平台使学生能够提早了解高校,接受高校的正面信息,而不仅仅是填报志愿前的仓促了解后与选择,还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即开始生涯规划,为高校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稳定的生源。同时,这有助于学生确定奋斗目标、促进成长、解决升学过程中对学校及专业选择的认识问题,有效缓解从高中到大学的各种不适应症状。

二、优质生源基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优质生源基地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当前,一些高校在追求数量时,没有根据学校特色和需要对基地进行合理的定位,未使招生与培养合流,没有在量化的标准中体现出长远人才培养的尺度,没有在基地成立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内涵的积累,没有形成基地建设的发展观。因而,高校和中学只有招生的需要,没有实现更深层次的互相助力,这样会使优质生源基地实际上流于形式,带来一定人力财力的浪费。

2.高校对于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当前部分高校为在生源竞争中占优势,投入不少人力进行优质生源基地的创建工作。并将建立生源基地的数量纳入评优考核范围,以此使本校优质生源基地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这种追求数量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招生宣传的影响力度,但从长远来看却是缺少系统规划,生源基地发挥的作用仅仅限于招生宣传工作,双方的互动主要集中在考生考试前后和填报志愿前后。

3.高校与中学在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上的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与生源基地之间缺乏一种明确的、相互承担一定责权的关系。基地成立协议签署以后,没有推进配套的措施落实,没有建立定期联络、沟通协商、学生反馈等各种机制,造成高校处于主动位置,而中学处于相对被动位置,这样会导致基于双方合作共赢的驱动力降低,影响中学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此外,高校与中学对于优质生源基地的建立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便对合作效果进行定期地评估跟踪。

4.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力度不足

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体现在政策、投入、维护等各个方面。受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生源基地在保障高校优质生源质量方面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许多高校还没形成针对生源基地形成有针对性的自主招生政策,生源基地体现不出合作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此外,在生源基地的维护缺乏开拓性的工作理念,仅仅维持现状,缺乏建设的新颖举措。

三、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的途径

1.凝聚共识,提高优质生源基地重要性认识

首先,应将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基地建立的首要目标,突破只为招生或扩大学校知名度等即时利益的思维局限,把优质生源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放眼长远,思虑未来。在此前提下,高校、中学在各自内部各级部门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加大各部门对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其次,中学、高校双方应加强基地建设的目标规划,并针对工作进度进行定期交流。如召开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会,针对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形成人才培养的共识。

2.提高质量,推进优质生源基地的精准化建设

应充分利用优质生源基地这一平台,加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使大学的教育理念提前进入高中阶段,进而通过高考的导向作用推进高中和大学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积极开展调查及研究工作,为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顺利衔接做出努力,为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录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高校与中学之间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基地录取学生的情况向中学进行反馈,为中学的学生培养提供借鉴。

3.强化保障,积极推进基地建设的软硬件建设

在制度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完善基地建设的方案;在政策方面,高校应结合学校需要,面向基地中学进行深入宣传,特别是在自主招生方面能够想方设法选拔基地中学的偏才、怪才。中学则应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师生的组织工作;在基地维护方面,应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双方人员联系往来、研讨交流等开支。高校除依托招生咨询时机进入中学进行志愿填报指导和政策宣讲会等活动外,也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或邀请优秀中学生参加高校的公益活动、夏令营等,加深对高校的了解。人员方面,应建立一支专业、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基地建设团队,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与传承性。

4.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确保基地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首先,应建立基地建设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从招生、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考核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对于不发挥作用的基地负责人应及时予以提醒或替换,对长期不发挥作用的基地予以取消。其次,对于在基地建设中作出贡献的个人,双方应给予认可与奖励,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定期评选“优秀生源基地”“优秀生源基地工作者”等,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中国大学教育,2016,(04):4-8.

[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2016,(02):7-9.

[3]张杨,齐麟.高考改革背景下本科院校与高中须有效衔接.天津教育,2015,(02):16-18.

[4]王兴涛.关于高校提高招生资源质量的构想.科技创新导报,2009,(21):153-155.

[5]曹兵,伍李春,郑钰莹,王小晴.刍议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建设途径
浅谈如何加强煤炭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论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基于浙江省港口建设现状的低碳港口建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