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坚持,方能化茧成蝶

2016-05-14 03:38姜燕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困生舞蹈同学

姜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15-01感化在效果方面,自古以来都比由偏见、愚昧和残酷而发明的腰衣、手铐、脚镣大不止一百倍。

——狄更斯

好教育不是苛求、灌输和责难,而是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好教育是要用心去体验,用爱去浇灌的。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宽容、激励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典型案例:

新学期我班迎来一个插班生叫黎唯唯,由于她学习差、思想差、表现差,我已经是她在本校就读的第三个班主任。面对这个"烫手山芋",我是不是会重蹈覆辙呢?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引领她走回正轨呢?

润物无声,请君入瓮。

通过与家长联系,我逐渐了解到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细节。她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只注重对她的物质保证,让她吃饱、穿暖,对于他的教育却几乎为零。通过对他的了解以及亲眼所见,我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习惯太差,从小就没有人管理,养成了散漫的性格,加上她很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因而,在这个孩子身上,几乎具备了所有孩子的缺点。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找到了症结所在,一切便会迎刃而解,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召开了关于"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利用多媒体观看生活中感人的父母:辛勤忙碌的父母,艰苦朴素的父母,苍老多病的父母……然后,就这一话题,请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父母。轮到黎唯唯的时候,我请她讲述她的父母,她的脸色很难看,语气生硬的说:"我不记得了。" 在我意料之内的回答,我什么也没说,只给了她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父母挣钱容易吗?爷爷奶奶带孩子做家务辛苦吗?他们为了谁?你的名字蕴含着父母怎样的期望?

第二天,我又给她写了一张小纸条:姓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是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虔诚的祝福。唯唯,你是你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是你父母唯一的期望。请珍惜这份唯一!

每天的笔谈成为我必做的功课,我绞尽脑汁让她感受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因为我要让她找到人生的希望,学习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 ",两周后,她开始回应我,从笔谈到面对面交流,我与她共同寻找她的人生方向。在这期间,她的行为习惯以及情绪方面明显好转。虽然只是小小的进步,但我却觉得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

激励感化,化茧成蝶

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频频找她聊天,细致地观察她的言谈举止、了解她的喜好,分析她的思维模式、思维方法,发现她个性较强,好胜心强,在舞蹈方面很有天分。我适时调整了"聊天"的内容,逐步引入关于舞蹈的话题,鼓励她练习舞蹈技巧,进而借助学校举办校际舞蹈大赛之机,激发她的好胜心,鼓励她为班集体的荣誉尽自己的一份力。

于是,那段时间经常能在舞蹈房看见她的身影。手肘破了,膝盖青了,这一切的辛苦,唯唯都没有半句怨言。甚至在其他同学有怨言想放弃的时候,她还主动劝解,鼓励坚持。唯唯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着协作的快感,感悟着团队的力量。随着她舞蹈技巧的日趋成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唯唯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领袖"人物,成功的当选了班上的舞蹈委员。

我抓住时机多次找她谈话,鼓励她将这种练习舞蹈的拼搏精神、协作精神运用到学习上去,指出"如果学习能更进一步,则在同学中的威信就会越高,也更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面对学习这个"老大难"问题,她也终于鼓起勇气答应我尽力一试。

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学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在舞蹈大赛期间,唯唯已经和班上的同学们建立起"革命友谊",她能感受到同学对她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我给她调整了座位,找了一个"小老师",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当然,一开始对她的目标降低一点,让其也能够体验成功。然后引导她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信心。再逐步引导他提升目标,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唯唯的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各科科任老师和我都及时的给了她积极地评价,这更是激起她学习的热情。

黎唯唯同学的学习成绩在逐步上升,她体验着学习带来的快乐。思想转变了,表现变好了,这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也在不断努力促发她的学习激情,不断巩固、加深其行为模式。

淘气的学生在几年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上百次逃避父母管教,会有上百次敷衍老师。但我们要做的是第一百零一次关爱,"不抛弃,不放弃"。

现在的唯唯已经成功的步入大学校园,她将在人生广阔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尽情飞翔!

我的反思:

"爱"――走进心灵的桥梁

学困生往往生活在老师的冷眼、家长的呵斥、同学的戏谑、集体的排斥之中。游离于集体的学困生,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好胜,往往不能取胜;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由于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和信任而逐步形成"自卑-厌学-拒教"的心理状态。但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归属的心理需求,都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够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为此,教师必须改善集体环境,主动亲近学生,少点指责,多点鼓励;少点埋怨,多点理解;少点冷漠,多点关心;少点否定,多点肯定;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友情,使学困生感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同学没有拒绝他们,班集体欢迎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地向班主任打开心灵之门,转化他们也就水到渠成了。

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生命需要爱,教育需要赏识。用心做教育,用爱心、恒心、关心去爱护每个孩子,去尊重他们。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托起明天的希望。

猜你喜欢
学困生舞蹈同学
冰上舞蹈搭档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