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数学作业模式改革实践

2016-05-14 06:37何世好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题目作业数学

何世好

摘要:本文探索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的三个环节中来,充分体现了数学要在"做"中学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让学会换位思考,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增强了自我表现欲,消除了学习的畏惧心理,促进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怕学、厌学、懒学为愿学、乐学、善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模式;改革实践;自主多元选择型;互批自改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36-0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既要关注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与学习技能的一项常规性、必要性学习手段,探索创新作业布置形式、批改形式、讲评形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形成学习能力方面意义十分重大。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作业应有的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兼顾提高学习趣味性和主动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改变传统作业布置方式,变被动单一接受型为自主多元选择型

1.1作业内容,由单一走向综合。如今,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下的作业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为指导的,它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学生体质的增强;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除了布置一些适量的,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的时候,要遵循当前减负的理念.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数量上与难度上有所把握,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发展空间,不搞习题规范化,统一化操作.这样做,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成绩好的与差的学生共同将发展.作业内容,与传统的也要区分开,可以选择资料上的习题,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作业进行改编,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使他们觉得做作业是件枯燥的事.基于师生间的信任,目前没有出现学生避难做易,避多做少的现象。

2.作业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追求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布置的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例题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致使学生应付完成,不求甚解;二是单纯计算的题目多,应用表达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度消极;三是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常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反感,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学习效率也很低。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作业形式不能再以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为标准,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改变作业批改模式,变教师全改为学生互批自改

对教师而言,在作业的批阅方式上,传统上都习惯了"全批全改",认为只有教师亲自批阅学生作业,才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让自己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对教育管理者而言,也把教师批改作业是否及时、认真作为评定教师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依据。于是,教师花费在作业批改上的时间是上课的很多倍,然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老师批改作业的态度,是只看一个结果,然后一丢了之,根本不去深究错误的根源。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做作业似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变通批阅作业的方法,把学生请进来,让他们参与批改,把批阅权归还学生,让学生实行互批和自改。

2.1进行思想动员,广泛发动。学生对老师的传统作业批改方式早已经习惯了,为了让学生实行互批和自改,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互批和自改的好处,互批和自改就是让同学之间互相改作业,然后自己再纠正。这种方法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批改的工作中去,让自己或同学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既能及时释疑解惑,还可以对作业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另外在小组合作中,还会出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智慧火花的迸发,大大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学生从中受益更多,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参加这项活动。

2.2挑选小组组长,开展小组培训。教师首先在班级里挑选出十几名成绩较好又较负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然后把班上4人分成1组,先对小组长进行作业批改的常用批语和"√"与"×"等符号的使用进行培训,然后再做几次尝试性的训练,达标后,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作业的上交、批改及纠正工作。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做个别指导或全班讲评,很快全班学生就接受了这种批改方式。实践证明,学生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会把每一题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字母,每一题的解题格式和中间过程看得非常仔细,尤其是结果对而中间过程错误的题目,他们都能找出来,这是老师远远做不到的。

3.改变作业评讲方式,变教师评讲为学生自主评讲为主

数学作业评价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反馈的桥梁,教师应利用好这个桥梁,来挖掘出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作业的评价不能简单用对错或打个分来评定,因为学生解题的思路过程、方法、能力等并不能从中完全反映出来。

传统的作业讲评,常常是老师上课前或自习课把学生中的错题一一列举,然后逐一讲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很苦,其教学效果却很差,师生间还要相互埋怨。而实行作业互批自改之后,由于是学生参与了作业的批改,因而他对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了如指掌,对错题的原因了解得更直接、更深入,因而完全可以在两人或小组间展开讲评,有争论、有探讨,愈辩愈明,愈研愈透,无数个思维的火花往往在这里产生,无数个创新的思路在讲评中豁然生成。在讲评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意识、认真程度得以提高,口才得以锻炼,心理素质得到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

当然,实施学生作业模式改革后,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制力较差,所以采取改革后,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要给予点拨,还要在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上要加以引导。作业互批前,教师最好能检查一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互批后,作业簿在课后还要交给教师,教师再进行全面检查或者个别抽查。由于作业是经过学生互批过的,所以教师不必"全批全改"或"精批细改",只需看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并对错题进行记录整理即可,以便于了解学生作业情况,为下节课和作业评讲做准备。

总之,改革学生的数学作业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的三个环节中来,充分体现了数学要在"做"中学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的教学理念。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向学生提供充分地更多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这种参与,取代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言、乐于思考、主动质疑、善于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作业模式的调整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把学生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可以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促使教学与课程相互促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题目作业数学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