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6-05-14 07:37罗林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玩具习惯

罗林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尤为旺盛,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46-01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古今中外凡卓有成就的人,概莫能外。其实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尤为最旺盛,可塑性很大,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所谓"五岁成习,六十亦然",意思是说习惯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一旦形成以后就终身很难改变了。因此一个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了他一生永恒的财富。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抓好幼儿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呢?笔者结合十多年幼儿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1.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等方面由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自觉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约着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优劣。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大都很好;有多人人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学习习惯都不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大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育幼儿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专心,力求工整清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上课集中精力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培养幼儿勤学好问、刨跟究底、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爱科学的好品质。要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当然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切忌简单说教。要寓教育于游戏中,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小红帽》等,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兴趣,从而培养其热爱学习的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时也可磨练人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分溺爱,是家中的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久之便养成了懒惰、自私、依赖、任性的不良习性。培养劳动习惯非常必要。当然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学着叠被子等,另外帮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帮助擦桌上的灰尘养成教育,拣教室和校园内的纸屑果皮,让值日生每天整理图书角,带幼儿一同到种植园除草,管理种植区等,以此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和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使他们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外在表现。卫生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玩脏的东西等。针对班上幼儿挑食、偏食的突出的问题,我举行主题班会,向幼儿宣讲各种食物的好处,编成歌谣教孩子唱,给他们讲偏食的害处,号召大家样样食物都要吃,样样吃才能身体棒。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我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进餐时不准将饭菜弄撒得满桌满地,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看电视,饭后要擦嘴巴、漱口,要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不准在校园教室扔纸屑果皮。又比如睡觉前要养成小便习惯,必须洗脚,学会自己脱衣服,同时要养成叠好不乱放衣服的好习惯,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好习惯。

4.注重与游戏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以前我们班的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放学后我要整理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书整理好 。为了让孩子养成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游戏。1:给玩具分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给玩具分类,如:球类、圈类、图书类、积木类、智力玩具类等。分类之后给每一种玩具找一个固定的摆放位置,也就是给每种玩具找一个合适的家。如:皮球放在球筐里,图书放在书橱里,呼啦圈挂起来,积木放在塑料篮子里,智力玩具放在玩具橱里等。2:送玩具回家。把多种玩具混放在一起,让幼儿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然后让大家共同评判孩子们送的是否正确。此外,每天放学前提醒幼儿,小朋友要回家了,大家看一看我们玩的玩具都回家了没有?如果没有,请你们先把玩具送回家,小朋友再回家好吗?每次教学活动或者是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区角活动、自由活动等之后,都要提醒幼儿把用过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样让幼儿坚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活动室里乱放东西的现象就没有了。

5.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为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到"情"由"情"促"行"。如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验、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重要。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严格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耐心抓、反复抓、抓反复,最终能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从而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玩具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