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016-05-14 13:07马骏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计算错误计算能力计算结果

马骏

小学计算教学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注重新授知识,疏于计算能力的培养。高年级的数学,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还不到中年级的水平。究其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造成的。我在实际教学中,及时发现了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多手段、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现将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从思想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多数学生认为,计算错误是因为粗心马虎造成的,只要认真做题,就会计算正确。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误认识。

数学解题最终还是通过计算解决的,最后的计算结果也是解题的关键,可见计算能力的重要性。粗心马虎、计算错误其实就是计算能力差。

新授知识,一堂课没学会,可以用一天学会,计算能力差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计算能力差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改掉坏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观念要贯彻到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以表扬为主,不要使其丧失信心,“笨鸟先飞”,才能追赶,才能成功。

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算得既准、又快。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口算题卡是一个良好的教学辅助平台。计算形式要多样化,如:用竞赛、游戏等方式,用卡片、口算、听算、限时计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视情况,讲解一些找规律、简便运算的题型,如:1998*1998-1999*1997。计算就是怎样简便运算怎样算,正确率是第一位的。

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数学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数学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一些口算练习,让学生每天进行20——30道口算题成为习惯。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最重要的基础。教学中,尤其是计算时,教育学生要保持计算的专注力,也就是集中注意力,做到心无旁骛,一心不可二用。一心二用,就会计算错误。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持久力。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学习成绩差、计算能力差不是一天造成的,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提高的。所以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持久力。

学困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稍复杂的题;优等生则喜欢做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讲,仔细独立完成作业,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不急于求证得数。

教师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作图准确、一丝不苟。从形式规范到内容,规范的书写可以表达学生的计算思路、方法和步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如: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工整规范、重点突出。

数学教学,有一独特之处——验算。学生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有错必改的习惯。加减乘除的验算,不再赘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验算,因为答案是唯一的,所以把计算结果代入原题中,各个因素是统一的,如果出现矛盾,说明计算结果就是错误的。举例:两根绳子共长93米,第一根用去6分之1,第二根用去5米,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等,两根绳子原来各长多少米?正确结果是48米、45米。把结果代入原题,48加45等于93,48乘以6分之5得40,45减去5得40,符合题意,解题正确。这样验算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题验算对于学困生理解上有困难,坚持下去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阶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纠正学生的思想认识,然后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见到成效。

猜你喜欢
计算错误计算能力计算结果
量子计算错误识别能力提升十倍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等高软横跨横向承力索计算及计算结果判断研究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规避计算错误 提升数学素养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循规蹈矩”,自有价值
超压测试方法对炸药TNT当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噪声对介质损耗角正切计算结果的影响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