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

2016-05-14 10:10颖弋
检察风云 2016年7期
关键词:刀剑生铁刀具

颖弋

随着中国梦、强国梦的逐步实现,维护和平有了更好的手段,做到了历史精彩现实光荣。“武能安邦,文可兴国”,中华民族尚武不动武。稽古喻今,今集海上诸藏家之武备文物珍藏,汇于韩天衡美術馆特展区。这些武备藏品,流传有序,大多是世间尚存之珍品孤品。

刀剑光芒聚“韩馆”

在韩天衡美术馆(简称:“韩馆”)特展厅,前不久展出了这批精心挑选的神兵利器,可一饱眼福的是纵横上下两千余年的中国历代神兵利器300余件,名曰: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特展,筹备期就达一年多时间。策展人有韩天衡之子韩回之先生,和中华武备文物研究先行者周祎先生,他们二位的身影在展厅内穿梭,为观众讲解有关武备知识,以及数年收藏之心血,为我们在和平年代展示了这些安邦的中华武备文物,安静的兵器背后所散发出的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大量武备文物,聚集一堂,寒霜曐璀,实为难得。其中汉代百炼钢环首大刀、唐代烧直刃刀子、宋代镔铁矛、元代银装凌霄花雕玉柄刀、明代旋锻反刃佩刀、清代骁骑将军甲等赫赫名品,都是首次公开亮相。另外还展出了亚洲地区的西亚和马来亚与日本的历代传统武备。两岸专家学者对这些武备文物作了专业的说明,从古代刀剑的制作和使用进行探讨,武备文物的保护、复制等。

中华武备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便名刃辈出。青铜时代就有轩辕夏禹剑、赤霄剑、泰阿剑、莫邪剑、干将剑、鱼肠剑、承影剑等十大名剑。秦汉之交,铁兵一现,便展开了钢铁武备的辉煌篇章。

说武:刀剑的钢刃

如何来欣赏和品评好刀剑,学问颇多。策展人之一的韩回之先生在解释好刀剑中讲到,应该看其在出鞘与挥斩时不会因自身原因抖动,遇到对手格挡阻碍时也不会过分偏离目标。

首先,刀身要细密均匀方为上乘。汉代国力强盛,古墓中便出土有许多刀剑的殉葬品,加之盐铁官营制度,保障了钢铁冶炼所需要的矿石资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在流传下来的秦汉唐宋各朝铁兵中,“韩馆”找到那些极其良好的铁兵进行专业的系统研磨,呈现出古代刀剑最初的完工状态,其锻造与热处理的工艺特点也尽显眼前。

经过研磨后的铁兵,那超乎寻常的长度,近乎完美的锻打和恰到好处的淬火都令人惊讶,两千多年前的祖先是使用了怎样的炉火,制造出如此犀利的武器。

研磨后所展现出的地肌里,可以充分对锻纹进行观察,那些细密的锻纹,有些灿若星河,有些平如止水,有些斑斓绚丽,都给予人一种恬静如斯的美学享受。彼时覆土烧刃已经被广泛地使用,淬火所留下的淬火痕迹如此美丽堪比流星划过星空。

其次是“炒钢”技术的应用。大量的优质武器,例如大型环首内弧直刀,这些武器曾经都用来装备军队之用,所以材质皆精良。而“炒钢”技术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使生铁部分脱碳,从而使生铁的碳含量降低,去渣而获得熟铁和钢,这项技术是冶炼史上的重大发明。

但是“炒钢”工序庞杂、耗费大量资源与财力。西汉中晚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冶炼技术“灌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我们从国家博物馆藏品东汉永寿二年汉桓帝的错金环首大刀上的五十多字铭文,明白了这一时期的“灌钢”技术已相当成熟,且设立各种官职分工负责大量生产使用“灌钢”为原料的“百炼钢”刀。“灌钢”法据记载,“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即是用富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将高温的接近液态的生铁灌注在熟铁上,达到了迅速向熟铁中渗碳的效果。

在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受到各国的普遍推崇。公元一世纪,罗马博物学名著《自然史》中这样写道:“虽然钢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钢相媲美。”可见,当时中国的炼钢质量是很精良的,且得到世界的认可。

最后,刃要清亮通透,方为佳刃。刀剑的刃部通常会用“包钢烧刃”或“嵌钢烧刃”来提高刃部的切割性能。刀坯完成后,采用局部淬火处理,这样可以使刃部坚硬锋利,刀身则柔软坚韧,有良好的弹性。刀具的刃想要达到清亮的效果,在出火与入水之间的动作决不能犹豫,这就是刃在使用中的灵敏度,穿透性能。

宋元两朝是冷兵器的顶峰时期,在政治上推行选举制度,抑武崇文,文人监军比比皆是,文官参与部队的管理指挥。加上火药的大量运用,使冷兵器也有了局限,冷兵器的衰退也缘于此。

明代中期以后,有了一种刀具,是用来抵抗倭寇和后金的袭扰。这种刀具叫“窝刀”,原名“倭刀”,俗称“戚家刀”,是一种改良日本刀而成的一手半佩刀。明代倭寇作乱南方,戚继光率军海防,改良佩刀,“刀刃平磨,无肩乃利,由妙在尖”,将配刀刃的开锋使用V形开锋,锋刃平磨,增加切割力,但是刀尖保持半圆。

清代延续此风,但精品时有出现,这归功于皇家造边处所制刀具的工艺和手艺都皆良才和翘楚。当时,有一种舶来的刀具品种,叫“红毛刀”。在实战中,颇受欢迎。

清代乾隆朝,称荷兰人为红毛夷、红毛番,因此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带来的刀具就被自然而然的叫做这种“红毛刀”,也十分形象。

目前流传下来的红毛刀,多是德国索林根地区制造的钢刀。轻薄实用的钢刀,可以说是当朝当代的高档刀剑了。古代神秘的铸剑术实质上是千百年来铸剑师与战士们在经历了无数战斗成败后的技术总结。

说备:头盔和马甲

“国之大者,唯戎与祀”,这句话很清楚地解释了大国对于御敌和建立文明古国的重要度,而盔甲是先民在战争中防护躯体和头部而发明的,制作盔甲用材有骨、角、皮、木、藤等天然材料。

关于皮甲的制作,考古中获得的有商代到战国所使用犀牛皮、野牛皮和牛皮作为原料。工匠会先裁剪成甲片,上漆后使用麻绳或者丝线编缀成甲。那时,就已经有专门制造盔甲的工匠,叫“函人”。

有一种典型而富有特色的铁扎甲,非常耗费工时,工度有:制甲片、打札、粗磨、穿孔、错穴、裁札、错棱、精磨、上漆;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持衬,防止磨损皮肤。

据考古研究显示,中国最早的盔甲实物是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南墓道中发现的皮甲和范畴的青铜头盔。头盔除前部以外都向下伸展,以保护耳朵和颈部。头盔中有不少铸出兽面纹饰和圆葵纹。另外,在河北满城刘胜墓也出土有鱼鳞甲,有大小甲片2800多片,重16.85公斤。除头盔外,另一种防备护具就是马甲,从三国时代起,马甲便开始流行。这是因为轻骑兵向重骑兵变化的作战方式。

明代将官所穿铠甲,也有铜铁为之,制作精密,穿着轻便。那时,一般兵士头部开始使用铜铁制造的头盔,很少用皮料,作战防护效果好。身穿锁子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可谓是武装到家,以保卫国土和国之安定。

古往今来,虽有文事,必有武备。我们威武庄严的包青天包拯的堂前堂后,正是刀枪入库有保朝堂庄重。虽文官审案,必也有刑罚的工具和抓捕犯人所用之武备,故而才有“武能安邦,文可兴国”的道理。物要善用,才可明达。中华民族尚武而不动武,正是现如今欣赏与收藏这些武备的价值所在。(鸣谢何丽博士)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刀剑生铁刀具
浅析中国刀剑发展史
关于中西方刀剑的设计美学之差异
2021年12月世界高炉生铁产量表
2022年1月世界高炉生铁产量表
使用含钒生铁降低炼钢成本的应用与实践
无织构刀具与织构刀具铣削性能对比研究
2019年8月世界高炉生铁产量表
切削刀具刃口形貌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多功能刀具
山高刀具推陈出新迎马年——山高刀具2013秋季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