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2016-05-14 11:41郭会侠
学理论·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念

郭会侠

摘 要:“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003-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党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中得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反映。

(一)“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存在的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放眼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转视国内,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城乡、区域间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的协调,补齐发展短板,已成为我国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协调发展,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保障健康、改进民生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惠及今人,更是造福后代。“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从国际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完全脱离国际社会。从国内来看,我国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打开国门,才能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我们谋求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永恒的价值追求。坚持共享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从而增进团结,为进一步发展增强动力。

社会意识的根源是社会存在,并不意味着社会意识只能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相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一定会具备满足这些要求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有力的物质力量对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作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集中表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五大发展”理念并不单纯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吸取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集体结晶。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实施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五大发展”理念正确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社会存在,毫无疑问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但是,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要实现思想就必须付诸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方面所起的作用愈益突出。“五大发展”理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它得以落实的程度以及范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从根本上来讲都取决于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力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生态良好、发展协调、世界联动、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的向往。无论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还是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展现自己的才华、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国家发展的各项成果,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代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世界观,也是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当恩格斯说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它要求我们在分析、认识事物时,要看到事物的具体联系,并用整体的、开放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经验、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不可分割。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服务的。

其次,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共享发展指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明发展的使命和主要任务,回答的是发展什么的问题。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指明发展的路径,回答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特色发展新战略。

(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绝不能因此忽视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各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创新发展方面,创新人才少、创新能力差、创新水平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首要解决的难题;协调发展方面,区域间的差距、城乡二元分化、精神文明发展相较于物质文明的“营养不良”等,都表明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绿色发展方面,我国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手段来治理和防止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并没有改变生态不断恶化的总趋势;开放发展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使命。较之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仍待提高;共享发展方面,由于过去我国的经济基础较差,再加之一些在发展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一些民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民众的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五大发展”理念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它的提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具体运用。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深入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直面当代中国所存在的各项矛盾,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坚强决心。

(三)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就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理论创新,才能引发制度、科技、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创新,使创新之树常青,形成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时代体现。

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4]“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5]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邓小平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我国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国内和国际的局势变幻莫测,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我们党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强调:“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6]他把发展问题与党的性质和执政使命、执政资格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发展中的许多新特征新要求不断涌现,通过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吸取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发展理论,胡锦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继承了我国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思想,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们新的发展观,再一次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发展要实现什么和发展路径的问题,进而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9.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

[6]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三)[EB/OL].

[2005-01-16]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

01/16/content_2467748.htm.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