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

2016-05-14 07:08钟淑红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7期

钟淑红

【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认知的概念,然后从认知角度简要分析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2.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3.语篇的认知分析。最后作者总结了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并就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提出了对听力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认知分析 衔接和连贯 语篇连贯性

一、什么叫认知

Cognition 在英汉词典中被译为“认识”和“认知”。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认识”常用来指客观事体及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据《辞海》(1989,1999)解释:认知就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

桂诗春(1991)认为,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定义为: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认知包括“感知动觉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它是我们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推理的基础能力。

二、基于认知角度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指出:“语篇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段落,是不完全受句子句法约束而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的自然语言。”换言之,只有两个或者多个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连在一起,才能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构成语篇。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和赏析。

Halliday 和 Hasan(1976)一开始是将衔接与语篇性(texture)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的。他们列出了5种类型的衔接手段,即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连贯作为语篇特征是说话人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语篇、句子、句子成分的选择而制造出来的,在另一些情况下,语篇的衔接,特别是词汇衔接,则是在连贯语篇的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伴生物。衔接是在连贯的基础上产生的,连贯是第一性的,衔接是第二性的。

1.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以Halliday为代表色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衔接手段是分析语篇连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要从衔接手段入手来论述语篇连贯,他们所倡导的语篇分析理论的基础为:构成语篇的关键要素是语句内成分之间以及语句之间的衔接手段,由某些语言单位构筑起来的衔接关系使得一组语句具有语篇连贯性。

但是我们发现,即使一个语篇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如分句之间没有连接词语,也没用代词,也很难发现分句间在概念上存在上下义关系,而在特定语境的交际中仍可被视为一个连贯的语篇。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不一定不连贯,充满衔接手段的语篇也不一定连贯,仅从衔接手段入手分析语篇连贯的方法在实际语言分析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

2.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我们知道英语多用“形合法”构句,因而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特别多,如连词副词形容词以及各种短语。它们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在语法上,连接词(conjunction)通常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这表明语句中逻辑意义上的主次。它们在句法形式上起连接作用,缺少它们则不成为语句。在语法功能和逻辑意义上,上述两点又被合称为逻辑连接词语(logic connectors),连接词语在语篇理解中可起许多语义连贯作用。

认识语言学认为,连接词语不仅具有衔接语句的语法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导向作用。而且可以帮助听话人获得说话人所期待的交际目的,为命题的走向提供必要的线索,从而对连贯关系作出正确解释,减少理解中认知加工所需的时间和努力。因此,应从认知的角度,对连接词语作出更为有效和可靠的解释。

3.语篇的认知分析。

(1)语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知道,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基本创作观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完全吻合。所谓“来源于生活”,是指对“现实”的互动体验;所谓“高于生活”是指对原始经验材料进行提炼的“认知加工”。生活经验对于创作具有基础性作用,创作文学作品需要首先深入生活;认知加工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整理,使其符合语篇创作的基本模式。

(2)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写文章时若能守住一个概念隐喻,此文章就会有连贯性,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就是基于一个概念隐喻“北方农民是白杨树”组织起来的;高尔基的《海燕》是基于概念隐喻“革命者是海燕”写就的。

三、语篇衔接与连贯对听力教学的建议

听力材料中大量运用了各种衔接手段,因此在教授大学听力这门课时,教师除了教授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以外,还应该从语篇衔接与连贯方向出发,提高学生建立语篇的意识。

1.培养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辨能力。听力教学中,要从宏观层面重视语篇的整体性,只有连贯的语篇才能够让学生把握住文本的大体意义。因此,教师应多训练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识,加强分辨语篇衔接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这种意识。

2.教授学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规律和机制。听力教学中,除注意语音、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还应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语篇衔接与连贯的手段,既包括显性衔接,也包括语篇与语境的隐形衔接,鼓励他们用衔接手段去构建连贯的篇章进而理解听力材料。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