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论读书》中的体现

2016-05-14 07:40陈超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陈超

【摘要】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论读书》及其两个优秀的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对译本的影响,并提出两个译本的异同和特色。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论读书》 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 译文风格

一、作者背景及其写作风格

《论读书》是一篇说理散文,写于16世纪末,属于早期现代英语,故而文中存在一些古英语的痕迹。“原文在用词方面多用庄严、文雅的大词及正式用语,其中包括正式程度很高的拉丁词,并且大量使用了抽象名词”。

二、译者主体性在译前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目的上的体现。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读者之间。现在,译者已不再扮演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由于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1:“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王译)

“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水译)

“从艺术性上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对仗工整,语言不拘于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灵活地在译文中采取了与原文不同的搭配方式,即:将‘最见于与各分句中的新信息搭配,使新信息得以突出”。

2.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归化是指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指“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例2:“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studia in mores.”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译)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水译)

“王佐良先生用修辞技巧删减主语,重排句子顺序,转换主动被动语态,属于结构特征的归化。译文规范、简洁,表达如行云流水,晓畅明达”。水天同先生理解了原文,但在措辞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1.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风格上的体现。《论读书》是一篇略带古风的说理性散文,具有用词讲究、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风格凝重、说理透彻等特点。

例3:“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王译)

“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水译)

水天同先生在词语的翻译上锤炼不够,致使译文的排比句缺乏工整美。而在锤词和炼句上,王佐良先生巧妙地将它们结合,使词语的选择与句式的安排和谐地融为一体。

2.译者的主体性在用词上的体现。翻译十分讲究用词,一篇译文恰当的用词会使原文风格真实再现,甚至超越原文。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的选用。

例4:“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王译)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水译)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超越了表层语言结构的束缚,深入探究了原文逻辑层次并巧妙再创,而韵味却如出一辙,可谓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四、结语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恰当把握译者主体性的尺度才会使作品本身不会因翻译而偏离其原意,降低其价值。王佐良先生《论读书》的译本之所以能成为传世之作是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恰当好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须把“主体性”作为翻译的前提,只有这样,翻译的作品才能拥有灵魂,才能更好地传达其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致礼.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中国翻译,1999(3):1-5.

[2]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余涛.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以王佐良《论读书》译文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

[6]刘立华.评价理论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