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手法

2016-05-14 14:03肖锦川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罗敷浮萍衬托

肖锦川

在诗词作品中,衬托艺术手法的运用屡见不鲜,它也是高考诗词鉴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或艺术手法。通常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突出事物之间的类似特点或属性,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衬托主要事物。

正衬,亦称旁衬,实际上是烘云托月法,常用的正衬手法有:

[以物衬人]

罗丹《艺术论》说:“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丽的外表心灵,而是那好像是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光芒。”这光芒往往是抽象的,难以直接描述,所以诗人们常用以物衬人的衬托方法表现这种美。如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

[以景衬情]

唐代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诗有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此诗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凄清悲凉之景语,起衬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是为以哀景衬哀情,此为第三层。

示例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衬托(烘托)悲凉的心情。

[以人衬人]

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侧面描写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离开了罗敷的美,这里的描写毫无意义;离开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举止情态,则无从体会罗敷惊人的美丽。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以物衬物]

唐代祖咏《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巧用虚实笔触,前两句正面点出终南山和“积雪”,又以“浮云”衬托,见出余雪片片团团,分布高山北面,与云映带,如浮在天空,瑰丽而有气势。

反衬,利用事物间的反差,强化本体意象。常用的手法主要有:

[声响衬]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第2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 该诗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小舟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皆为诗人留意,足见其静,典型以声衬静,极摹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示例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动静衬]

王维的《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还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脍炙人口以动衬静的两句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神秘境界。

[情景衬]

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时,经常往来于博山道中,曾写词《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下片设想在这里生活的闲暇,末了写:“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用“却”来一个转折,使文情起了变化,说明他所想象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旧盟都在”几句是作者对白鸥说的话:“我还记得同你们有过盟约,而你们现在却同我隔膜了。”“别有说话”,是说存在着违背旧盟的念头,如今也不相信我了,用情景反衬的手法,极写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高考卷在比较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两首唐诗,有问: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考查的便是情景反衬艺术的理解。同学们可不同意:第1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2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也可同意:第1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2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数量衬]

即用数量上的多少、众寡相衬。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有感于世事沧桑曾写下《旧沧州》这首诗:“落日空城内,停骖问路歧。曾经看百战,唯有一狻猊。”诗人抓住一“狻猊”乃是匠心所在。此“狻猊”非同一般,在内容上,它“曾经看百战”,是历史的见证者;在艺术上,以“百”反衬“一”,渲染气氛,衬托“空城”之“空”,留给人更多的是关于历史沧桑的深刻思索。

[时空衬]

或在时间上反衬,或在地点上反衬。如汉乐府《十五从军行》中:“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十五”之小反衬“八十”之老,突出老士兵穷归故乡,孤苦无依的惨状,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在年幼与年老的时间反差中,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再如《迢迢牵牛星》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现实的“相去几许”反衬出人心灵中难以达到的遥远,而这种矛盾深深刺痛着织女的心,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现于纸上。

猜你喜欢
罗敷浮萍衬托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沧海浮萍
陌上桑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浮萍入药,湿热不侵
陌上桑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