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蔬菜的启示:江阳现代农业试验

2016-05-14 13:11宇轩
新城乡 2016年7期
关键词:江阳区示范园现代农业

宇轩

以一棵蔬菜的名义,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泸州市江阳区已经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一棵蔬菜的价值有多大?泸州市江阳区现代农业试验给出答案:将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第一大主导产业的江阳,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23.5万亩,年产量63.5万吨,产值11.3亿元。

数据标注了产业的高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区等多个“国字号”招牌正是对江阳区发展蔬菜产业最好的诠释。

而两个月前,首个以蔬菜品赏为主题的节会——四川首届蔬菜品赏会落户江阳区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彭州菜博会一道成为四川蔬菜产业发展交流合作的两大平台。

如此重量级的展会落户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并非偶然。作为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基地,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在进行着一场以蔬菜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并已经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大产业必须有强基地

邻长沱两江、土地肥沃的江阳区,有种植蔬菜的悠久传统和发展蔬菜产业的先天优势。而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在将江阳区的一个梦想变成现实:做四川蔬菜产业领跑者。

6月14日一早。驱车沿宜泸渝高速南行,半小时不到,便来到位于江阳区分水岭镇的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眼前一片生机盎然:整齐的田地、高低有序的大棚,栽培了番茄、辣椒、茄子、南瓜、黄瓜等12个种类、60余个品种的蔬菜。

昔日极普通的一隅田畴,如今地成方、路成网、菜成行。江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路清晰:大产业必须有强基地。

蓝图可窥一斑: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3万亩,按“八区一带”规划布局,已先后启动研发展示区、种植推广区、创业孵化区等的建设工作。目前,园区累计投资2 6亿元,发展高标准蔬菜大棚200亩、露地蔬菜2000亩、水生蔬菜200亩、优质稻蟹种养生态循环基地100亩、经果林120亩。

“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行顶层设计。”江阳区区委副书记王开源介绍,江阳区成立了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推进办,由政府聘请一流设计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农业旅游等多规衔接、多规合一,形成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引领项目区建设。

基地建设仅是一个开端,江阳区瞄准了更高的目标:紧紧抓住泸州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以“走高端”的理念,把董允坝作为全市现代农业核心腹地进行打造,并确立了把园区建成全国进出口粮食信息交互中心、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最终建成西部“粮心”的目标。

布局“菜篮子”全产业链

以一棵蔬菜的名义谋求转型突破,种菜仅仅是第一步。江阳区深知,只有迈向产业高端,提高蔬菜的附加值,才能真正从地里种出“金子”。

“联姻”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掌握了开启高端蔬菜产业大门的钥匙。在与寿光合作建设的200亩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里,少了泥土味,多了现代气息,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工厂。

“寿光的农业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智能温室、自动水肥一体、物联网销售、农产品质量追溯等设施和技术都极为先进。”王开源说,寿光采用吊架栽培、水培、无土栽培等模式,进行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极具推广价值,对发展智慧农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带动江阳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但江阳区的使命远不只于此。以打造都市精品“菜篮子”为目标,江阳区要在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种子种苗一商品蔬菜生产一质量监管一精深加工一市场流通”的蔬菜全产业链条。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现代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种业兴则农业兴。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单位和院校共同搭建“产学研推”合作平台,引进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60余个、新技术35项、新模式14项,确保“新品种成功一个推广一个、新技术成熟一项推广一项、新模式探索一种推广一种”。

大手笔布局蔬菜全产业链,资金往往是最大的制约。为打破资金瓶颈,推进园区建设,江阳区创新组建国资平台——绿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农业项目的投资开发、融资担保,并将所有涉农项目资金统一安排实施,形成“多个项目出资,一个漏斗用钱”的“集束”投入效应。区本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设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给政策、搭平台、推技术,江阳区笃定发展蔬菜产业。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没有大品牌大营销,就只能久养深闺。江阳于是从叫响蔬菜品赏会突破,擦亮“江之阳”金字招牌。

在蔬菜全产业链中,流通环节至关重要,“江之阳”蔬菜如何俏销天下?江阳建立完善的“菜篮子+N”销售体系,加快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和农村电商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中心、20个“菜篮子”便民店、农超对接,订单农业覆盖率达70%。

将种田变为“1+2+3”的“六次产业”

见到刘家琴时,她正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忙着打理水果玉米。去年,刘家琴回乡投入20多万元,在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创业孵化园租了400亩地,建起了24个生产型大棚和280亩露地蔬菜种植。

刘家琴返乡种菜,看中的是园区优质的设施农业综合服务。“单纯种菜很难实现挣钱,而依托基地,无论是种子培育、蔬菜生产,还是销售,都有专业化的服务,实现增收并不难。”像刘家琴这样的创业者,在园区共有21位,他们中有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也有农村种植能手。

与刘家琴不同,董允坝村十一组村民蔡清荣流转了自家的土地,进了园区务工。“我家土地每年产出最多2万元。实行土地流转后,我和妻子到园区务工,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一年收入近5万元。我和妻子还能照顾家里,到时土地流转还要分红,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而在园区,土地流转后,从村民变身产业工人的有近300名,每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家家建起了小楼房,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

另一种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工厂化”模式种植的蔬菜、水果。大棚里栩栩如生的实物蔬菜、水果雕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让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旅游观光目的地,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最美休闲乡村和AAA级旅游景区。

“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观光,旺季时,我这里一天要接待30多桌客人!”蔡清荣利用自家的小楼办起的农家乐火了起来,他准备把现在的农家乐打造升级,还要依托园区规划整理出几亩土地,种植绿色有机蔬菜,让游客自己去采摘来加工,让他们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以前的菜地变公园,游客们多了一个去处,村民也多了一份旅游的收入。”分水岭镇党委书记周玉认为,这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举措。

将种田变为“1+2+3”的“六次产业”,与江阳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顶层设计也十分契合。江阳区按“三转六化”思路,促进农业转型、农村转变、农民转换,推动园区运营“合作化”、产业发展“科技化”、新村就地“城镇化”、基层治理“民主化”、经营主体“职业化”、农民增收“多元化”,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而目的就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种菜,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行为吗?从江阳现代农业试验视角来看,答案显然不是。让种菜与服务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甚至融合,将有助于形成并拉长江阳蔬菜产业的价值链。

猜你喜欢
江阳区示范园现代农业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泸州市江阳区418名退捕渔民“转业”
现代农业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泸州市江阳区:三到位确保乡镇纪委履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