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职业素养养成的渗透研究

2016-05-14 20:17李艳
职业·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核心能力

李艳

摘 要:职业素养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种隐性素质,又可以称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谋求职业、实现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探讨中国传统职业素养,从古人智慧中挖掘其当代价值,并使其适应当代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促使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形成紧密联系。

关键词:传统职业素养 核心能力 学生培养

课 题:本文系院级课题《中国传统职业素养培养及当代价值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DKM2013- 22。

当前的职业素养养成为何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求?是基于以下两种现状:一是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容乐观。二是,当前社会的价值体系正待建设,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更容易续其血脉,毕竟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沉潜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只要重提,就能唤醒与激发。

一、当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借用“素质冰山理论”来说明这个现状,能看得到的约占八分之一,诸如学生的行为、技能、形象等等,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等能使这些显性的东西外化成文件。可是,隐藏在冰山下的、约占八分之七的素质是我们无法从这些外化的文件中看到的。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如态度、作风、意识、道德等,对显性的职业素养有一种支撑和养成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单单重视显性的职业素养培养,而忽视隐性的职业素养培养。

正是由于对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团队合作能力缺乏;职业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与需求。普遍反映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较强,问题多出在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尊严、就业创业能力、职业理想,而这些正是学生们有待加强的综合职业素养 。专业任课教师均认识到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都觉得专业课主要任务只是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职业道德等的培养属于思想政治等其他课程的任务。以至于综合职业素养只是作为课时在完成,没有内化为一种完整的、整体、一以贯之的技能性人才的内在素养。

针对此现状,一些先行者提出了一些创设性的培养策略,笔者想从另一角度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思路,即从中国传统职业素养中寻求养料,挖掘传统职业素养培养的当代价值,寻找其融入高职教育的实现途径与创新发展道路。

谈到优秀传统职业素养在课程中的渗透,需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因为意识决定行动。

二、传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论特征和当代价值

传统职业教育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理念, 而其中职业素养培养在我国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灵魂。传统职业素养的精神内核渊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培养方法和独到的当代借鉴价值。

1.古代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要了解古代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需对传统职业素养的精神和内核进行剖析。限于篇幅原因,在此只做概要叙述。

从查阅资料得知,我国古代已经形成本土化、原创性的职业教育,如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我国工匠技艺教育萌芽早,职业素养的培养伴随着工匠的技艺教育,而当时的社会对“士”的推崇与敬重,一方面导致对“工”人的培养主要通过隐性的社会形式来进行,技艺教育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机构和完备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在技艺教育中对士大夫精神的推崇渗透进了工匠技艺教育中,德的地位在技艺教育中得以凸显。古时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以技养身”,很多时候都是家庭个人行为。

但是,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却是政府行为。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道德为根本,其他不过是道德的枝叶。如《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虽然很多职业学院立校时也会想到这一层,学校校训强调“德”的重要。比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校训“立志修道,强能善技”。德第一,技排在第二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训“德艺双馨”。德位于艺之前。只不过,在具体实施教育教学时,技与艺得到突出,“德”字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也是促使我们把目光投到古代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的一个因素。

我国传统文化以各种方式浸润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素养培养中。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理念在人文教育、职业教育,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已经渗透到古人的骨子里,因此,职业素养是一个整体环境的浸润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少了这种整体环境的浸润。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完全抽离,有技而无德。再比如“信而好古”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历史观,一种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与西方社会崇尚自由开发的教育思想存在本质的差别,孔子宣扬的“信而好古”看到了传统的道德力量,强调尚礼好古,遵从礼、仪、法、规的诱导便可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当然,德育在工匠技艺教育中有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为师道尊严、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教育三方面。这三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在师父带徒弟的日常言行的整个过程。

比如,在师道尊严方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师傅的权威地位,徒弟要遵从、尊重师傅的意愿和要求,不能违背。在学习态度的培养上,培养学徒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古人解释为师父对弟子意志的磨砺。至于职业道德,这是徒弟在学技艺之前的基础与前提,师父最初考查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有德,先有德才能谈学艺。当然这个德,是指学习这门具体的技艺时所要求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其后的学技与艺的过程中更是贯穿着仁、义、道、德等教育。

抛弃传统职业素养中一些腐朽的成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职业素养的养成方式与方法足以为我们当今职业学院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方法的启示。

2.古代职业素养的当代价值

传统职业道德的传达形式大致有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等。培养内容为道德意志品质,方式为人伦规范。广大的技艺学习者,从易懂易记的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中,领悟、把握传统职业道德的主体内容及价值标准,直至变成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并以此作为连接这一文化群体的情感纽带。

随着现代社会制度的确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盲从的师徒关系变成了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既能承续传统文化中对师长起码的敬重同时又能摆脱盲从?民国时期意拳创始人王萝斋曾提出的“尚精神、重感情”的教学关系,与选择学生时,“首重德性, … … 如尊师敬长, 重亲孝长, 信义仁爱等皆是也”,值得我们思考。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是前提。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展开的基础,正如一种信仰,信然后才能入。

在传统职业素养培养中,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是最常运用的形式,适应现在的分班分科制教学模式。我们要把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素养渗透进我们的直接教学活动中。

三、传统职业素养当代价值实现的途径及其创新发展的道路

优秀传统职业素养当代价值实现的途径与创新发展的道路,应是道术并重,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促进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

1.道术并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必须改革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的培养目标,改变对这种崇尚技术理性思维、忽视主体性思维,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这和我国古代传统的道术学说与儒家文化重视思想品德培养的思想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意见》是对传统优秀职业道德的皈依。因此,我们认为以道术并重实践为导向促进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非常必要,或者说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道术并重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做好道术并重、“以道育人”方面的课题研究,同时也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着力内涵建设,增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2.实践教学中传统道德伦理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入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德与技,意与术如何渗透进课堂内外?又怎样实施具体的融入呢?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从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案、课件制作等环节突出德与意,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中也强调德与意。

比如在笔者的应用文写作课上,除了加强学生的写作技能练习外,在课前、课中、课后本人的教学内容都有德与意的渗透,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节应用文写作课,就请学生们讲出自己知道的各校的校训,并解析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与灵魂的体现,也是一个学校治校的根本,一个这么好的文化渗透机会,根据我们的访问调查结果并没有多少人具体实施它的教育功能。大家习以为常,并没有多少人去深究,而通过课堂上刻意的讨论与学生们的交流阐释,既加强了对其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表达能力,而思维表达是应用文写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是组织成文的基础。

然后,要求学生每堂课上课前全班大声读出笔者学校的校训:“砺志修德,强能善技”。这种反复的体认与提醒是一种仪式的表达形式。仪式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承载体,仪式能强化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在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基本精神的肯定和皈依上,受师父收学生时“首重德性”的启示;受“尚精神、重感情”的教学关系的启发, 经过深刻对比反思,课后走访学生,决心从熟悉与了解学生开始,在课堂上除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对其进行综合素质的养成与规训教育。

现在大班授课制使得上课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认识班上的每位同学,等到慢慢能叫出名字时,一学期的课程也该结束了。在此基础上,如果硬要渗入德与意,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效果不佳。于是,上课时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个座位牌,把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写在上面,每次上课前摆在自己座位左上角。根据作业、平时表现等综合素质在其座位牌内页上盖上老师姓名的印章。期末凭印章来领取自己的平时成绩。综合素质包括尊师敬长、信义仁爱等传统道德伦理基本精神,具体表现在对老师、家长、同学、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工作上。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教师能很快熟悉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尚精神、重感情”的教学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学生也才能反馈于教师同等的爱与尊敬。学生们乐于把自己做过的事情讲出来,老师也会特意留意学生们课堂上的精神与表现。

当然融入探索还很浅疏,道路还很长,需要各位同仁后续的探索与实践。

四、目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把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重专业、轻素质、轻人文,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2.社会环境影响

由于近年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造成对纯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淡漠。

3.多元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学习功利性较强, 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影响,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因素。

4.生源类型层次复杂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社会的偏见导致他们存在的自卑心理,职业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小结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源泉,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随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在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东西怎么能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家璐,唐海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

[2]周建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教育战线,2009(8).

[3]谢祝清.古代工匠技艺教育特色评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2).

[4]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武德传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核心能力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成就学生的路径研究
跨境电商人才核心能力分析及培养路径选择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